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旭明 徐漃

濮院徐恒源油坊墨印

路仲孫萬祥油坊墨印

南潯信成行墨印
錢莊墨印是非常難得的史料實物,不僅記錄了一個地區的金融史,也反映了那個地區的商貿活躍程度。江南地區有許多古鎮,自古以來水路交通的發達使這一區域的商業十分發達。
隸屬于浙江嘉興的濮院鎮古名“李墟”。隋朝始建的京杭大運河穿其境而過,民國時的濮院西河頭有一條沿河的龍灣街,頭枕棲鳳橋、面對朝陽橋,呈現出龍鳳呈祥、丹鳳朝陽的瑞氣。而一條寬廣的西市河,使得龍灣街宜居宜商,街道兩邊商鋪林立。
徐恒源油坊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徐景春、徐頌嘉兄弟在濮院西河頭開設,當時有機器房兩間,原料堆放棧八間(可堆放原籽6000余包),加工車間12間,加工米坊6間,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德國造36匹馬力牽引機一臺,上海永大公司生產的24匹馬力、10匹馬力油車機器各一臺。其他設備如沙礱機一座、五寸米滾筒、用動力拖大碾一座、豆油榨油機8部、菜油榨油機11座、碾料機兩臺。油坊每天可出食油900余斤,柏籽每天可壓榨14000多斤,蕊油每天可榨7000多斤。從西河頭油車到錢家石灰行,這一沿街近百米的房屋大部分屬于徐恒源。這樣一個集生產、商貿于一體的龐大企業,正欲大展宏圖之際,由于日寇侵華,常遭到日偽軍、漢奸、土匪等騷擾,僅僅開辦了八年多,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停產。
同屬嘉興的路仲舊稱“ 渟溪”,俗稱“ 路仲里”,也是一座有千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尤其在清代,路仲商業貿易十分發達。上世紀20年代,這里有一家孫萬祥油坊,曾經收購桕籽榨油。當時四周的村莊桕樹頗多,一到冬天,各農戶都把收獲的桕籽賣給油坊。

塘棲恒吉錢莊墨印

塘棲恒昌錢莊墨印

塘棲信茂米行墨印
南潯古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地處江浙兩省交界處。自兩宋時期便以盛產優質生絲聞名。明清時期,這里成為典型的江南絲綢市鎮,出產的輯里絲成為皇家織造的指定原料。湖州地區絲行、錢莊很多,但記載這些商號的資料甚少,而南潯信成行墨印則見證了那段歷史。
位于浙江杭州北部的塘棲始建于北宋。元末張士誠拓寬了官塘運河以后,這個小鎮才初現雛形。明代弘治年間,通濟橋的構筑使鎮區兩岸連成一片,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集鎮。塘棲鎮在明清時富甲一方,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抗戰前,塘棲鎮有史可查的五家錢莊分別是姚蔭祖的德孚錢莊、張朝品的集成錢莊、沐巢生的恒吉錢莊、永生錢莊以及陳壽昌的恒昌錢莊,而現今查找關于它們的歷史,墨印也是重要線索之一。
“江南多望族”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塘棲卓氏,立鎮600余年來仕途通達、詩禮傳家,先后有進士一人、舉人六人,文人志士眾多,是塘棲四大家族之一。卓祥麟于清末在塘棲開設了信茂米行,1920年家業傳到卓立手上時遭遇大火,米行燒得一干二凈。這家米行的相關實物,也只能從墨印上尋找到些許痕跡了。
悠悠古鎮,風情萬種,看著一枚枚帶有墨印的錢幣,真是有道不盡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