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
摘要:為保證審計出具的會計報告能夠為企業領導層做出的決策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本文對審計職業判斷、審計風險與審計責任之間的關系以及內容進行分析。首先,詳細概述了三者的含義。而后,對審計風險與審計職業判斷、審計責任與審計職業判斷進行要點論述。
關鍵詞:審計職業判斷;審計風險;審計責任
一、審計職業判斷、審計風險與審計責任的含義
(一)審計職業判斷
審計職業判斷也可以稱作是專業判斷,相關學者對其的定義是指“注冊會計師從多種可能的工作方案中配合使用審計或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與經驗進行取舍,并做出決策”,或是“審計人員依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配合識別與比較方式對審計事項與自身行為進行的預估、斷定、選擇”。
(二)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通常是指注冊會計師在落實工作時,因各種原因導致審計報表存在重大錯誤、漏報問題或審計工作落實完畢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等情況。通常情況下,可以從兩個角度對審計風險進行簡要概述:一是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表,自己認為不存在錯誤,但實際上存在錯誤。同時,在獲得公允的情況下,存在沒有按照會計準則要求完成的情況或被審計公司經營成果、財務狀況或其他變動給反映出來。二是根據被審計公司的財務報表特征體現其存在重要錯誤,但沒有被會計師發現,出具的會計報表被注冊會計師認為有錯誤,實際上是受到允許與接受的。
(三)審計責任
審計責任指的是注冊會計師依據獨立審計相關準則并通過特定審計程序對特定審計對象進行的審計報告出具,同時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與合法性。通常情況下,審計責任共包含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審計職業責任,二是審計法律責任,二者之間的關聯性較強。如果沒有完成職業責任,那么就先承擔法律責任。而法律責任的強制性與懲罰性能夠讓注冊會計師落實相關審計工作時秉承職業操守,保證執業質量。
二、審計風險與審計職業判斷
落實審計工作時,審計人員可能會在實際工作中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審計結論錯誤,如果審計工作人員在審計工作落實過程中出現這個問題,那么委托審計人可能會要求審計工作人員進行賠付或承擔刑事責任。第二,在追求審計結論絕對正確性過程中,使用復雜的審計程序和方法致使審計效率被拖慢,甚至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或是在工作組織落實過程中喪失市場。這種情況是指由于審計結論不能及時得出并準時提交給委托審計人,導致委托審計人不再委托或是審計工作人員自身不敢再接受審計委托,這也會導致審計組織面臨破產或解散的境地。與此同時,在審計過程中,審計工作人員還要保證審計結論準確、可參考性強,能夠幫助委托審計人在決策過程中得到輔助,保證決策的正確性更高。與此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壓縮成本,并保證審計結論可以及時得出。而想要這些目標能夠有效達成,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支撐職業判斷發揮價值的是審計重要性理念的運用,通俗來說就是審計人員通過對任何審計事項的重要性判斷來對審計風險的大小進行精準預測。同時,依據實際情況配合適宜的審計程序與方式方法,重要性里面包含兩個概念:首先,對審計結論精確性影響較大的同時導致審計需要承擔風險的審計事項都會作為審計的重點,并在審計程序與方式方法上進行細節調整。其次,不會對審計結論正確與準確性產生影響或不會導致審計工作面臨風險的審計事項,都可視作不重要。因此,審計工作人員在落實相關工作時,可以不予關注或不配合采用簡單審計程序或方式方法即可應對。因此,由以上內容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判斷重要性時,主要的方法是把審計風險程度與審計程序方法的復雜度進行擬合與匹配。同時,最終目標是在不提高審計風險的同時保證審計工作落實效率。
實際情況是審計風險主要以投資人或委托審計人遭受的損失為前提,同時,對審計結論進行正確性與準確性考察時,主要通過是否給投資人或委托審計人帶來損失或是在企業今后的實際經營過程中出現重大損失或財務危機。如果沒有給企業發展帶來損失或其他危機,那么審計人員不必承擔責任,由此也可以斷定沒有審計風險。總體來看,審計工作落實過程中是否存在審計風險主要參考依據是企業盈利能力和財務支付能力,如果二者與會計報告揭示的狀況沒有太大出入,那么審計就不會面臨風險。歸結起來,審計風險是否實際發生最終是以企業的盈利能力和財務支付能力為基礎。
三、審計責任與審計職業判斷
審計職業判斷能力會對企業承擔的審計風險產生較大影響。也就是說,如果職業判斷能力較低,那么審計結論出現錯誤的概率就更高。達到一定標準時,還會導致投資人或委托審計人蒙受經濟損失。此時,審計人員無法逃脫干系,所以需要承擔審計責任。這表明審計應對其職業判斷結果失實程度承擔責任,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需要承擔多大程度的責任。
通常情況下,審計職業判斷能力決定了審計結論的正確程度。但是會計事項具備較強的不確定性,會計作假手段種類較為多樣,還會給審計職業判斷埋下較多陷阱,影響審計判斷的準確性。因此可能導致審計結論出現失誤,致使投資或委托審計人面臨經濟損失。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這些風險,審計人員會尋找多種辦法進行應對。例如,要求會計報告提供人進行聲明,證明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并要求其對會計報告負責。這一系列操作能夠讓風險得到有效轉移。其次,存在嚴重不確定性的會計事項或企業在提出委托時,審計工作人員可以不接受審計,這也是從源頭上規避風險的好方法。再次,審計工作人員可以對審計結論進行審計范圍劃分,表明審計人員只對已審的內容責任承擔,這也可有效降低風險。最后,審計工作人員還可在審計結論中對不確定的會計事項進行補充說明,用意是引起報告使用者的注意,這種方式不僅能夠防止與客戶之間的業務往來受到影響,還能保證審計結論的公正客觀,這同樣是降低風險的一種方法。
從以上內容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審計工作內容實際落實過程中有一個根本性的矛盾,就是審計組織一方面必須通過擴大審計業務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社會聲譽,并獲取更多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在這個過程中承擔更多的風險,但是如果為了防止降低風險概率而不做審計業務,會采用付出較高成本的方式落實審計業務,這樣不僅有可能丟失更多客戶,還會導致審計組織的收入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如果從社會或投資人的角度看,由審計監督對審計工作進行監控,是利于自己的一項措施,因此如果想要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必須從源頭上進行考慮。
以此為出發點,可以對審計結論失誤帶來的審計責任做出以下界定:第一,當會計事項具有確定性,而僅僅由于審計驗證不當導致審計結論錯誤,使投資人或委托審計人遭受損失的,應負完全的審計責任。第二,當會計事項為歷史事件并具有確認和計量的公允標準,通常只要按公允標準做出審計判斷,即使存在錯誤,審計也不應承擔責任。但是如果按公允標準顯然存在重大偏差,很容易為審計人員所判斷,而審計人員判斷失誤或未作說明時,則應承擔審計責任。第三,當會計事項為已發生事件,但又與未來密切相關而導致其具有不確定性時(如證券資產、或有負債等),因審計人員不可能完全正確地做出未來預期,這時,只要審計人員對此做出必要的說明,審計人員應較少承擔責任。第四,當會計事項純粹為未來事件,這時,審計行為具有咨詢性質,審計不應承擔法定審計責任,而是通過市場機制由委托雙方自行確定相關的審計責任。歸結起來,就是對因判斷結果失實而應承擔的責任而言,審計責任與會計事項本身的不確定性成反向變動關系。
四、結語
審計職業判斷在審計工作的風險承擔與結果準確層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落實審計工作過程中,由于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所以審計人員在對會計事項進行判斷時,不僅難度較大,承擔的風險也越來越多。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會計報告信息的質量無法保證。因此,企業決策者拿到會計報告時,依據上面的數據進行決策,同樣需要承擔相應風險,如果會計報告決策失誤,那么審計就需要承擔相應責任。
參考文獻:
[1]馮毅.風險導向審計中職業判斷的邏輯框架構建[J].財務與會計,2018(21):54-56.
[2]景玲.淺析審計職業判斷[J].財會學習,2018(16):132,134.
[3]黃朝國.審計職業判斷及其應用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2):263-264.
[4]馬妍馨.審計職業判斷與審計質量關系問題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