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魁
中國的全面發展已經步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時期,在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會在很多方面遇到難以預料的新情況、新問題。作為審計內容的事項,審計人員應當嚴格劃分“失誤、錯誤”與“違紀、違法”界線的同時,對“事”和“人”的“肯定”與“否定”,審計定性要盡量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這不僅決定著審計質量的高低,也會影響到審計成果運用能否發揮出應有的審計成效,不當的審計意見則會適得其反,不但會打擊個人工作的積極性,甚至可能會對責任人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因此,以審慎的態度對責任人動機、行為及其后果影響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十分必要,而正確判斷容錯和懲戒的適度性,是審計不易把握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區分開來”的重要論述,清楚地劃分了容錯機制的適用范圍,明確了錯誤和失誤是否屬于容錯機制或要接受處罰的標準,為審計工作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關于“要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的審計思考
從辯證的觀點看,發展是在運動中的發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實際工作中,歷史上出現過、經歷過的情況,經過長期經驗積累,有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和方法措施,可以借古鑒今地加以運用并有效地解決問題。在客觀規律的作用下,隨著社會發展狀況不斷發生變化,現實中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會經常遇到新形勢、新領域、新事項、新情況,在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這就需要在實干的過程中邊探索邊總結,直到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有效方法和辦法,或者以法律規則固定下來,或者以經驗方法傳承下去。而在這個邊做邊改進的過程中,就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和錯誤。對于這些問題,在審計時,有必要對這些問題和錯誤進行充分調查分析,區分有關責任人的動機、行為是為了適應新工作為發展創新的“無心為之”,還是出于應付上級打造形象政績、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有意為之”,以此作為審計定性的參考依據,并提出客觀公正的處理處罰意見。
二、關于“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的審計思考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在符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的。由于我國多層級政府體制,地域寬廣復雜,各地區的自然、社會、文化等方面千差萬別。因此,黨和國家在制定的政策、法律和法規中很多方面采用概括式表述,并賦予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限,或者在授權范圍內可以細化標準的靈活性。而明令禁止性的條文是在經過長期實踐和經驗總結后的結論,多以列舉的形式加以具體規范。在實際工作中,各部門、各單位的有些工作根據地方客觀實際情況,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從方法措施或技術等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創新。在審計時,應當對這些具體情況認真調查分析,重點關注這些方法和措施是否有利于實現國家政策目標,是否符合立法精神,是否有利于開展或推進工作,要區分開是在沒有明確約束的情況下的探索改進,還是明令禁止的情況下藐視國家和法律權威的行為。
三、關于“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的審計思考
國家基層公職人員中,綜合性專家型人才鳳毛麟角,在工作中因考慮不全面、方法和技術不專業等因素,很難達到對工作效果完美性的實現是客觀存在的,因此,為了營造敢作敢為的良好氛圍,讓銳意進取者放下包袱,才有了大力推進鼓勵性的容錯機制的工作思路。在審計時,對于人為主觀原因造成的問題和錯誤,應當注重分析重大政策貫徹落實的靈活運用與本本主義的區別,要區分開在履行職責過程的出發點是否出于公心,是否以過硬的政治思想來部署和執行,還是為了達到個別人或少數人的名利違背群眾意見而別有用心地進行選擇,即要明辨“為公”和“為私”。
國家審計履行國家“經濟體檢”職責,扮演著“國家經濟衛士”角色,必須樹立“四個意識”,妥善把握事業為上、實事求是、依紀依法等原則,結合審計對象的思想動機、客觀因素、后果影響以及挽回損失等情況,堅持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指導,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當好參謀,既要揭示問題,還要提示風險,既要維護黨紀國法的權威,還要從制度機制上調動鼓勵黨員干部在解決問題方面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審計人員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區分開來”論述的深刻內涵,形成統一的思想和尺度,善于在審計工作中加以正確運用,促進審計的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好推動我國全面改革進程的保障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