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洪文文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貧困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人們。貧困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并不是為某個國家、地區或民族所獨有,而是普遍發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地區或民族之中。可見,貧困是具有世界性的。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景。
貧困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從1978 年到2017 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 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接近1900 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94.4 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 個百分點。到2020 年,我國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2020年3 月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任務接近完成。貧困人口從2012 年底的9899 萬人減到2019 年底的551 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七年每年減貧1000 萬人以上。
但是目前,我國仍存在深度貧困地區,主要是“三區三州”以及“三區三州”以外的深度貧困地區,在“三區三州”有135 個深度貧困縣,在“三區三州”之外還有199 個深度貧困縣,一共是334 個深度貧困縣。可以說脫貧進入了攻堅克難、攻城拔寨階段。
我國絕對貧困人口分布呈現出點(貧困村)、片(特殊貧困片區)、線(沿邊境貧困帶)并存的特征。這些貧困地區制約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自然條件惡劣。農村貧困人口的分布由分散逐步向某些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地域集中,同地理環境有很強的正相關性。進入21 世紀,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陜西、山西、甘肅、寧夏黃土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區和云南、廣西、貴州等喀斯特地貌地區。全國有一半以上的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地區,52%的人口分布在山區。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率低,自然條件相對惡劣,一直是我國農村貧困的一個主要原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貧困人口57%的所有收入仍然來自農業,貧困人口對農業有著嚴重的依賴性。地理和自然條件的惡劣,對發展經濟的制約仍然很大。
其次是基礎設施薄弱。基礎設施的薄弱,主要體現在水、路、電方面。由于氣候和地質的原因,加上水利設施建設落后,農戶安全飲水問題表現得尤其突出。缺水、水源距離遠、水質差是非常突出的問題。旱季時,飲用水不能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距離水源地較遠,每天用于取水的時間花費較多;水質差,通過積雨積水工程儲存的水源,未經過凈化處理直接飲用,屬于不衛生用水。在貧困地區,交通不便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嚴重問題。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貧困地區的平均通路率低,道路等級低、路況差,事故頻發,嚴重限制了貧困地區與外界的信息、商品交換。雖然每個行政村都通了電,但有的農戶因為承擔不了拉電入戶的成本,依然選擇了不通電。
最后是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較低。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扶貧政策的不斷實施,絕對貧困人口的數量在不斷減少,人力資本缺乏作為導致貧困的一個原因,它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也就是低教育的人口和健康狀況不良的人口,貧困發生率要顯著高于普通人口。
我國的扶貧政策大致可分為三類:開發式扶貧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和惠農政策。開發式扶貧政策主要針對農村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側重于生產性開發;社會保障政策至今主要以城鎮貧困人口為主要對象。此外,惠農政策包括醫療、教育、稅改等很多政策,主要不是針對貧困人口,而是采取了選擇貧困縣、貧困村的區域瞄準辦法。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通過實施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等措施,釋放政策活力,解放生產力,激發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為扶貧開發提供了強勁動力。1982 年,啟動實施“三西”專項扶貧計劃,拉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扶貧開發的序幕。1986 年,國家制定扶貧標準,成立扶貧工作機構,設立專項扶貧資金,確定國家貧困縣,實施區域開發帶動扶貧的開發式扶貧行動。1994 年,頒布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 年)》,到2000 年基本解決了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01 年以后,啟動實施兩個十年扶貧開發綱要,大幅提高國家扶貧標準,調整貧困縣,將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開發的主戰場,進一步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進行決策部署,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體制機制,開展建檔立卡,精準識別貧困人口,選派駐村工作隊,加強扶貧一線工作力量,加大扶貧投入,強化政策舉措,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實保障,我國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新階段。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 年11 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同時,產業是精準扶貧的“鐵抓手”。
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得到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習總書記指出:對退出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
如何扶上馬送一程,其實是對貧困地區如何防止返貧、持續發展,為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多年來,在上海市與對口支援和幫扶地區(云南、新疆、重慶、四川、湖北、西藏、青海、貴州)的科技合作框架下,上海結合對口支援實際需求,發揮科技優勢,支持適合當地產業經濟發展的合作項目,在以科技項目推動產業扶貧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首先,促進增產增收,基礎建設是保障。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貧困村經濟發展、影響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難點,也是貧困人群叩開小康之門的“攔路虎”,更是扶貧攻堅必須要啃下的硬骨頭。水利更是農業的命脈。在我國很多山區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河流在山腳下流淌,而人口定居或農耕都處在半山腰,造成結構性缺水現象。“地處一面坡,山高石頭多。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是貧困山區的真實寫照,許多地區人力挑水喝現象普遍,水源細菌滋生嚴重。上海市科委支持的“自然能提水技術產業化研究及示范應用”項目,通過建設1 米左右的滾水壩,將水引入設備,經能量轉化后再將水流回河道,能量轉化方式綠色、環保,不對水資源、山區環境構成生態破壞,卻又能通過這種方式將水送到山上,實現綠色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的特色模式。新形勢下,為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作出了貢獻。
2015 年7 月,在上海市政府、市科委、市合作交流辦、市商務委等部門聯合推薦下,上海淼匯科技與云南省扶貧辦簽訂戰略協議,致力于自然能提水項目精準扶貧模式的嘗試。四年多來,淼匯科技在云南、貴州等貧困山區開展了一系列自然能提水項目運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
云南省彌勒市被譽為“烤煙之鄉”“高原葡萄酒之鄉”“蔗糖之鄉”和“滇南糧倉”,2012 年彌勒市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40 個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市)之一。以彌勒市東山鎮為例,該鎮以盛產煙草聞名,目前因缺水問題導致15000 多貧困人口生活用水困難,36000 多畝烤煙等農作物無法生產。但產業要發展,耕地要先行,長期以來由于結構性缺水問題,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高效發展。為解決東山鎮經濟發展瓶頸問題,彌勒市委副書記多次驅車十幾小時考察自然能提水項目,最后大膽嘗試,通過該項目比光伏更低的成本實現了更多的提水量,而且基本不占用林地。這個項目揚程高達1000 米,提水量達到每天1200 噸,僅山頂的蓄水池就需1.5 萬立方,徹底解決了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困難問題,這對東山鎮而言也是歷史性的變化,將從此改寫東山鎮落后的經濟面貌。
其次,推進成果示范,重點需求是基礎。根據當地實際需求,結合上海資源優勢,推動一批科研成果在當地的示范應用,發揮了科技的引領帶動作用。如:為了實施“青海果洛農牧廢棄物日光溫室生態循環利用技術示范”項目,上海的專家團隊三上青藏高原,忍受著強烈的高原反應,堅持給當地的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科技培訓,較大提高了他們的技術水平。該項目在日光溫室生產示范園內實現了農牧廢棄物的全量生態循環利用,不僅提高了日光溫室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也培肥了土壤地力,增加了牧民收入。目前,該技術已推廣到全果洛州500多個日光溫室,大大推動了果洛州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科技團隊還為當地的畜牧業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針對牦牛不易越冬的特點,他們提出可以實行“牦牛夏季放養+冬季圈養”的養殖模式;同時將種養進行結合,提出“牦牛養殖+日光溫室蔬菜和牧草種植”的技術方案,該方案實現了農牧業生產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不僅大大提高了農牧場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有效保護了當地的高原生態環境。項目得到了果洛州科技局的高度認可,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招商引資。目前,甘德縣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已投資建成了雪山牦牛牧場,周邊牧民帶牛入股成為牧場職工,增加了牦牛養殖效益和牧民收入,也促進了果洛州農牧業的發展水平。

再次,形成規模效益,特色資源是定位。西藏亞東森林覆蓋面積大,孕育著豐富的野生經濟菌類,特別是獨具特色的亞東黑木耳、羊肚菌、松茸等,深受西藏消費者和游客的喜愛。但受制于經濟、社會、交通等因素,當地栽培食用菌生產技術相對落后,且沒有形成規模,從而整個食用菌產業技術水平大大落后于內地。近年來,國內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發展迅猛,上海作為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發源地和技術研發中心,引領著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方向。通過上海市科委支持立項的上海百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內合作項目“西藏高原食用菌特質創新與深加工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及產業化推廣”,發展了適合亞東當地條件的技術,形成了相關技術規范并進行示范應用。
項目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形式,在紅河谷示范區內建立了菌棒生產線、菌種化驗室、儲藏冷庫及50 個栽培大棚規模的食用菌基地1 個,并輻射帶動建立鄉鎮食用菌基地2 個。在西藏江孜紅河谷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食用菌基地累計栽培靈芝菌棒5.2 萬棒,香菇菌棒5.5 萬棒,平菇菌棒6.3萬棒,建立了靈芝孢子粉破壁、萃取及高純度多糖提取生產線。以西藏靈芝及孢子粉為原料,創新采用分級加工技術,開發生產了靈芝破壁孢子粉、靈芝孢子油及高純度靈芝多糖產品3 個,并制定了新產品企業標準和生產工藝規程文件3 個;項目組派出15 人次赴藏工作,對當地農牧民進行食用菌技術培訓113 人次,2 名取得專業培訓證書。該項目為當地農牧民提供就業崗位122 個,示范區內共解決了58 名貧困戶就業,基本建檔立卡,年人均增收1500 元,平均增收達30%以上。
以西藏特色產品做定位,以上海拉動南北兩翼的銷售策劃,搭建了西藏與上海互聯互通的銷售平臺。項目累計銷售西藏特色系列產品167.7 萬元,利潤55 萬元,稅收17 萬元,也助推了上海百信公司2018 年銷售總額首次突破千萬元。隨著西藏食用菌基地規模的穩定擴大,產業鏈延伸不但能提高當地食用菌深加工技術水平,進一步帶動當地就業,還能提高原料品質,解決目前國內同類產品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促進食用菌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平衡發展,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最后,助推產業發展,優勢項目是依托。上海科技一直致力于以技術帶動喀什地區產業升級及轉型,以科技提高當地生產力、增加就業崗位,提升當地百姓的收入水平,做到切實脫貧。在上海市科委、新疆自治區科技廳以及喀什前指兩地三方的共同推進下,“耐逆農作物高產優質育種及示范種植研究”項目進展順利。該項目結合對口支援新疆和精準扶貧政策要求,進行藜麥等耐逆作物示范種植和產業化推廣 ,既是一個對口支援項目— 上海科技對口支援喀什的典型案例,也是一個人才引進項目— 把國家高層次人才引進到落后地區,提升當地人才高地建設的初步嘗試,同時,還是一個產業轉化推廣項目— 把科研院所及實驗室里的優秀成果轉化成為實際效益的一個示范。
以“頂尖人才+科技創新”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依托頂尖千人朱健康院士團隊— 中科院上海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在喀什地區加快高產高效耐逆作物藜麥選育與產業化,目標是推廣藜麥種植面積達到20 萬畝以上,力爭5 年內畝產提高至1000斤,讓藜麥成為主糧之一,惠及農民脫貧,惠及地區生態,惠及國人健康。目前,該項目在喀什地區莎車縣恰熱克鎮18 村種植藜麥900 余畝,1200 余個品種。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新疆昆侖土地扶貧開發有限公司、上海光明(米業)集團簽訂了喀什藜麥種植與收購三方協議,下一步將共同推動藜麥項目產業化。
一個個項目的落地,助推了當地產業的發展,真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了基礎,貢獻了力量。路漫漫其修遠兮,脫貧攻堅戰任重而道遠,還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