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柳穎
與傳統意義上的國內游、出境游不同,鄉村旅游是以城鄉消費者為主體,以鄉村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農事和民俗活動為對象,以游覽、休閑、體驗、研學、居停為目的的新興旅游活動。新冠肺炎疫情前,鄉村旅游理論研究與實踐已進行多年,各級政府將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予以推動。疫后鄉村旅游再度成為熱詞,不單著眼于如何夯實其優勢、挖掘其潛力,而是其公共產品功能受到廣泛關注。
鄉村旅游公共產品再梳理
——鄉村旅游公共產品概念。其是指鄉村旅游業發展中那些不可或缺的具有整體性、普惠性特點的產品或服務,為到訪的旅行者、企業經營戶和本地居民所共享,然而卻難以通過市場手段實現該產品有效供給,即存在市場失靈的情形。如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必需的設施、良好的秩序等。從外部性來看,公共產品或服務的充分有效供給將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否則將延遲鄉村旅游業發展進程。鄉村旅游公共產品可分為純粹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是介于純粹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消費時或有限排他性的產品或服務。
——鄉村旅游公共產品類型。一種是純粹公共產品,按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標準,類別有基礎設施類:游客中心、旅游廁所、步行道、運動場地、綠道、旅游公路、景區停車場、景區導視系統等;生態環保類:生態綠化與保護、河渠疏浚與整治、村貌整治、村容美化等;環境衛生類:環衛設施、垃圾處理場、日常清掃、消毒殺菌等;醫療安保類:鄉村醫院、救援救護所、緊急避險場所、警務室、消防設施、監控系統、景區WiFi系統等;鄉村文化類:非遺技藝、鄉村建筑、鄉村文化、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等保護與傳承;教育培訓類:素質教育、市民意識、服務意識、崗位培訓、專項技能培訓、經營管理培訓等;規劃策劃類:專項課題研究、市場調查、規劃設計、鄉村旅游資源整合與包裝、內容與IP開發利用、咨詢服務等;品牌推廣類:鄉村旅游品牌與形象打造、節慶活動、統一營銷推廣、景區官網建設與維護、市場監管等。
另一種是準公共產品,鄉村旅游業中也存在其效用可部分分割、受益可有限排他的產品,我們稱之為準公共產品。具體包括鄉村產業類:部分納入鄉村景觀和用于觀光、體驗范圍的取自于自然界的第一產業,如種植、養殖、水產、林業和牧業,以及對初級產品再加工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基礎設施類: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網絡等;游客渠道類:旅行社、旅游公司、OTA平臺商、其他營銷商等;文旅平臺類:智慧旅游平臺,展示、互動、訂購、支付平臺,“兩微一抖”直播帶貨運用等。
除上述純粹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外,一般為鄉村旅游私人產品,它們主要存在于住宿、餐食、休閑、娛樂、購物、出租車輛等環節。
鄉村旅游公共產品供給再認識強化鄉村旅游公共產品屬性,當務之急需從供給側入手,盡快形成解決公共產品滯后與短缺問題的共識。
——彌補鄉村旅游發展短板,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形成。過去30年間,我國鄉村旅游經歷了從農戶自發到政府推進,從農家吃喝到觀光休閑的過程,但總體上仍處在粗放型發展階段。鄉村旅游以拓展農業功能、服務農民增收為主要目的,難以從產業發展的系統思維統籌鄉村旅游發展,加之村社、農戶自主投入實力與經營能力原本就弱,致使無力改變。突出表現在鄉村旅游產業鏈不完整,服務產業演進所需的公共產品不足甚至嚴重缺失,公共產品結構與質量無疑成了制約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的短板。消滅盲點、解決痛點、突出重點、培育熱點不僅有助于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也將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形成。
——聚焦鄉村旅游公共產品提供,引導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隨著社會分工、專業化和全球化水平提高,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農村種養業和加工業不僅比重下降,而且其傳統功能與價值被弱化,如經濟作物和林業成為鄉村旅游的景觀植物,牧副漁業為城市及鄉村旅游服務。至此,以調節分配關系、提供公共產品為主要目的的轉移支付工具,亦需將鄉村旅游業中的公共產品提供作為其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在確保必要直補的同時增加鄉村旅游公共產品支出,從而真正將財政好鋼用到刀刃上,提升財政工具的效率。
——適應疫后旅游消費新變化,推動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落實“六保”就是解決民生問題,通過系統性地增加鄉村旅游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滿足國民旅游消費需求,將抑制的消費釋放出來,真正發揮我國市場大、潛力足、韌性強的優勢,從而提振經濟。相對于遠足旅游、出境旅游,鄉村旅游具有空間開敞、環境優美、距離近便、時間可控、消費低廉的特點,因其回歸田園、放松身心,疫后成為旅居新時尚、休閑新去處。另一方面有助于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年,內外諸多不確定性因素致使經濟下行壓力陡增,此時通過增加鄉村旅游公共產品支出,將帶動農民回鄉創業、家門口就業,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確保農戶穩收增收。
鄉村旅游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再思考
——將鄉村旅游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納入疫后恢復重建計劃。當前,鄉村旅游已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疫后提振經濟的重要力量。然而,解決鄉村旅游業公共產品欠賬過多,鄉村旅游檔次低質量差與國民對美好生活需求間的矛盾,僅靠單一的市場手段自發或自行解決已困難重重,它需要中央、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當機立斷,科學統籌。從反哺“三農”保農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農村經營主體、保基層組織運轉的緊迫性,以及投資拉動經濟、鄉村旅游撬動消費的必要性視角解決公共產品缺失問題。中央利用規模性政策籌措資金、地方政府通過如“推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補短板三年行動”和消費提升行動,增加財政一般性補助和專項補助,重點安排解決鄉村旅游產業鏈中的公共產品問題,強健鄉村旅游筋骨及自身造血功能,確保鄉村旅游步入可持續的良性發展軌道。
——政府在純粹公共產品領域中唱主角責無旁貸。純粹公共產品回報低或難有收益,私人資本不愿意或無力投入,但它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該領域實行政府投資、政府采購,政府授權專業機構營運管理,重點保障影響全局的生態環保類、環境衛生類、鄉村文化類、教育培訓類、品牌推廣類短缺公共產品供給,盡快安排規劃策劃類、基礎設施類、醫療安保類卡脖子的瓶頸項目。同時要研究解決后期營運管理方案,堅決杜絕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堅持項目立項、建設、管理、供應鏈、人才隊伍一攬子同步規劃,確保上述公共產品項目真正達到實用、優質、高效的建設目標。
——創新機制彌補準公共產品嚴重不足短板。鄉村旅游業準公共產品集中在部分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市場渠道和互聯網平臺類別上,政府對此須分類施策,防止大包大攬,綜合運用政府、市場兩種力量,通過創新機制,發揮財政資金、行政資源的杠桿效應,通過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稅費減免、收益分配傾斜等回饋補償方式,以及產業投資基金引導,調動各方積極性,特別注重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資本投向準公共產品、私人產品領域。對于混合主體提供的準公共產品,要杜絕“吃大鍋飯”“吃白食”的舊有思維,實行政府和受益企業、居民戶共同分擔,確保準公共產品可持續地有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