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琳 【美】林宏博
【內容簡介】
故事力是用故事思維去看待世界、與世界溝通的能力,也是幫助我們決勝于未來的一種重要思維能力。它體現了人類的高度智慧,是凝聚了情商、溝通力、領導力、戰略性思維等的綜合能力。人工智能時代,這種能力在職場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被人們高度重視和認可。
作為一本實戰型而非理論型的書,本書運用大量實例闡述講故事的重要性,以及講好故事的3大標準和6大要素,并總結出6個人人都需要的故事模型,用故事力幫你決勝人生關鍵時刻。當帶著故事思維,用全新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時候,你定會發現另一個能在平凡之中創造不平凡的全新自己。
世界上銷量最高的書是什么?是《圣經》。《圣經》里有PPT嗎?有圖表嗎?有章程嗎?沒有,有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當一個故事讓人們感到富有激情,解決了他們的困惑時,他們相信了故事,就會選擇相信講故事的你。這就是為什么宗教總是離不開故事。比起單純的敘述,故事為什么更有力量呢?
故事比事實更招人喜歡
以色列有一則古老的寓言是這么說的:“故事”和“事實”來到一個村莊,人們看見“事實”就辱罵它、向它吐口水,把它趕走。但是“故事”一來,村民拿出糕點、湯和肉等好吃的招待它,給予它隆重的歡迎。“事實”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了“故事”,故事想了想,把自己漂亮的衣服給了“事實”,讓它穿上再走進村莊,這一次,穿著漂亮衣服的“事實”果然受到了村民的歡迎。
沒人喜歡赤裸裸的事實,即使它是真實的。比起赤裸裸的事實,人們更愿意接受故事。經過故事包裝的事實更能引起人的共鳴。比起直白的說教,通過講故事透露出的信息和價值觀,更容易讓人接受。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讓事實說話吧”,但事實真的會說話嗎?一個孤立的事實是很難讓人信服的。你身邊一定有抽煙的朋友,“吸煙有害健康”是一個確定的事實,每包煙的盒子上都寫著,有的盒子上還標個骷髏頭。你苦口婆心地跟他們說過多少次抽煙的危害?是不是還給他們發過不少駭人聽聞的醫學報道。然而,他們戒煙了嗎?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有10多年煙齡的老煙民。每次我們勸他戒煙,他總是對我們說:“我爺爺這輩子又抽煙又喝酒,93歲了,活得好好的。”他當了準爸爸還一直在吸煙。后來有一次聚會,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忽然哮喘犯了。她講了她前夫在家一直吸煙,屢勸不戒,小孩生下來就住進ICU(重癥加強護理病房),后來就一直有哮喘。為了抽煙這件事,她跟前夫離了婚,她還講了得哮喘的孩子成長起來多辛苦。
我那朋友當晚回去,就立下了戒煙的誓言,等寶寶出生的時候,他真的不抽煙了。你看,事實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可靠,故事往往更能左右人的思想。看到香煙包裝上的骷髏頭,你不會想到自己。而一個繪聲繪色的故事,立刻就能讓你聯想到:“萬一我的孩子也這樣,那怎么辦?萬一我老婆也要因此跟我離婚怎么辦?”
故事比簡歷、名片更吸引人
2018年,我應中國美國商會的邀請,給2018女性經濟峰會做工作坊。當天有個演講嘉賓是大名鼎鼎的好萊塢華人女性制片人楊燕子(Janet Yang)女士。她參與制作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其中,她的代表作《喜福會》曾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女性。她的演講結束后,參會的觀眾都蜂擁而上,求合影、遞名片……都說:“Janet,我太喜歡你了,從小就看你的電影。”人們都希望能夠靠近她。
這時候,我走過去輕輕拍了下她的肩膀,說:“Hi,Janet,我給你講個故事吧。二十幾年前,我第一次離開家到美國留學。一個朋友從機場接我到她家,晚上沒事做,她就說,要不咱們看個電影吧。于是她拿出了一盤錄像帶,還是黑膠的那種,結果我看得從頭哭到尾!那個電影就是《喜福會》。”
還沒等我說完,她忽然抓起了我脖子上掛的名牌問:“你叫什么名字?”(參加會議的時候,人們的脖子上都掛個名牌)當天活動結束的時候,她還主動來找我要了微信。
當今社會最值錢的是什么?是時間?是信息?是資源?都不是。
是人的注意力!英文說“pay attention”,你看,注意力是要買(pay)的,買什么呢?買的就是機會成本。你跟別人聊天,為新工作面試,給老板做匯報,給客戶推銷產品……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只有讓他們聽到你說的,才有機會讓他們記住、認同、埋單。如果你一開口別人就開始走神,不是因為他們沒教養,而是因為他們腦子里下意識覺得這件事不值得他們花費“機會成本”。如果他們沒給你注意力,那你豈不是白說了?
所以,想要讓別人認識你、記住你,靠發名片和強行表白,是很難做到的,但是一個應景的深刻的故事可以幫到你。
故事比事實更能讓人記住
如果讓你選,一個故事和一張數據分析報表,哪個更可信?你一定會說是報表,但哪個更好記呢?研究表明,數據如果作為故事的一部分,會比單獨呈現時容易被記住20倍!在線下培訓中,我經常帶學員玩這樣一個記憶游戲。首先,我會請一組人,給他們幾十秒記住以下內容。
兩條腿坐在三條腿上吃一條腿,然后四條腿進來了,從兩條腿那里搶走了那一條腿。然后兩條腿用三條腿打了四條腿,并奪回了被搶走的一條腿。
你覺得有幾個人能夠記得住呢?在我做的這上百場培訓中,能記住的人一個都沒有!然后,我又請另外一組人,給同樣的時間,讓他們記住以下內容。
一個小伙子坐在一個三腳圓凳上吃雞腿,忽然進來一條狗搶走了那個雞腿。小伙子拿起圓凳打了那條狗,并奪回了雞腿。
你猜有幾個人記住了呢?幾乎所有人都記住了!看出來了嗎?這兩段其實說的是一碼事,只不過后者聽起來是個故事,更有畫面感,因此也更容易被記住。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提出:“零散的知識和事實是非常難記憶的。”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好的模型里,否則人很容易忘記。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記憶模型。人類依靠各種故事和敘事架構來理解和規劃自己的生活。人類不易記住數據,卻容易記住故事。
講故事就能讓人更容易記住你,記住你才能選擇你!
故事比事實更能激發情感,也更有說服力
在工作中,我們都習慣了要用事實說話,回想一下你哪次開完會后對剛才看到的PPT贊不絕口?如果光靠PPT就能夠激勵別人,贏得信任,獲得支持的話,那我們只需要把PPT打印出來發給別人就行了。圖表數據固然重要,但再多的數據也無法激發出情感和感受。沒有心動就很難有行動。
美國腦神經科學家保羅·扎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將參與者分為兩組,每人給10美元的報酬,然后讓他們先看一個短視頻。視頻中的主人公是個父親。在實驗組的視頻里,父親對著攝像頭講述,背景是個三歲的男孩兒在活蹦亂跳。這位父親說:“本患有腦癌,已經做過兩輪的化學治療,現在很高興。可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就只有6個月了。想到孩子就只有6個月生命了,我很難受。不得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如何活好當下的每一天。每次想到明天我和本還能一起做些什么時,我心里就充滿了力量。”
對照組的視頻就只是陳述本患有腦癌,他的生命只有6個月了,然后在播完本和他爸爸去動物園看動物就結束了。
看完視頻后,科學家請大家拿出實驗報酬的一部分捐贈給本的父親。你猜哪一組捐得多呢?毋庸置疑,當然是實驗組。實驗中,扎克博士通過驗血發現,實驗組的人在觀看視頻的時候體內被激發出兩種激素,一種叫皮質醇,是由緊張和壓力激發出來的;另一種叫催產素,是由愛和信任激發出來的,能夠促進對別人的共情。
第一個視頻有兩個關鍵環節,都是跟這兩種激素有關的。第一個環節是觀眾看到爸爸說,想到兒子要離開他,滿臉絕望的時候。那種心里一緊的感受,激發了皮質醇。你猜催產素是在哪一個環節被激發出來的?是當父親覺悟了,認為自己要堅強,然后走出黑暗時。這兩個環節其實就是故事里的“沖突”和“解決沖突”。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無沖突,不故事”,因為只有沖突和解決沖突能夠激發情感。
順便科普一下,催產素是一種肽類激素,由垂體后葉分泌,它并非女人的專利,男女均可分泌。聽到別人遇到困難,人們就會下意識地希望那個人能夠克服困難,這是人之天性。研究表明,世界上95%的人都是能夠產生催產素的,對這些人來講,比起冷冰冰的事實和數據,一個帶著情緒和溫度的故事,更能夠引發共情。剩下那5%無法產生催產素的人,估計就是傳說中的鐵石心腸的人了。
為什么故事能提高信任度
人會產生懷疑的情緒,這是我們作為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英國大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曾說:“當我們進入故事世界的時候,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我們會自愿放棄懷疑。”研究表明,講故事能將你的信任度從30%提升到70%。這是因為故事承載了很多情感價值,能夠讓你放下評判標準,去接受一個對你來說可能是未知或者是曾經不認可的事物。
我之前有個朋友,曾經是蘋果公司的忠實用戶,每次蘋果開新品發布會,她都會凌晨守在電腦前。對于國產手機,她是一直看不上的。可是2018年年底的時候,我們見面吃飯,我驚訝地發現她在用華為手機。我問她:“發生了什么,竟然能夠讓你放棄蘋果?”
她回答說:“一個廣告片。你也知道我小時候住在爺爺奶奶家,一直學舞蹈。雖然最后沒有成為舞蹈家,但我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在的自己,一直靠的都是他們給我的精神力量。我看到那個小姑娘學鋼琴的廣告時,哭了快半個小時。我想我是想爺爺奶奶了。第二天逛街經過華為手機店,鬼使神差地就去買了個新手機。買完后發現,其實還挺好用的,于是就成功成為‘花粉了。”
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德特曾經說:“人類大腦是故事處理器而不是邏輯處理器。”一個強有力的故事,能夠激發我們的情緒,我們在做抉擇的時候,大多靠的不是推理,而是直覺。故事激發的恰巧就是你的直覺。
你需要證明自己是值得相信的,那怎么證明呢?給人家看你的學歷,你的職位,還是你的簡歷?
別忘了,故事才是證明自己的最好工具。你需要講一些關于自己的故事,證明你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燦爛摘自中信出版社《故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