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
“四山一水五分田”,是四川省崇州市獨有的地理格局,也是其價值所在。
2017年,成都提出重塑產業經濟地理的“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策略,其中“西控”戰略將通過控制開發強度、產業門類、生態紅線等方式實現整個區域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的發展。
“西控”區域總面積約為7185平方公里,位于成都正西方向的崇州市正當其中。“西控”實施三年多的時間里,崇州市以綠色、生態為本底,用特色林盤助推全域高質量發展的成績,交出了成都“西控”生態發展的高分答卷。
枇杷茶的千年復興
7月2日,第九屆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位于主場館核心區域的崇州展館以當地特色的竹編工藝布展,在整個場館內獨樹一幟。作為茶博會的重要活動之一,崇州市于開幕當天正式啟動崇州枇杷茶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工作。
崇州市副市長鄭文學介紹,枇杷茶的茶種屬于中國珍稀原生茶種,而制作工藝被收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枇杷茶不僅是崇州珍貴的生態財富,更是成都鮮活的“山林味道”。因茶樹葉片肥大、形似枇杷葉而得名的枇杷茶,只原產于崇州文井江流域的山地。早在宋朝,龍門山脈一帶的枇杷茶就被作為貢品進貢朝廷,“龍門貢茶”之譽流傳甚廣。
作為地理標志農產品,崇州枇杷茶色澤紅潤、香氣濃郁、味道甘甜,特色鮮明且適合養生健康。而隨著崇州全域旅游產業、農特產品加工產業的蓬勃發展,散落在山林中的千年古茶樹得到了有效保護。依托這些資源,崇州開發的一系列枇杷茶品類,成為崇州又一張靚麗的名片。近十年來,通過崇州市政府重視、打造和民間力量的強大支撐,枇杷茶經歷了從本地土茶到高端精品茶的華麗蛻變。
7月末,《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來到崇州。正是多雨的時節,伴著煮茶沸水“咕嚕咕嚕”的翻滾聲,竹里牧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馬艷向記者講起了枇杷茶的故事。
崇州枇杷茶的發展經歷了多年的坎坷。據統計,目前在崇州范圍內,可用于生產枇杷茶的原生古茶樹,樹齡百年以上的有2000余棵、千年以上的有50余棵,零星分布于海拔600—1200米的龍門山脈區域。
十多年以前,國內小葉茶的市場已十分成熟,工藝不斷提升,而枇杷茶葉型較大且產量低,無法形成商業規模,導致出產的茶葉口感粗糙、造型不美觀,久而久之,崇州枇杷茶給予外界的印象較差,長時間處于自產自銷的狀態。
當時,群眾的古樹保護意識相對薄弱,山上的古茶樹有的野生野長,有的則突兀地立在農民的耕地里。而采收枇杷茶要把梯子架在山地上,一天也很難采到2斤鮮葉。據當地人回憶:“古樹采茶賺不到錢又礙事,還不如把樹砍了種點農作物。”汶川地震發生后,當地政府從生命安全角度考量,組織原本居住在山里的村民到平地集中生活,也間接讓采摘枇杷茶的勞動投入增加。
2008年后,崇州市逐步加大古茶樹保護力度,有意識地進行古茶樹價值科普、組織承包經營。針對采茶勞動投入大、農民不愿采茶的問題,崇州市政府著力將鮮葉收購價從8元/斤提升到50-60元/斤,并不斷組織專家進行采茶的教學和培訓。
崇州枇杷茶由此開啟了定位高端、服務小眾的發展之路。發展至今,崇州枇杷茶大小經營主體已有十余家。其中,竹里牧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已從3年前啟動了育苗研究,為枇杷茶的規模化種植帶來了希望。馬艷告訴記者:“我們采取從母樹分離的方式進行育苗,最大程度避免了樹種的變異。”目前,竹里牧茶農業的育苗已經成功,正準備在崇州市道明鎮范圍內發展100畝的種植基地,種植后的第4年便可著手采摘。
特色林盤的價值轉化
7月8日,在成都召開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動員會暨“西控”工作推進會上,崇州市的特色林盤開發理念受到高度肯定。
所謂林盤,指的是成都平原特有的生態系統形式。林盤集合了生產生活功能,擁有樹林、田地、河湖等原生自然資源,傳承了天府農耕文明與巴蜀民俗文化,被譽為“陸地綠島”。
崇州是成都地區內川西林盤數量最多、類型最全、保存最好的區域。近年來,崇州通過編制川西林盤價值地圖,將區域內784個保護林盤劃分為產業型、居住型等4種類型,突出“一個精品林盤催生出一個規上企業”理念,把民宿、餐飲、農莊、書院、博物館、美術館、體驗中心、鄉村酒吧等業態植入到林盤中,既保留安閑、舒適的氛圍,又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
位于崇州市白頭鎮大雨村13組的鮮道·幸福里田園綜合體,就是崇州特色林盤的代表。
來到“幸福里”,穿過售賣新鮮蔬果和特色農副產品的市集,便能看到掩映在高大林木中舒適愜意的就餐區。正值午餐時間,游客絡繹不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有自助的特色農家菜,也有高檔的雅間提供‘九大碗,如果要在湖邊玻璃房子吃火鍋,提前10天預約!”
據介紹,鮮道·幸福里田園綜合體項目一期占地42畝,總投資2400余萬元。項目作為崇州市竹藝村鄉村旅游的延伸,結合周邊無根山登山健身步道、讀書臺道觀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集音樂、餐飲、民宿、研學于一體的生活消費新場景,著力建成成都西“鄉村音樂會客廳”。
“幸福里”著力發揮集體經濟作用,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專業化運營”的改革路徑,發動88戶村民自籌資金106萬元;動員在外優秀人才“帶資金、帶技術、帶人脈”返鄉創業;積極向上爭取扶貧開發資金,共計籌資2400余萬元用于項目打造,探索出了一條“引導群眾參與、統籌產業項目、注入社會資本”的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新道路。
目前,當地成立“蜀禹農鄉村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經營主體采取“以租為主、保底承租、二次分紅”的合作模式,探索建立“4321”新型分紅機制(4成收益用于群眾參股入股的分紅;3成收益作為村集體收入,普惠全村居民分紅、公共事務;2成收益計提為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發展公益金;1成收益作為項目實施的管理費用),在保證村民集體利益的基礎上,更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民宿業在林盤中開花結果
在走訪中,記者看到有的村民在自家的院墻上開了窗口,售賣零食和特色飲品;有的則騰出整套房屋,重新裝修成民宿或茶館。幸福里在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消費和生活場景的同時,也為周邊村民也帶來了更多就業和創業的機會。
目前,幸福里已直接解決周邊村民就業60余人;帶動村內年輕人積極創業,成立代駕公司,組成專職、兼職代駕隊伍,為游客提供方便實惠的代駕服務;建成農夫集市,為周邊村民提供農副產品銷售平臺,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記者發現,無論是改建還是新建,當地都在最大程度上留住了林盤和鄉村的原始風貌——遇到高大的林木,便在建筑物上開孔留下生長空間;民居院里院外種植的茄子、青椒、李子樹或柚子樹,只要不影響整體美觀,則盡量保留。
當地負責人介紹說,崇州市堅持以規上企業的產業標準、“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進行打造,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力爭實現一個林盤就是一個服務型規上企業的美好愿景。像鮮道·幸福里這樣的特色林盤,已成為“西控”背景下,鄉村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