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瑩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作為其州府的西昌,自2016年開始分步實施彝家新寨建設工作。西昌市將彝家新寨建設工作同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細化工作方案,因村施策,彝家新寨建設規劃中的47個貧困村于2017年全面脫貧。
西昌在開展彝家新寨建設中,不斷在基層治理方面進行實踐與探索,有一些創新做法和經驗成效,同時也存在問題和困難,需要在未來把準著力點,不斷提升彝家新寨基層治理水平。
做法成效及典型代表
——紅色引擎為主線,產業興旺助發展(典型代表:安哈鎮長板橋村)。安哈鎮自2003年建鎮以來,以建設“生態文明鄉村”為總綱,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將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治理融入發展的方方面面。積極探索完善“三個一點”城鄉環境治理模式,投資600余萬元,新建垃圾中轉站3個,生活污水處理站(點)3個,全鎮聘請保潔員65名,購進垃圾清運車10輛,及時將集鎮和農戶產生的生活垃圾清運至垃圾中轉站,逐步建立“戶清、村運、鄉集中、市處理”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充分利用農民夜校等平臺,引導群眾搞好房前屋后環境衛生,愛護公共地段衛生,“安哈是我家,人人都愛它”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長板橋村是安哈鎮的門戶村,屬二半山彝族聚居村,轄區面積38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小組,共547戶2586人,100%為彝族。長板橋村背靠距螺髻山仙人洞名勝景區僅1公里,是安哈鎮積極打造的彝族民俗風情旅游第一站。2013年,經西昌市扶貧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將長板橋村確定為西昌市彝家新寨的建設點。之后,對所有農戶的房屋全部進行翻新;對廚房、省柴灶、廁所、畜圈和所有的院壩進行硬化和綠化;對每戶農家實施裝飾和美化,以凸顯彝族文化元素。
彝家新寨的“新”不僅體現在外在風貌上,更要表現出內在的變化。近年來,長板橋村突出紅色引擎這條主線,全面加強黨支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依托優質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人文特色,著力建設一個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產業興旺、民富人和的美麗幸福文明和諧新農村。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長板橋村通過組建格格巡邏隊、實施“雪亮工程”,以及修訂村規民約,推行“鄉村八榜”“紅黑榜”,著力補齊“鄉村治理”和“移風易俗”兩個短板;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彝族特色文化,創優“自然風光美、民族風情濃、生態產業興”三張名片;開展“筑底強基大深化、攻堅合力大提升、鄉村黨員大比武、黨員作風大轉變”四大行動,將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每個支部、每名黨員;培育壯大鄉村旅游產業,帶動生態種養業快速發展,實現一、三產業良性互動。
——移風易俗成風尚,鄉風文明促進步(典型代表:黃聯關鎮書夫村)。書夫村原屬黃水鄉(2019年撤鄉并鎮前),是黃水鄉唯一一個彝族聚居村,該村2014年被評定為極度后進村、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0戶239人。2015年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逐步形成“黨組織+工作組+貧困戶”為核心的脫貧攻堅核心力量,2016年就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2017年脫貧成效得到有力鞏固,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5300元,實現“一超六有”脫貧。到2018年底,以書夫彝寨-龍泉人家3A級景區為主要布局的文旅產業基本成型,經營性收益模式初見成效,集體收入達156800元,農民生活質量得到質的改善,整村“一低七有”,踏上了從貧困到富裕的征程,開啟了民族鄉村全面小康模式。
書夫村的鄉村治理工作以民生為重點,旨在讓群眾獲得實惠,從而凝聚民心。書夫村通過打造一個中心(村級黨組織活動陣地為中心),倡導一種風尚(移風易俗、鄰里互助、健康文娛),體現一大優勢(黨組織集中力量辦大事),讓群眾生產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村支部為中心集中安置,易地搬遷、生態搬遷群眾72戶,進行“一高二統三配套”(高標準規劃,統一設計戶型、統一打造外觀,配套基礎設施、配套產業和黨組織配套服務),打造全市最大的集中安置點。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書夫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質量飛躍式地改善,住上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彝家新寨”。同時,依托集中安置點,采取“農民夜校集中學、紅色片長重點督、村規民約有約束、鄰里之間相互比”的方式,破除陳規陋習,倡導友鄰互助,樹立文明新風。通過科學布局、集中安置,群眾用水、用電、用氣、照明有了保障,交通出行、文化娛樂、辦事服務更方便,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組織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易地搬遷煥新顏,生活富裕在前方(典型代表:開元鄉開元村)。開元村地屬二半山區,全村轄區面積26.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全村10個村民小組,人口2480人,其中貧困戶59戶,貧困人口274人,2016年12月脫貧。
和其他的彝族鄉村一樣,開元村也存在村民文化水平低、眼界狹隘、思想觀念落后、法治意識淡薄等問題。一些彝族村民長時間以來習慣用彝語溝通,因此,在對他們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移風易俗、法治精神等宣講時,選用專家老師、普通鄉村干部來宣講,效果并不理想。基于這樣的情況,開元村邀請到彝族家支、家族中的“德古”(彝語意為德高望重的智者),走村入寨,開展宣講。“德古”在彝鄉民間有口碑、有威望,將這一群體吸納到黨委政府的工作中來,有利于推動工作走進群眾、深入群眾。
德古們在經過系統培訓后組成“德古宣講團”,依托農民夜校、黨建月會、“三會一課”、村委會述職評議等常態化工作載體集中宣講,或到田間地頭,或是火塘夜話,為干部群眾開展面對面宣講,融入政治理論、黨風廉政、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內容,全力實現鄉村組干部、基層黨組織及其黨員、貧困群眾“三個全覆蓋”。德古們采用彝漢雙語,結合彝族的諺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教化村民,引導彝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讓村民接受優秀的、先進的文化思想,樹立崇尚節儉、自力更生的意識,激發了貧困群眾干事創業、脫貧奔康的熱情和干勁。據了解,開元村自開展德古宣講以來,已在村組舉辦了10次專題宣講,1500人次接受了教育。
有了好的鄉村基層治理,產業發展也就緊隨其后。開元村近幾年發展楊梅、李子、桃子等特色產業,現已取得明顯的效果。開元村種植條件得天獨厚,使得這里的200余畝楊梅品質高、格外甜。每年6月結果時,不少西昌市民帶上家人好友到開元村楊梅園體驗采摘之樂,再選一家農家樂,感受田園生活,品嘗農家燒烤。這樣一來,既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又促進了彝家新村農文旅產業的發展。產業發展好了,自然又給基層治理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如此相輔相成,良性循環,開元村在探索彝家新村善治之路上不斷前行。
問題及對策建議
在實踐過程中,隨著鄉村治理的深入推進,彝家新寨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和困難。例如,個別黨組織軟弱渙散,民主管理制度未嚴格執行,甚至存在村干部一言堂的情況;一些村民思想觀念落后、文化素質低、面子觀念重,未恪守村規民約,薄養厚葬,婚喪嫁娶上仍存在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的現象,高價彩禮和高額禮金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返貧風險;部分偏遠鄉村環境衛生治理不到位,垃圾污水隨處可見,臟亂差問題較嚴重;在少數民族地區選舉中,由于上至鄉村干部下至村民的家支觀念突出,很難選到德才兼備的人才;缺乏高素質有才干的基層工作人員,同時,面對繁雜的工作,基層負擔重,干部待遇差,基層留不住人;一些鄉村自發搬遷人口眾多,管理混亂,在法治意識淡薄的村民中,依然存在偷盜搶劫、吸毒販毒的風險隱患等等。
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結合相關調研所得結果,筆者認為,未來西昌彝家新寨的基層治理應把著力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繼續完善并實施西昌市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進一步推動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推進彝家新寨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第二,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轉變落后群眾的思想觀念,提升其文化素質,讓其學習、理解、接受黨的理論政策和先進的生活生產理念;第三,加強鄉村環境衛生治理,網絡員和“西昌格格”對環境衛生問題突出的鄉村加大監控和督促力度,收集信息上報,并將責任層層落實,考慮逐步推廣和實施垃圾分類管理;第四,黨建引領,完善選舉制度,培養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扎根彝家新寨,深入群眾開展治理,同時,提高基層干部和工作人員的待遇,給予更多的晉升空間;第五,規范對自發搬遷群眾的管理和服務,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和法治教育,打造平安和諧的彝家新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