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偷梁換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三十六計”之一,常用來形容一些人暗地里偷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到蒙混欺騙的目的,用更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調包”。但鮮有人知,“偷梁換柱”是古建營造行業的一個專業術語。
在古建營造專業領域里,“偷梁換柱”指的是古代匠人在對建筑進行大修時,在不改變整體結構的情況下,更換大梁或柱子的一種施工方法。以更換柱子為例,具體說來,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牮桿支住頂部與柱子有連接的各種構件,以減輕柱子的荷載,再在柱子周圍挖槽,取出柱基石,然后撤除殘柱,再將新柱子安上;另一種是不移動柱礎石,只用牮桿將柱頭周圍的構件抬起,以減小柱子底部的壓力,露出管腳榫,直接撤除殘柱,再換上新柱。更換大梁時,也常采取類似的方法。
研究者認為,“偷梁換柱”一詞應該誕生于古建營造行業發展初期,可能來自工匠修繕時的一句玩笑話。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它被約定俗成為一個專業術語。
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國出現了愈來愈多堪稱“鬼斧神工”的古建筑,其柱子與梁枋構件連接的榫卯構造得十分精密而巧妙,將所有建筑結構連成了一體。在這種情況下,牽一發則必動全身,“偷梁換柱”的修繕方法往往就無用武之地了。“偷梁換柱”這一專業術語的使用頻次也就明顯下降。于是,大多數普通人只知其“調包”這層意思了。
『偷梁換柱﹄指的是古代匠人在對建筑進行大修時,在不改變整體結構的情況下,更換大梁或柱子的一種施工方法。

梁柱式結構是我國古代木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