周宏
寫好詠物散文要注意三個環節:
選擇題材時要注意能寄寓自己的愛憎和追求。我們不應該去詠鼻涕、詠蒼蠅,而應該努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和崇高。《小草》《路》之類的題目固然可以常寫常新,但我們應該注意擴大題材的范圍;要善于小中見大,平中顯奇,推陳出新,尤其要訓練自己獨具慧眼,看到平時忽略了的事物。這樣可以培養我們觀察、思考和提升立意的能力。
處理題材時要“不即不離”,或者說“若即若離”。也就是說,既要抓住對象的外部特征,又要體察對象的神韻。單是描摹外形,容易寫成粗淺的謎語;脫離外形去追求神韻,又容易不著邊際,玄乎難解。鄭板橋畫竹子“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我們對吟詠對象也應該有這樣執著的觀察和思索。
豐富題材內容要善于聯想。古人說:“賦水不當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我們應當遵循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要求,既扣緊中心,又展開想象;既放得開,又收得攏。不能膠著于吟詠對象,又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思維狹窄,聯想不夠,文章內容就顯得不夠充實,思想也會顯得膚淺。
詠物散文的名篇有很多,像《愛蓮說》《海燕》等。開始的時候,我們不妨從改寫一些成功的詠物詩入手練習,然后嘗試著仔細體察文章的思路,不要生硬地去模仿別人已經成功的手法,只要自己內心真有感悟,也可以創造出獨特的表達方式。
【評點】
習作思路清晰,語言樸實無華,記錄了作者三天軍訓生活的所見、所思、所感,主題積極向上,催人奮進。“抓重點,顯感點”是本文值得表揚的地方。文中在講述每一天的軍訓內容時,先是提綱挈領地交代訓練內容,然后通過仔細觀察,對軍訓場面進行描寫。整飭劃一的結構安排,詳略得當的排篇布局,令讀者一目了然的同時,還能達到引人共鳴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