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7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中國誕生32年這個時間節點,又被賦予新的意義和任務。
198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道路。
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當中,高技術產業逆勢增長。7月23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通報上半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時說:“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5%,其中醫藥、電子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辦公設備、醫療儀器設備等行業增勢較好,智能手表、3D打印設備、充電樁等新興產品產量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而以5G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上半年新建5G基站25.7萬個,至6月底已達41萬個。
高新技術產業的地位仍在強化。8月4日,國務院再次發布重磅政策《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旨在為高新技術產業注入核心與靈魂。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是中央確立的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新格局。全新格局下,高新技術產業仍然是未來支點。
華為困境的技術啟示
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他說:“人民需要科學,不發展科學的國家,必將淪為殖民地。”
2018年4月16日晚,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這一事件成為標志性事件,意味著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已經成為美國的“殖民企業”。事后,中興通訊向美國繳納一筆巨額罰金之后,換來了對方短期的讓步。
有一個著名的墨菲定律說得好:你越怕什么,就越會發生什么。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中企越怕美國制裁,便就越要受到制裁。被美國以各種理由制裁的企業和高校越來越多,這讓我們警醒:必須傾力發展高新技術。而華為公司,則是美國遇到的第一硬骨頭企業。美國傾盡一國之力打壓華為,華為依然取得亮眼的財報。
7月13日夜間,華為官網低調上線了華為2020年上半年經營業績。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5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1%, 凈利潤率從去年的8.7%增長到9.2%。
華為為什么能在新冠疫情肆虐、美國打壓的情況下依然穩步發展?那就是華為掌握著5G核心技術,是全球5G核心專利最多的企業。
世紀偉人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于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國家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困難和壓力面前,中國以更大的勇氣與魄力,迎難而上。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醫療和疫苗方面,我國掌握了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不到一周時間就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分離出病毒毒株,推出多種檢測試劑產品,疫苗研發及臨床試驗取得突破進展。
谷歌前總裁埃里克·施密特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憂心忡忡,他說:“目前美國正在不斷地打壓華為、中興等中國高新科技企業,對華為實行各種技術斷供、設備斷供、芯片斷供等等,無疑這一做法是非常錯誤的。”他進一步補充說,“這將會加快中國科技企業的進步!”“中國一樣能夠成為科技強國!”
被美國打壓已兩年多的中興通訊的最新進展證實了埃里克·施密特的判斷。今年6月,中興通訊對外宣布,自研7nm芯片已經正式量產,并且還在研發、導入5nm芯片技術。
高新技術迎著困難上
“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3月底4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要求,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是的,越是艱難時期,越要迎著困難而上。7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再次發出了向高新技術產業進軍的動員令——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
培育發展新動能,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不畏難,不怯戰,全國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競相發展。
廣東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中的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現場,工程機械作業聲轟鳴。項目建成后,將與中國散裂中子源組成大科學裝置的“姐妹花”,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強大的平臺支撐。
在江蘇,見證了中國有機發光顯示(OLED)技術在實驗室破繭而出的“專利王子”高裕弟成了高新技術產業創業者,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南京分子醫學轉化研究院一個實驗室,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在動物自由行為條件下觀測大腦神經元的創舉。
在浙江,2019年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報表極為亮眼,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特征的“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25.7%。高技術增加值增長14.3%,人工智能產業增長21.3%。
在山東,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2019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47%,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1466家,位居全國第6位。
在西部龍頭四川,全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成效喜人。7月21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現場會,省委書記彭清華表示,以工業挑大梁,制造業扛大旗,大力培育以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為支撐的現代化制造業體系,加快建成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強省。
中國推動技術革命,堅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步伐,是誰也擋不住的。
32年風雨中砥礪前行
積跬步以至千里,匯涓滴而成江海。32年來,中國堅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積累了強大實力,增強了發展的底氣和自信。
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建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這是著名的“中關村”的前身。從此,我國一路高歌,傾力發展國家高新區。
32年,國家高新區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戰略支撐。2019年,高新區GDP已占全國GDP的12.3%,稅收約11.8%;企業研發支出8259億元,占全國企業研發投入的50%左右,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國的37.5%,已成為國家的創新高地。
32年,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國家的產業高地。2019年,僅國家高新區就集聚企業8.1萬家,占全國的35.9%;科技型中小企業5.1萬家,占全國的33.6%。
32年,科技創新人才聚集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人才高地。2019年,僅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就達2213萬人,1萬人中有800多名研發人員,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8倍。
尤其是疫情期間,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更成為中流砥柱。今年5月份,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3.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工業增產值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出口總量3190億元,同比增長13.7%,凈利潤1908億元,同比增長8.4%。
“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面旗幟,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陣地。”7月23日,在推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斬釘截鐵地說。
櫛風沐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劈浪前行,挺立潮頭。
“雙循環”與西部雙城經濟圈
不管國際局勢如何變化,不折不扣地做好自己的事才是第一要義。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時談到,從持久戰的角度,“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進入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格局與大棋局。
“所謂經濟‘雙循環是指國內經濟循環與國際經濟循環之間有機聯系的交互聯系與溝通,是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利用關系平衡的新意境。”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劉瑞這樣認為,他說,這需要“保持國內經濟自身良性循環的戰略性思路和方向”。
“國內經濟自身良性循環”,保持好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在這種形勢下,中央年初啟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及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就顯得意義尤其重大。
在西部,龍頭無疑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目前,雙城經濟圈正在大力推進。7月13日,四川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暨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四川省委書記、領導小組組長彭清華表示,要“協同重慶加快建設川渝毗鄰合作平臺”“推進建設省級新區,扎實抓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和西部科學城、‘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聯合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等涉及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平臺”,成渝兩地一些重要的戰略性平臺正在應運而生。
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推動工業經濟大發展也是四川發展的重點。7月21日,四川召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四川推動“5+1”重點產業發展,加速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培育以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的戰略性行動正在全速展開。
“灣企入桂”“浙企入川”“港企入川”“渝企入川”……西部大開發正吸引大量的企業西進,雙城經濟圈的聯動、協同與合作越來越緊密。
4月28日—29日,四川省國資委率14位省屬國企負責人赴重慶開展對接合作,雙方簽下13份合作協議。
7月7日—8日,重慶市國資委率12家市屬國有企業,聯同1家在渝央企和5家重慶潼南區國企,組團前往四川遂寧市,協同推進“遂潼一體化”,推出項目132個,總投資4168億元。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技術革命,西部將擔負起更為重大的使命。
從沿海到內陸,從東部到西部,西部內陸核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站上新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