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遙
摘 要 裝配式建筑工程模式在近些年得以快速發展,由于其在建筑工業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加之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導,未來必將成為建筑行業發展方向。因裝配式建筑施工流程與傳統施工模式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在工程成本對比分析方面較為困難。本文在簡要闡述裝配式建筑含義和應用意義的基礎上,以具體案例對建筑工程成本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裝配式工程應用方面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裝配式建筑工程;傳統現澆建筑工程;成本對比
1案例分析
根據某小區房建工程設計和施工方案要求,在對成本數據進行匯總整理之后,依照常用經濟技術指標對兩種建筑方案進行分析[1-2],其結果如表1所示。
2成本對比分析
(1)土建工程成本對比。土建工程是建筑施工的主體部分,在工程主體中占有較高比例。由于裝配式建筑工程的構件均在工廠完成,材料集中采購、構件機械化生產在成本方面均有較大優勢,但建廠固定投資的攤銷成本、模具攤銷成本非常高,加之PC構件的遠距離運輸、現場吊運安裝費用,裝配式工程鋼材、混凝土等材料用量增加的費用,現場局部細部的現澆產生的費用,所以裝配式工程土建成本相較傳統現澆還是高出不少。因此從整體上而言,裝配式施工成本相對于現澆施工模式,其成本還較為偏高。單從混凝土這一塊來說,PC構件C30疊合樓板和疊合墻的采購及安裝全費用價格在3700元/m3左右,傳統現澆建筑不會超出2000元/m3,成本差異明顯。
(2)裝飾部分成本對比。裝飾部分由于涉及產品的最終交付,所以要求較高。在現澆式建筑工程中,如果前期審圖不夠細致,管理又沒跟上就會造成裝飾施工重新開槽布線布管,外墻保溫外墻裝飾需二次施工,不僅會對交付驗收帶來較多麻煩,而且還會出現成本大幅增加。而裝配式建筑工程則能夠借助BIM技術做好深化設計,在工廠生產時就提前做好管網預埋,外墻保溫、外墻裝飾面磚與外墻PC構件一次性在工廠生產成型,工序不僅大為減少也能較好控制施工質量并節省工期,在成本方面也優勢巨大。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這方面的施工成本中,裝配式施工有優勢,但上面案例可能由于設計沒有采用外墻保溫、外墻裝飾一次成型技術和構件生產時的管線預埋工藝,所以成本優勢還不太明顯,這也是裝配式建筑以后成本優化的一個重要方向。
(3)電氣工程成本對比。由于裝配式施工模式中各個組件都是提前預制,因此電氣工程環節中,各種管線環繞設計大幅增加,使得對應的配電箱數量也直接增加。在這一部分的施工中,現澆建筑工程整體施工成本占有一定的優勢。
(4)采暖工程成本對比。在裝配式建筑施工中,采暖工程所需要的給水管能夠通過提前預制的形式進行,減少了現場鋪設所占用的施工周期和施工人員投入,因此就這方面來說,裝配式建筑工程的成本投入較少,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5)給排水工程成本對比。與采暖工程對比相類似,在給排水工程施工中,由于所用原料和現場施工人員投入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使得其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明顯優勢,綜合投入成本較低。
(6)材料成本對比。工程的材料成本也是成本管控的一個重點,在材料控制方面,不僅需要做好價格控制,更需要做好質量、材料用量方面的控制。在建筑工程項目類型不斷復雜,功能不斷復雜化的時代背景下,材料選取中所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也更為復雜。由于裝配式建筑工程對材料質量要求較高,材料用量也較大,故而在整體成本上較高。其主要原因一是裝配式鋼筋用量較傳統現澆要高,樓板多采用6+9的疊合板,較傳統樓板要厚5cm,且砼的用量也比傳統現澆多出不少。材料成本目前是裝配式建筑一個難點,這塊成本暫時還沒辦法減下來[3]。
3裝配式建筑成本控制要點
從表1數據對比可以看出,裝配式建筑較之現澆建筑工程的整體成本要高出很多,尤其是在土建工程施工方面,傳統建筑工程所具有的優勢更為明顯。產生這種現象的因素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裝配式前期建廠和設備投入大,導致構件的攤銷成本過高。二是裝配建筑施工在整體上還沒有得到普及,對應的預制構件在生產技術和成本控制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三是國家層面的設計標準、規范還未跟上,構件的通用性、模數還沒有大范圍打通,生產效率還不能得到發揮。四是施工工藝還不夠成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有待改進提高。
4結束語
相對于現澆式建筑工程而言,裝配式建筑工程雖然在成本控制方面短時期內還沒有明顯優勢,但是其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是無法用成本來衡量的。隨著國家裝配式標準規范的逐步完善,設計施工一體化市場逐步形成,設計深度精度、施工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裝配式建筑的成本優勢也將逐漸體現出來,從而成為我國建筑工程發展的主要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奇,李娟.裝配式建筑工程與現澆建筑工程成本對比與實證研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9(12):201-202.
[2] 曲桂鳳.裝配式建筑工程與現澆建筑工程成本對比實證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9(22):35-36.
[3] 郭俊伶.裝配式建筑工程與現澆建筑工程成本對比與實證研究[J].智能城市,2018,4(1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