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紅超


摘 要 本文以徐州市戶部山歷史文化街區建筑立面整治規劃為例,針對歷史街區中建筑立面整治中發現的問題,依托徐州地方文化特征及建筑特色,提出了相應的改造原則與措施。對進一步研究歷史文化街區建筑立面整治規劃提供了相應的經驗。
關鍵詞 歷史文化街;建筑立面;整治規劃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城市設計理念的完善、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城市形象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筑,經過二十多年的變遷,現狀建筑外立面較為破舊,已不能滿足現代城市的景觀需求。目前全國各大城市已相繼進入了城市沿街界面綜合整治的階段,在此次大潮中,徐州市對市區主要地段逐一進行了整治,現已基本完成,城市形象得到大幅度提高。徐州作為有悠久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戶部山街區更是歷史文物古跡聚集之地,是其輝煌歷史的見證。本文以戶部山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綜合整治進行了研究、分析,提出建筑立面綜合整治的原則和措施,探討既有建筑立面綜合整治的經驗[1]。
1歷史淵源及現狀分析
自宋代黃河變道流經徐州,經常泛濫成災,淹沒州城,城中居民損失巨大。戶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側,又稱為南山,其地勢較高,因此能幸免于難。明天啟年間,為避水患,徐州戶部分司署主事張璇將戶部分司署遷往戶部山上,因此得名。戶部山街區始建于明代,興于明代至民國年間。原有戶部山街區內外分三個層次,最內圈以西楚霸王戲馬臺為中心;中圈圍繞著戶部山以居住為主,聚集當時豪門商賈;最外圈是商業街為主。從1998至2003年的幾年內,徐州市對戶部山片區進行了保護性的改建。整個項目占地面積15公頃,總建筑面積達到12萬平方米。項目改造秉承著“保護與發展并舉,文化與經濟并重”的原則,在保護戶部山古民居的基礎上,形成了現在的具有徐州傳統建筑特色的戶部山街區。
戶部山歷史文化街區是徐州市區的重要的商業文化步行街之一,是日常生活、休閑的重要活動場所。本次改造范圍:彭城路、馬市街、解放路西側部分路段和步行街區內部環行路段,涉及建筑69棟。現有建筑風格整體保持較好,但部分建筑風貌與整體不協調、廣告位雜亂、地面鋪裝部分破損等問題,難以適應高標準的城市景觀需求,影響了整個街區風貌和整體商業品質的打造。本次改造以恢復建筑原貌為主,主要針對建筑物風貌老化、商業廣告與環境不協調及空調外機裸露等相關問題,對建筑立面進行相應的改造。
2改造原則
(1)修舊如舊的原則。依據《徐州市戶部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戶部山街區定位為以旅游、商貿功能為主,作為歷史文化街區,應按照“整舊如舊、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建筑進行整治,規劃中要求在建筑整治中保留和修繕主要的建筑元素。建筑立面整治應采用白墻灰瓦、青石、青磚、木質門窗等具有徐州地方鮮明特色的明清建筑元素,力求延續傳統建筑特色,使整個街區建筑風貌達到協調統一[2]。
(2)實事求是的原則。整個街區整治涉及的建筑物和其他相關設施眾多,每棟的問題也不完全相同,假如都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綜合改造,則不符合現實要求,事倍功半。因此,應該采用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于不同問題采取適合的方式進行改造。
(3)整體控制的原則。戶部山歷史文化街區建筑大部分為明清建筑風格,建筑立面改造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街道整體形象。因此在改造設計時應按照《徐州市戶部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要求,對現有建筑立面形式、風格、色彩進行統一協調;對片區內建筑風格與整體不協調的,通過增加坡屋頂、灰磚飾面等方式,形成統一的風格[3]。
3改造措施
改造中綜合考慮“安全防護需求,現代化生活需要”等多種要素,即考慮到建筑風貌的和諧統一,又要考慮到卷簾門窗、監控設施、空調機位、遮陽傘棚、室內衛生間和門牌店招等現代化生活必需品,確保在形成良好視覺效果的同時,保證其內在功能設置既完備又實用。
(1)材料與色彩:街區內大部分建筑保存較好,建筑風貌基本未變,此類建筑以出新為主;但有少量建筑經過后期的人為改造,建筑外面面目全非,此類建筑應以恢復建筑原貌為主。對于特殊建筑和建筑的特殊部位,如底層墻裙和裝飾柱等,可采用仿古青磚進行鑲貼,色彩可以在局部有微量的變化和過度,但整體色調仍宜以灰、白、黑為主。
(2) 門窗卷簾門:一層營業用房沿街門窗卷簾門樣式建議采用網狀鏤空內置式,材質為不銹鋼,顏色采用栗色。二層以上部分窗戶采用花格裝飾,同時兼顧防盜功能,花格窗材質為鍍鋅方鋼管,顏色為栗色。
(3)空調外機:鑒于戶部山街區內空調外機擺放樣式較多,建筑有內院的,建議此類空調外機盡量移至內院后,采用建議遮擋;無法移至內院的,對空調外機進行規整后,根據不同的位置、個數采用不同的方案統一遮擋。山墻部位空調,此處空調可就近規整至一處,采用木質格柵統一遮擋。
(4)遮陽雨棚:街區內遮陽雨棚只針對住宅樓,商業、辦公樓不做考慮。根據現狀設置情況,全部更換為折疊式遮陽棚,顏色為栗色。遮陽棚應采用耐久性較好、不易褪色的材料制作,確保其耐久性。
(5)門頭店招:街區內門頭店招應以古典式為主,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整治:①現狀形象較好的予以保留;②對于雜亂布置的廣告位進行改造,改造時設置在一層為主,統一制作基座,為避免千篇一律,建議店招字體由商家自行設計;③除一層門頭廣告位外,墻身可以設置豎向古典樣式燈籠、幌子、燈箱等。
(6)管線及監控設施。街區內室外架空管線及監控設施改造整體原則:①架空管線統一入地;②墻身管線統一規整集中,由室外改為室內;如確實困難的,有內院的可移至內院,無內院的在墻身相對隱蔽處,統一采用pvc線槽遮擋,線槽外部顏色應與相應墻體顏色相同。③監控設施的設置應在不影響原有建筑形象的前提下,相對隱蔽設置或與路燈一起設置。
(7)公共衛生間。對街區附近現有三個公廁內部進行重新改造,在臨街面設置好標示及導引牌。
(8)文化元素的補充:①墻身除廣告所設置的招牌、幌子、燈籠外。結合徐州本地特色、可在墻體大面積空白處采用漢瓦當圖案、花格等元素進行裝飾;②廣場及其他開敞處可增加銅質雕塑等元素;③指示與解說牌:歷史文化街區中的環境標識牌,指示牌在指路、定位目標以及體現街區特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除了簡潔、典雅和易于識別要求,同時也需要在形式上呼應歷史感。考慮采用古代樣式的木制或石質路牌的同時,也可以結合地面石材雕刻以及墻面石材作路線指引,更可以不拘于平面表達形式,將街區立體模型置于石臺上供人們參考;④可統一制作古典式門牌號。
(9)夜景亮化:夜景方案以淡雅為主,采用燈帶、射燈等多種措施,凸顯出建筑輪廓,燈光顏色以暖色調為主。
4結束語
隨著城市理論的不斷完善及人民認識的提高,歷史文化街區逐漸受到了各界的關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也已提上日程。歷史文化街區建筑整治成為街區保護的一個重要工程,然而建筑整治易做,監管保護較難,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形成完善的歷史文化街區監管體制,明確責任主體,防止改造后建筑外立面效果遭到破壞。
參考資料
[1] 朱宇恒.對歷史建筑修復中“修舊如舊”原則的實踐理解——以杭州“四拐角”近代建筑群為例[J].華中建筑,2007,(1):219-225.
[2] 劉西.城鎮沿街立面改造淺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20):16-23.
[3] 姚國祥.歷史古鎮中沿街立面改造設計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12,(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