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治國
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增長面臨增速換擋以及結構調整的宏觀背景下,經濟下行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亟須采取宏觀財政政策進行逆周期調節。而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的財政政策調節手段之一,而且是發展經濟的重要支撐。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驅動經濟內生增長,并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列為重點工作任務之一。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保增長,促需求,優供給,讓經濟增長更有韌性。同時,有助于激發經濟增長活力,培育經濟新的增長動能。
新型基礎設施的定義
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是公路、鐵路、水利、港口碼頭等為代表的“鐵公基”。與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新型基礎設施是指融合感知、傳輸、存儲、計算、處理為一體的新一代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2018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定義為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央視新聞中對新型基礎設施的定位是: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包括5G基建、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特高壓、人工智能、城際高鐵和城際軌交、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七個領域及產業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注入更多科技元素,與科技融合。為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科技的產業化提供強有力的基礎設施支撐,也是為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形成及發展提供引擎,讓經濟釋放新活力。
推進新基建的意義
根據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技術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技術水平的進步,會改變要素邊際報酬遞減的狀況。當今世界,科技變化日新月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技競爭,而新基建有利于完善我國科學技術設施,為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提供基礎,改善就業,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加大科技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與布局,將為未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奠定好的基礎,為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注入新活力,加快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推動經濟向更高水平發展。具體來看,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通過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進行改革創新,能夠突破技術瓶頸,在國際上獲得競爭優勢,有助于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促進經濟增長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提升勞動、資本等經濟增長要素的邊際報酬貢獻率,為經濟增長提供內生動力。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及網絡,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百姓的生活和居民幸福感高度相關,不斷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讓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名詞”走進大眾生活,讓科技發展成果惠及人民,有助于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提升人民福祉。
四是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技水平和信息技術的競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未來大國之間經濟競爭的需要,有助于縮短我國與世界高水平技術的差距,保證我國的大國實力。
新基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產業,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既會作用在需求端,也會作用在供給端。
——在需求端。從微觀層面去分析,第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會帶動其上下游企業的產品需求,同時隨著新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居民消費需求會更加多元化,改善居民消費方式,促進消費者效用水平的增大,提升人民福祉。第二,隨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當企業從規模報酬、成本以及利潤最大化角度去進一步分析其生產,會促進企業投入改變對要素的需求結構。第三,從微觀經濟學資源配置的角度去分析,5G、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會進一步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交易成本。
從宏觀層面去分析,第一,類似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會帶動水泥鋼材等產品的需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會增加芯片、半導體、軟件等上游產業的產品需求,使得相關產業發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的創新發展,助推產業結構升級。第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產業發展會增加就業需求,特別是科技人才,從而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維護社會穩定。第三,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特別是當前我國投資正向效應遞減的情況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會促進新的投資需求和擴大有效投資,從而進一步通過投資乘數,促進經濟成倍增長。
——在供給端。從微觀層面去分析,第一,通過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終端應用環節,提供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有助于生產者優化供給結構,增加產品供給的多樣性,高技術含量產品涌現,如智能穿戴設備等新型產品。第二,有利于企業管理者進行管理和運營,降低生產和管理成本,促進企業生產者利潤水平的上升。第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優化企業產品供給,如車聯網、智慧醫療等,同時能夠為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品提供更多的基礎保障,有利于促進產品供給模式的創新。
從宏觀層面去分析,第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形式,有助于促進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減少低端和無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效率和質量。第二,宏觀經濟中的工業、服務業將由于5G等新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促進產業的升級轉型以及產業變遷。第三,在新型基礎設施背景下,由于網絡通信的不斷完善,有利于要素的合理流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積極推進新基建的建議
——擴大投資主體。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債臺高筑,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大,在此背景下,需要擴大投資主體,開放基建市場領域的準入機制,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推行多元化投資方式,以保證資金供給,拓展融資渠道,提高投資效率。
——做好頂層設計和優化制度體系,避免大規模基建導致浪費。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縝密的思維,前瞻性的設計,保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同時,不斷優化制度體系,提升管理和運營效率。
——鼓勵科技創新,完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尋求不斷突破。5G、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科技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推手。只有科技不斷發展,科技人才不斷涌現,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溢出效應才會更加明顯。
——提升網絡安全。5G、物聯網、人工智能都依靠于信息網絡,隨著社會信息化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關乎小到每一個人的利益,大到國家發展的整體戰略。不斷提升網絡安全,有利于保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穩步推進,保證其成果惠及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