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微 楊璽 于夢珂 王軍紅
活動室里的“微課堂”開課了
張晉秦
聾啞人,沙坪壩區國盛三千城小區居民。今年,磁建村社區建起了“無聲義務巡邏隊”,還為住在這里的聾啞人新建了活動室。
磁建村社區聾啞人很多,我們以前是工友,后來退休大都還是扎堆住在同一棟樓,在一起生活很多年了。退休后,我們也想找點耍事,但出門不方便,只能在小區活動室里打點小麻將。活動室在小區高層,其它居民嫌我們打麻將吵,經常為此爭吵,不是很團結。兩年換了7個物業經理,都解決不了我們的爭執。今年情況有了大變化,派出所的警察給我們換了活動室地點,不會影響其它居民了。
不過現在我們基本上不打麻將了,因為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活動室里的“微課堂”上課。
新的活動室有塊大黑板,社區干部、民警常來給我們上課。第一堂課我記得很清楚,黑板上寫著“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
最近,我們還在學習《民法典》,比如里面關于殘疾人權益保障的內容。老師也會給我們講一些社會時政,比如說生態環境保護、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等等。我經常把學到的新知識“講”給朋友,他們都很羨慕我。
今年8月份的時候,我們這群聾啞人在社區民警的幫助下成立了一支“無聲義務巡邏隊”,現在已經有15人了。每天都會去巡樓,看看那些年齡大的朋友有沒有什么需求。我們雖然是殘疾人,但大家相互照應著,日子過得很充實,也很有安全感。
從貧困戶到村里的“果王”
王祖保
巫山縣曲尺鄉朝陽村村民。得益于修進村里的“四好農村路”,昔日的貧困戶如今變成了村里的“果王”。
朝陽村以前是鄉里的四個貧困村之一。我和大多數鄉親一樣,就是靠種點洋芋、苞谷、紅苕糊口。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村很多人都在種柑橘。那個時候,村里沒有公路,要想把果子賣出去,就只有靠騾子駝、人力背。在山腳江邊的碼頭,有專門從巫山城外過來收果子的果販,很多都是從重慶萬州、湖北武漢坐船來的,因為到我們村只有水路最方便。
下山的路是泥巴路,彎彎拐拐、坑坑洼洼,要是遇上雨天,莫說果子磕磕碰碰,人和騾子摔一身泥也是常事。果子摔了就賣不起好價錢。豐收季節,我們一隊人上午跑一趟、下午跑一趟,一天能運出三四千斤果子,但收入只有一兩千元,一人分得到一百來塊錢。
2014年,村里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我家發展脆李種植。短短一年時間,我家就年入三萬多元,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村里后來通了公路,每家每戶還通了硬化便道。那個時候,我決定擴大種植規模,還去學了科技化管理。
脆李在剛摘下的那幾天最好吃,“超時”了,口感就會迅速下滑。正是得益于“四好農村路”,越來越多的“外地人”能夠進村來收果子,我也買了三輪車和皮卡車,地里的果子一摘下來,用車拉到村口,就有一批一批的商販來收。很多時候,“金果果”還掛在樹上,就被訂購一空了。
村里路通了,果子暢銷了,我們的腰包自然也鼓起來了。去年,我種的20畝脆李賣了大約20萬元,家里也蓋起了兩層小洋房。
歡迎來我們后花園
孔祥泰
78歲,退休教師,沙坪壩區聯芳花園小區居民。今年,孔祥泰小區后的荒地變身成了圣泉公園。
我在聯芳花園住了十多年,可以說見證了高九路這一帶從荒地到綠地的變化。
這個公園是去年12月開始動工的,之前這里是高九路片區最后一塊荒地,上面種了菜,沒啥看頭不說,還成天臭熏熏的,路也全是泥巴路,看著都不舒服。
公園建成后,一起玩的居民多了,社區居民自發組織的藝術團也有了活動場所,在壩子上唱歌、跳舞。公園左邊的亭子里是玩樂器的,鍛煉的人就在右邊亭子打太極。每天早上我都會來這里鍛煉,我一般會在公園跑道上走一圈,大概花25分鐘。如果沿著公園外的大路走一圈,得花1個小時。我每天走路的步數,最少都是5000步,多的時候能走兩萬多步。
今年,公園里的跑道也換了“新衣服”。跑道之前是紅色的,現在改成了藍色,還加了很多圖案,洋氣得很。
由于居民太喜歡這里,來運動的人也特別多,以后運動設施再增加一點就更好了。
我老伴有個朋友,之前因為那片荒地準備搬家。公園修好后,她見誰都要邀請別個來公園逛,說這里就像她家的后花園一樣。
為了維護好公園的環境,社區里的居民還自發成立了志愿隊,沒事就來看看,有垃圾就順手撿走,看到不文明的行為就去勸阻。
我是個喜歡旅游的人,看遍了三山五岳。不過,自從家門口的公園建好后,我覺得身邊的風景,才是最好的風景。
相隔千里也能“面對面”看診
郭啟帥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腫瘤治療中心副主任,多次通過遠程診療平臺為遠郊區縣的病患看診。
11月27日下午,我在外科樓負二層的遠程醫學診療中心接了個診,病人是遠在巫山縣人民醫院的癌癥患者唐先生。要知道,此時我倆相隔460公里,車程有足足6個小時。
我通過遠程診療平臺,請巫山縣人民醫院的宋倫云醫生將唐先生的病歷文書傳過來,然后我通過屏幕和患者“面對面”交流,同時觀察他的狀態和反應,又通過平臺調取了患者胸部CT的增強影像……
雖然是相隔兩地,但是整個接診過程就像面對面一樣,沒有障礙。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小時候,我就聽說我們遠郊區縣的老百姓到主城區看病不容易。長大后,我當了醫生,更加了解到有些病人因為路遠不方便、往返花銷大而耽誤了治療,甚至放棄了就醫。要知道,好些疾病原本是可以控制或治愈的。
2015年,我們醫院搭建并啟用了遠程醫學診療平臺,打通了各醫院間的病歷系統,能夠隨時隨地調取病患病歷報告,實現信息互聯互通的最大化,還實現了區域內專家、設備、技術等資源互通共享,相隔千里為患者看病不再是難事。
在我看來,除了醫學技術、醫學知識,醫生還需要重視患者的訴求和感受。遠程醫療技術能讓我和異地患者“面對面”交流,幫助我更好地做出診斷。
如今除了按需會診,部分門診也可以實現遠程操作,身處遠郊區縣的患者找主城的醫生看病會越來越便捷。
窮鄉僻壤成3A級景區
妙曉東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干部,巫溪縣紅池壩鎮茶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在幫扶干部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茶山村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之路,昔日的窮鄉僻壤變成了“鄉村振興”新樣板。

我是在2017年9月到的茶山村,巫溪一個最偏遠的村,離縣城足足有135公里。
那會兒,村里沒有公路,也沒有產業,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了,留守老人就靠種些紅苕、玉米、土豆勉強度日。在我看來,茶山村雖然窮,但自然條件優越,它背靠4A級景區紅池壩這棵“大樹”,植被茂盛、氣候宜人,夏季平均氣溫25℃,很適合發展鄉村旅游。
不過,要想發展旅游,先得把路修好。 如今,村里的泥巴路變成了硬化路,到紅池壩景區的隧道也通了車,茶山村成功“逆襲”。
現在走進茶山村,游客首先看到的是農旅融合示范園區,園區里有李子園、茅草休閑亭和櫻花步道,以及一個可以欣賞茶山村全景的觀景臺。村里還打造了一條民宿街,古風的、現代的、中式的民宿應有盡有。民宿街后面,是青瓦、黃墻的茶山書院,這可是我們“茶山一景”。這里原先是一處D級危房,四周種著土豆。臨近鄰村九坪村,還有一處華僑城巴渝民宿,建在海拔一千兩百米的高山上,可以觀賞茶山園、農耕園。
茶山村大變樣了,很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回家了,冷清的村莊也變得有活力了,其樂融融。
今年3月,我們村和九坪村共同創建的紅池云鄉旅游區獲評國家3A級景區。三個多月后,在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中,茶山村也榜上有名。茶山村還獲得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在旅游產業發展帶動下,茶山村已實現整體脫貧。村民的年收入也由曾經的人均7000多元飛漲到13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