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甘肅金昌市第三中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得到凸顯。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不能由此而弱化,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讓教師的主導與引導作用成為課堂教學的“方向盤”,對于轉變教學理念、構建生活化課堂、充分體現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價值,都十分重要。為此,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需要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角度出發,通過構建生活化課堂,以探索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創新性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除了通過自主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外,扮演角色、體驗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也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策略。按照教學內容,讓學生置身情境感受相關教育教學內容,不僅具有學習的趣味性,而且能體現課堂教學內容所傳達的教育價值。例如,針對個別學生我行我素的行為,要想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就要設計課堂教學情境,讓喜歡特立獨行的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在角色扮演中體悟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像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中“同窗之誼”一課,就很合適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教育學生。在上課前,教師選擇了一個關于“朋友之間”的故事,布置了教學情境:早自習上,坐在教室里面的同學要開窗戶,靠窗邊的同學不讓開窗,引發兩人之間的斗嘴。一個說這么多同學,不呼吸新鮮空氣怎么成;另一個說早晨天氣涼,自己一身汗,怕感冒。但考慮到班內同學多,都需要呼吸新鮮空氣,靠窗坐的同學還是打開了窗戶。第二天,這位同學未來學校,接下來幾天都沒來上課,一打聽,才知道是生病請假了。坐在教室里面的同學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麻煩,便買了感冒藥去看望靠窗的同學……
設計好了這一情景,教師讓平常我行我素、很少為別人著想的同學在課堂上根據情景小劇本進行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兩位學生入情入境,把整個情景表現的惟妙惟肖。尤其是知道了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麻煩的結果時,平常不太顧及別人感受的學生在劇中是幡然醒悟。兩人重歸于好的“大團圓”結局,讓所有學生都懂得彼此間互相諒解的重要。
圍繞一件小事設計教學情境,通過角色扮演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思考,不僅能夠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而且能夠入情入境,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在這一設計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入腦入心地體驗了人際交往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作用,明白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態度和處事方式,但一定要學會在集體中為他人著想,不可無所改變、一意孤行,這樣才能建立同學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成為一位受歡迎的人。
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示例,教師還可以從學習、體育、娛樂等其他方面設計角色扮演情景,演繹故事,針對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感悟和理解。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把握教學內容,從故事中挖掘出深刻道理或深層含義,引發學生對抽象知識進行深入思考,這樣,學生就能在輕松愉悅中展示自我,自由發揮,聚焦學習重點,在體驗和體悟中升華思維,矯正行為,彰顯主體地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無論何種學科,教學目標都是比較抽象的,但達到目標的過程是具體的。為此,通過提取生活實例,把課堂教學具體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給思想與法治課堂教學帶來活力。例如,學習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中的“交往禮儀”一課中,“了解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是教學目標之一,表述比較抽象。為此,教師就要設計、選擇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的方式方法。教學中,可以選擇生活實例討論法,即把教學內容融入生活中,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或做法引導學生把握教材內容。教師讓學生圍繞“古今之禮的變化”,通過春節中的見面禮儀展開討論,結合古代春節中晚輩要給長輩在拜年時行跪拜禮的習俗,由此延伸開來,讓學生列舉古代官場、夫妻、朋友、師生交往中的禮儀表現形式。像古代官場中的座次、古人舉止,夫妻之間的舉案齊眉、夫唱婦隨,朋友之間的觥籌交錯、折柳惜別等。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討論,不但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古人或今人生活中的細節,而且能夠讓學生達到學習目的。尤其是經過討論,學生還能深刻理解從古到今禮儀的簡化變遷的趨勢,把越來越尊重人性、不斷演進著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規律揭示出來。
在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信息的獲得渠道越來越廣、方式越來越多,無論是歷史故事、身邊經歷還是社會熱點,教師都可以把這些實例引入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探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深刻理解課堂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技能,不斷升華學生的價值認識,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學習者和能力的掌握者。
無論是何種學科,課堂授課方式都有時空局限性。思想與法治學科也是,教師不能把教學局限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向生活學習。向生活學習,就是要從過去的生活中找經驗,從當下的生活中學知識,從未來的生活中明理念。而找經驗、學知識、明理念,首先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挖掘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認真發現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直接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體驗。也就是說,教師要敢于打破課堂的時空局限性,通過走向社會生活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讓學生走出教室,利用實踐活動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梁。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讓規則守護校園”這一內容時,筆者結合學校實際,從遵守學校校園規章制度的教育目的出發,組織學生在課外時間分組觀察住校學生的校園生活狀況。學生們就發現,在宿舍里,有的同學吃完香蕉就隨手將皮扔到地上;在食堂中,有的同學吃完飯后不把凳子歸位,還有的同學在洗碗處不在規定地方倒放吃剩的飯菜;在操場中,有的同學打打鬧鬧,甚至拿著粉筆在水泥地上涂鴉……觀察到這些情形之后,組內同學上前與這些同學攀談,禮貌而很有分寸的指出這些同學行為上的不妥,讓他們意識到要規范自身行為、遵守校園規定、讓規則守護校園的道理。如此一來,隨便扔香蕉皮的同學撿起了香蕉皮把它放進了垃圾桶;隨便倒飯菜的同學表示以后把吃剩的飯菜倒進規定的桶中;打打鬧鬧的同學意識到了自身的安全和對校園秩序的遵守道理;隨意涂鴉的同學也明白了保護美好校園環境的職責……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其他人的不當行為教育了觀察的學生,參與活動的學生也體驗到了校園不當行為的危害,雙方都在活動中受到了教育。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更加懂得了從自身做起規范行為的必要性,進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別的同學宣傳校園規則,讓他們用正確的行為方式呵護自己學習、生活的校園。所以,教師不能把教學僅僅停留在課本或課堂上,尤其是對一些比較抽象或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通過走出課堂、走出教室、拓展學習空間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細致觀察、多方了解、深入理解,那么,學生對教材知識和教學內容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并在感觸、感悟后,把自己的認識主動化作實際行動,從而達到豐富多元化情感、態度教育的目標,做學習的主人。
總之,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生活即教育。”按照生活教育理念,教師要把生活化教育貫穿到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之中,讓原本抽象而枯燥的知識形象生動起來,通過角色扮演、實例討論、社會實踐,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教學內容、升華價值觀念、豐富多元情感,打造以實際生活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模式,那么,道德與法治課堂就會實現生活化,才會具有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