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海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疾病,也是一種發病率相對較高,危險性較高的疾病[1]。該病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要高于其他群體,在患者發病后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如果不能采取及時救治措施,對患者自身的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2]。通過急診PCI術能夠幫助患者穩定病情,但是術后康復護理指導中應該建立完善的護理方案,以康復護理作為患者護理方案可以滿足患者護理需求,因而本研究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5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急診PCI術患者術后康復護理實施價值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結合課題研究需求,在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選取5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離散分析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8例。實驗組男女比例為15:13,年齡中值為(65.63±6.32)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8:10,年齡中值為(66.15±5.21)歲。患者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住院,且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簽署同意書,且患者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結合課題研究需求,給予兩組患者不同護理方案,對照組以基礎護理為主。即針對患者術后護理的方法及方案調整,提高患者術后護理指導針對性,如幫助患者做好術后預后護理以及術后生活指導等[3]。
實驗組實施康復護理,方法如下:①建立康復護理小組,針對患者護理方案改進工作分析,完善患者護理方案。②在早期康復護理工作實施中,相關人員應該為患者康復訓練制定方案,從簡單的運動訓練著手,適當的改善患者康復效果[4]。③對康復訓練的科學性分析,從肢體運動、站立行走訓練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多個層面著手,就患者護理工作實施作出分析,提高患者康復訓練水平。④對患者康復訓練的周期制定,一般情況下,康復訓練要持續3周,第1周為基礎康復訓練,2-3周為強化康復訓練。如可以給予患者心肺功能鍛煉指導,讓患者進行1min步行訓練,改進患者呼吸方式,調整呼吸頻率,并且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訓練指導,提升患者心肺功能耐受力,為其自身康復護理能力提升奠定基礎。
1.3 觀察指標
①患者治療指標對比,以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兩項指標評估為主,分別對每個患者測評,然后進行求和均值化,從而進行組間對比。②患者治療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主要以S功能>II級、死亡和MACCE人數統計為主,其中并發癥發生率=(S功能>II級+死亡+MACCE)人數/n*100.00%。③患者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對比,以國際精神病量表中有關焦慮和抑郁的條目為患者測評,總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和抑郁癥狀越嚴重[5]。④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對比紫紅,主要從SCL-90中選取與生活質量相關的四個條目進行對比,總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2.0統計軟件作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x2)校驗;計量資料用(t)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護理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在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對比上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患者護理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上,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2.3 患者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對比
經一段時間護理后實驗組患者在SAS評分、SDS評分對比上與對照組有差異(P<0.05),見表3。
2.4 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評價
經一段時間護理后,實驗組患者在社會功能、情感表達、心理功能以及軀體功能對比上都要好于對照組,見表4。
3 討論
康復護理作為一種常見的護理模式,是現有臨床護理工作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式,經康復護理指導后,患者護理形式能夠有所改善,護理質量有明顯提升[6]。很多患者經康復護理指導后,其自身護理工作實施質量有了顯著提升,相關護理指標改善有了明顯變化,因而能夠滿足患者的護理工作實施需求。以急診PCI術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護理為例,在給予其護理指導中,需要按照患者護理需求,給予患者科學的護理指導。而康復護理作為常用的護理模式之一,在其護理指導中能夠提升患者護理能力,因而符合患者自身護理需求。同時在患者護理中,康復護理模式應用的價值和優勢較高,患者經護理后出現并發癥的概率顯著降低,因而提升了患者護理質量。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護理中,經由不同護理模式指導后,患者護理效果有顯著改善。實驗組相比于對照組患者,護理質量改善結果更好,患者護理后的預后效果及各項指標改善明顯[7]。尤其是在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術后生活質量及焦慮和抑郁評分改善上更是具有明顯優勢,因而能夠滿足患者的護理工作實施需求。總體來看,在患者術后護理工作開展中,給予患者康復護理的價值是比較顯著的,所以在術后護理指導中,還應該就患者護理中的相關工作調整。如:①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由于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不高,因而在給予患者護理指導中,應該為其制定完善的健康教育指導方案,提升患者健康教育認同能力,尤其是在疾病及護理認識上更應該作出嚴格的改進[8]。②給予患者心理護理指導,由于患者術后心理障礙比較嚴重,所以在患者術后管理中,應該將術后心理護理指導作出全面的分析,提升患者心理耐受力,確保在患者后續護理中能夠得到患者護理認同,間接性提升患者護理依從性,從而為患者自身護理措施控制提供幫助[9]。③對患者進行術后并發癥預防護理指導,應該細化患者護理方案,改進患者護理流程,針對并發癥預防作出全面的分析,以此提升患者術后預后水平[10-12]。
整體來看,實驗組患者護理工作實施效果顯著,患者護理后各項癥狀指標改善明顯。首先,患者護理指標對比中得出,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為5.63±3.25d、住院費用為5493.25±3.15元。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1.25±3.36d,住院費用為8631.63±3.56元,二者之間具有顯著差異。其次,患者護理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57%,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二者之間也有明顯差異。再次,患者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對比,實驗組患者整體評分質量也要好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分別為29.36±1.15分和30.35±1.15分。對照組患者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分別為39.25±3.63分和41.25±3.36分。最后,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實驗組患者在社會功能、情感表達、心理功能以及軀體功能對比上都要好于對照組患者,因而驗證了實驗組患者護理工作實施的優勢和價值比較顯著,能夠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所以在患者護理工作開展中,可以將該種護理方案應用到患者護理指導方案中,以此提升患者護理能力。
綜上所述,心肌梗死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是一種發病率相對較高的疾病。很多患者在發病后需要采取科學的護理措施,經康復護理措施指導后,患者護理質量有明顯改善,各項護理指標控制效果顯著,且患者護理中出現并發癥的概率有所降低,因而符合患者自身護理需求。所以在未來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應該將該種護理模式推廣到患者護理中,以此為患者護理質量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龍本棟,梁牧,梁松.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術前后血清VEGF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海南醫學,2018,29(11):23-25.
耿旭,張恒,馬賓,等.Hcy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術后無復流的關系及機制[J].中華全科醫學,2019,25(7):1109-1111.
孫琦,聞偉,儲莉,等.hs-CRP對首次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PCI術后發生心力衰竭的預測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001):8-12.
張敏秀,賈辛未.術前口服羥考酮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術后無復流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9,24(23):102-104.
胡淑芬,游莉,包世敏,等.品管圈縮短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PCI手術時間的效果[J].現代臨床護理,2018,17(5):123-124.
岳曉燕,張大衛.利拉魯肽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的應用體會[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4(23):3613-3616.
韓娟萍,張衛澤,林麗霞,等.前列地爾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術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疑難病雜志,2019,24(15):102-104.
梁青龍,韋方,趙昌莉,等.鉀鎂合劑預處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診PCI術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18):4369-4372.
薛奇,邵紅,王利宏.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血運重建后胸腔積液發生情況及原因分析[J].心電與循環,2019,25(6):491-493.馮六六,劉天華,史駿,等.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應用效果的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26(3):54-57.
王學斌,趙良平,徐衛亭,等.強化他汀治療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近期預后的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26):18-23.
彭虹,廖鑫,梁霄,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后應用卡泊酸對左心室重構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8,58(02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