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艷 (安徽靈璧縣實驗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中有這樣的口語交際要求:“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做準備,作簡單的發言。”由此可見,演講既是口語交際的內容之一,也是提升口頭表達能力的練習形式。那么,口語交際教學中,如何通過加強演講實踐,將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落到實處呢?
在現實口語交際教學中,因為很多演講話題遠離學生生活,學生往往都是“無話可說”,“被迫”進行演講,并沒有真正參與其中。如果我們能創設生活化的語境,建立演講話題和學生表達需要、欲望的內在聯系,那么,學生將“有話愿說”,甚至是“有話必說”,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口語表達實踐。
語文教材的設計多強調人文性與趣味性,課程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演講資源。部編版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演講》內容是寫發言稿,包括競選稿、獲獎感言或活動發言稿。于是,筆者相機開展了一次班委選舉,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演講。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演講話題,充分激發了學生內在的表達欲望。學生回家后都積極準備,認真撰寫演講稿,還主動請家人作為聽眾,反復練習。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經典小說和哲理散文等作為演講訓練資源,設計話題,要求學生表達個人觀點,以講促讀。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課文以“我愛閱讀”為主題,從各個方面引領學生體會閱讀帶給我們的收獲和樂趣。特別是《我的“長生果”》一課,作者以時間為序,記敘了“我”各個時期廢寢忘食讀書的趣事及讀書對自己生活的影響。課堂上,當作者讀書的特有感受引起學生共鳴時,學生還主動提出要進行“讀書伴我成長”的即興演講,平時發言積極的學生侃侃而談,連幾個害羞內斂的學生都躍躍欲試,積極要求上臺發表演說。
校園生活是“最接地氣”的演講素材。每次語文課前,筆者都讓學生按照號數,輪流以小記者的身份對班級近期“新聞”或有意義的學校活動進行報道。漸漸地,課前演講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當筆者忘了進行課前演講時,學生總會提醒我,絲毫不愿放棄上臺演講的機會。
除了事先準備好的話題外,有意識地抓住社會生活生成話題,能讓演講內化為學生表達的需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義賣、慰問孤寡老人、協助維持交通安全等活動后,筆者就在班級開展不同主題的演講比賽。例如:“關愛老人,點滴溫暖”“愛心義賣,快樂奉獻”“交通安全,始于足下”。這些彌足珍貴的親身經歷,激發了學生內心的真情實感,驅動了他們的表達欲望。
總之,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內心表達需求,調動了學生演講的內在自發性,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演講話題。
學生在“有話愿說”的基礎上,如何學會表達呢?在口語交際課上,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由扶到放,給予學生演講方法,讓演講變得“從容不迫”。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可從范例中“取其精華”——歸納總結出上臺演講的技巧和要求。作為教師,既可通過親自示范,也可讓一些優秀的學生來做示范,或借助媒體技術,播放演講視頻,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搭建表達支架。
在教授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口語交際:即興發言》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觀看學校大隊委競選的演講視頻。在觀看視頻前,筆者提醒學生留意即興發言者的姿態、語速以及他們是如何表達觀點的,并做好筆記。不得不說,學生的回答給了筆者莫大的驚喜,他們在評價的過程中已不知不覺地提煉出即興發言的基本要求——主題明確,觀點清晰;語言規范,表達準確;語速恰當,節奏張弛有度……
別小看這些“范例”,正是有了他們的示范,學生才能“順藤摸瓜”,在相互評鑒中構建出表達支架,為即興發言的有序表達奠定了基礎。
精彩的演講離不開一篇條理清晰的演講稿。但學生在臺上演講時,往往是一板一眼地照讀稿子,和臺下聽眾完全沒有交流;或是偏離主題,前言不搭后語,很容易產生邏輯錯誤。這時候,利用思維導圖,能發散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整合材料,理清脈絡層次,組織語言,順利完成演講。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在環境保護方面動人心弦的科普文。它從三個不同方面說明了人類與環境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篇課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演講素材。當即筆者班級在展開“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的即興演講時,學生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展開演講。于是,筆者就讓學生一邊畫思維導圖,一邊梳理演講內容。首先,先確立演講主題詞“善待地球”,再引發學生思考要從哪些方面進行論證,鼓勵學生聯系已學過的知識,把腦海中出現的與它相關的詞語補充上去,形成枝干。例如:如何“善待”,對人類的影響,等等。這種發散思維的頭腦風暴,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演講角度,打開了學生的演講思路。
明確演講方向后,可以在這些小主題詞上繼續豐滿演講內容。就“如何‘善待’”這方面,學生又列出了“善待河流”“善待動物”“善待植物”“善待空氣”等不同方面。但面對這么多可演講的內容,就需要學生從中篩選,刪除一些不重要的“枝干”,把最能突出觀點的材料保留下來,按照演講順序標上序號。這樣一來,層次分明的邏輯框架就基本形成。
構建好了思維框架,筆者就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進行輪番演講。這時候,學生就不再是生硬地“讀稿”了。他們在演講時,不僅能根據明確的主題詞、清晰的導圖框架,有條理地發表演說,還能根據現場情況靈活調整演講的順序和方向。因為思維導圖特有的發散性和整合性,提升了學生的演講技巧,實現了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參加的社會活動日益增多,他們表達與交流的意識也逐漸增強,渴望獲得老師、父母或同伴的認同和尊重。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組織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演講實踐活動,可以拓寬學生交際平臺的廣度,讓學生在演講實踐中提升思維的敏捷性,從而使學生獲得表達和溝通的動力。
要想使學生能夠運用學會的演講技巧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單靠每學期的幾節口語交際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給學生創造各種實踐的機會。新課標非常重視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教學也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溝通”。
三年級上冊心理健康第三單元的內容是教會學生如何面對困難。筆者將此部分內容與語文口語交際課相融合,在班級開展“堅持就是勝利”的主題演講活動。在演講過程中,學生有的結合心理課本內容闡述了“堅持”是克服困難的前提;有的結合自身實例,和大家分享了堅持養成好習慣,最終取得優異成績的喜悅;還有的結合中外名人的事例,論證了“堅持就能有所收獲”的道理。
不同學科在內容和方法上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交流的渠道,口頭表達能力就在學科整合中迅速提升。
口語交際課堂上交流的時間畢竟有限,無法給每個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做手工》這節口語交際課上,每個小組只有一位代表有機會上臺介紹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臨近下課,學生都意猶未盡。筆者就讓學生課后錄制自己介紹手工的演說視頻,上傳到電子書包的學習空間。這樣一來,老師、家長和學生都能欣賞他們的演講視頻,還能在線進行評價。這充分激發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自覺和主動性,他們會根據大家的建議,創設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口語表達更加準確、生動。
口語交際與現代教育技術相整合,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和交流平臺,也能在分享學習成果中提升演講質量。
其實,生活才是口語交際的大舞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鼓勵學生與社會上的人進行演講交際,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真實的交際場景中學會表達,還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今年,“垃圾分類”活動逐漸走進了各個社區。為了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筆者布置學生在各自居住的小區里擔任“垃圾分類”宣傳員,并讓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學生組建“垃圾分類”宣講團。在家長的幫助下,很多小區開展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演講宣傳活動,學生有理有據地給小區居民分析了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及做法,一段段精彩的演講視頻見證了學生的收獲和成長。當演講走出課堂,走入生活,走進社會,學生才能在更具時空性和實踐性的情境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要想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可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在平常學習生活中對學生持之以恒的指導和訓練,離不開教師用心挖掘各類素材激發學生的演講熱情,離不開教師的因材施教。教師應盡其所能,以演講實踐為基點,全面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