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費曉蕾
對于培育庫而言,培育企業上市并不是終極目標,而是去培育企業的創新能力,讓企業有一套內部創新外部協同創新的制度,能夠在任何階段都有這樣的一種創新意識和能力。
作為上海服務科技企業的新舉措,科創企業上市培育庫(以下簡稱“培育庫”)的成立是為了幫助企業提升技術效能、加速成長,助力企業上市。在運營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培育庫匯集了一批優質科創企業資源。
截至2020 年8 月,培育庫入庫企業共1177 家,其中:“三星”企業320 家(符合科創板上市標準,具有獨特核心的專利技術、市場競爭力強);“二星”企業405 家(暫不符合科創板上市標準,但公司治理、財務管理、技術質量等方面良好);“一星”企業452 家(暫不符合科創板上市標準且其他方面需要繼續輔導)。
為了給入庫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幫助,培育庫從平臺建設、服務對接和溝通機制等方面都給予了全方位的服務。
作為科創板上市企業的“直通車”和“蓄水池”,培育庫自去年5 月推出以來便受到滬上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追捧。
上海市科委表示,培育庫可以有效承載企業多元化成長需求、服務商差異化能力,通過形成一套入庫、培育、出庫的可持續機制,為資本市場提供合格的創新型科技企業。同時,培育庫將聚集更多的科技、金融等各類資源,為創新型科技企業走向資本市場,實現自主創新、自主融資提供服務,助推企業高速成長。
除了服務那些接近符合科創板上市標準的企業外,培育庫還站在長效機制建設的角度,對在未來2 年內具備上市潛質的優秀科創企業進行服務,并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類型的企業提供差異化的服務配套。此外,培育庫還集聚一批技術專家,積累了關鍵技術評定與評估、創新能力評價等服務能力。
除此以外,為進一步聚焦上海三大重點產業領域核心企業的共性服務需求和快速發展的培育目標,今年,培育庫聯合行業龍頭和標桿企業推出垂直產業CTO 社區,圍繞科技企業面臨的“技術價值評估難、專利技術轉化難、技術能力突破難”問題,通過匯集同一技術領域的核心企業和核心技術人員,加強交流,緩解相應難題,提升培育企業的技術能級。目前,培育庫已聯合新微集團、上藥集團啟動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兩個CTO社區,覆蓋100 多家企業。

在上市輔導服務方面,目前已初顯成效,入庫企業中已有4 家登陸科創板(晶豐明源、申聯生物、美迪西生物、三友醫療),3 家科創板審核通過(復潔環保、凱賽生物、正帆科技),3 家科創板已問詢(仁會生物、健耕醫藥、盛美半導體),2 家科創板已受理(皓元醫藥、之江生物)。
在助力企業上市的過程中,無疑會有許多“科創故事”。其中,令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科技金融部部長郭佳楣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復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注冊在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的高新技術企業,經過楊浦創業中心的孵化,2017 年獲得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支持,并作為首批企業入庫培育庫。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得了一些政府資助項目,由于間隔時間較長,已無法查詢資助來源,擔心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培育庫積極聯系區金融辦、科委和財政局,幫助企業查找項目立項信息及資金來源,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為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企業連續引進高端人才,為留住人才需要幫助辦理落戶政策。培育庫了解到企業需求后,主動對接區人社局,拓寬企業政策享受面,幫助企業留住人才。通過培育服務,上海復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6 月11 日順利過會,現已提交證監會注冊審核。”
為了幫助企業高速成長,培育庫一直在行動。對此,《華東科技》記者采訪了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科技金融部部長郭佳楣,聽她講述培育庫如何做好銜接企業與科創板的橋梁。

H=華東科技
G=郭佳楣
H:今年以來,培育庫聯合行業龍頭和標桿企業推出垂直產業CTO 社區是出于哪些考慮?
G:科創板主要是圍繞企業的科創屬性,也是希望能有一些硬科技實力的企業通過科創板上市來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所以,推出CTO 社區是希望加強企業CTO 之間的交流、同行業垂直領域之間的技術交流,加深大家對于行業的了解。
同時,該社區聯合了一些行業龍頭和標桿企業,它們可能已經是上市公司,或者是在科創板上市。其實同行業之間遇到的問題是有共性的,在社區活動中,大家可以對問題做一些交流和分享。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他們能夠更快地發現好的項目或標的,將一些應用技術快速地推向市場。
H:對于未來,有什么目標和計劃?
G:我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入庫企業登陸科創板,通過資本市場來發展,最終目標是推動科創中心建設以及整個創新創業環境的建設。
科創板其實是一個階段性的里程碑,它代表上市企業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已經到達了另一個起點,因為創新是要持續的。對于培育庫而言,培育企業上市并不是終極目標,而是去培育企業的創新能力,讓企業有一套內部創新外部協同創新的制度,能夠在任何階段都有這樣的一種創新意識和能力。
H:在培育過程中,您認為有哪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G:培育庫將會在早期階段針對有硬科技實力的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做一些培育服務,因為這些企業往往更多關注技術端,而忽略全面發展。對于很多還未達到規模的企業,要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來識別這些企業的技術,例如運用技術知識圖譜去關聯這項技術在其賽道中未來三至五年的發展方向,以此來識別出真正有硬科技實力和持續創新發展能力的企業。除此以外,培育庫還會在培育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不單單是技術,而是在企業規章制度、規范性治理上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