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



導語: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大幅放緩,斷崖式下跌至-6.8%,第三產業對GDP貢獻同比大幅下降17個百分點。二季度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在新基建及多項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支持下,預計經濟將開始溫和復蘇。但海外疫情持續蔓延成為經濟復蘇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受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加劇、海外需求疲軟影響,經濟仍難言樂觀。若海外疫情得到控制,國內疫情不出現反彈,預計下半年經濟將可全面恢復。根據行業測算,預計全年GDP將達103.2萬億元人民幣,實際增速約為2.69%。
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及傳遞效應
疫情及相應的管控措施對經濟的沖擊是多方面的,并相互傳遞。
產業之間相互傳遞。疫情的影響從受影響最直接的行業,例如旅游、餐飲等服務業開始。隨著疫情的發展,這一影響逐漸通過行業之間的供應鏈,以及“收入-消費”這一鏈條傳導到社會的更多行業,最終形成對經濟的全面沖擊。
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互傳遞。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制造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領域,企業經營狀況和前景的下滑,導致貨幣市場、大宗商品市場、股市、債市等金融市場出現萎縮、波動和價格下跌。這些金融領域的消極因素,反過來又導致家庭和企業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的進一步惡化,進而放大了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負面效應。這種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相互傳遞導致了整體經濟層面悲觀預期的迅速蔓延。
微觀與宏觀之間的傳遞。一方面,疫情對微觀個體(包括家庭和企業)的生產和消費的影響,體現為對供給與需求的雙重沖擊,進而反映到宏觀經濟層面。近期美國由于疫情蔓延的影響,失業率大幅上升,3月28日單周申請失業救濟人數超過600萬人,已經超過了歷史最高數量的數倍,并且還在不斷增加。此外,供給沖擊帶來的各類物資產品的緊缺,疊加上美歐各國的寬松貨幣政策,未來也可能給全球帶來超常的通脹壓力。另一方面,失業率和通脹壓力的升高,又會反過來影響微觀層面,導致居民消費水平的下降、需求不振。這種微觀和宏觀因素的相互傳遞延緩了經濟的復蘇。
國際間的傳遞。首先是經濟層面的國際傳遞,起初是中國受疫情影響消費下滑、生產停滯,后續受日韓疫情影響導致部分產業供應鏈中斷,之后則是歐盟和美國疫情擴散導致國際市場需求出現萎縮。以中國為例,中國是全球生產網絡的關鍵環節,也是制造業全球供應鏈的中心,更是商品消費的巨大市場。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過28%,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全球近200個經濟體從中國進口商品。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國產業鏈的一舉一動,必然會影響全球供應鏈。這種產業間的全球依賴關系導致疫情對產業的影響出現全球傳導。其次是金融市場的傳遞。貨幣市場方面,美聯儲降息后,世界主要經濟體大多采取了類似策略。資本市場方面,3月9日以來,美股在10個交易日內發生四次熔斷。同期,歐洲、亞太等主要股指也出現大幅下跌。標普500波動指數大幅攀升至最高點的82,隨后小幅下降。全球資本市場共振下行,體現了疫情在全球范圍加速蔓延下,不確定性與日俱增,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下調,并在資本市場顯現出恐慌情緒。疫情、經濟和金融層面的國際間傳遞,充分體現了當前全球已形成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
貨幣和財政政策雙管齊下
新基建拉動社會投資
在疫情沖擊下,為有效拉動投資,我國政府推出了新基建計劃。相比傳統基建,科技創新驅動、數字化、信息網絡這三個要素是所有關于新基建認知中的最大公約數,也是中國下一步經濟發展的主要路徑。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階段性加大宏觀杠桿和貨幣供應量
為有效進行逆周期調節,宏觀杠桿率階段性提升。其中實體經濟部門杠桿率再2020年一季度大幅上行13.9BP至259.3%。同比上行14.9BP(見圖1)。同時,我國貨幣供應持續增長。截至2020年4月,M2達到209.4萬億元,同比增長11.1%(見圖2)。
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并增加社融規模
2020年4月份我國央行下調OMO和MLF利率20BP,受此影響,1年期LPR下行20BP至3.85%,5年期LPR下行10BP至4.65%(見圖3)。受貨幣供應充足、利率下行、專項債持續發力等因素影響,社會融資規模大幅增長,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達12%(見圖4)。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疫情發生后,國家和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減稅降費措施,減輕企業負擔。此外,多位專家也建議增加財政赤字率,若赤字率由2019年的2.8%上升1BP至3.8%,將投放資金1萬億元,加上中央財政支出撬動的地方財政和社會投入,規模將相當可觀(見圖5)。
2020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測
目前,國內疫情除零星個案外,已經基本得到控制,各行業生產也逐步恢復。受海外疫情持續影響,預計出口需求和與海外聯系緊密的相關供應鏈恢復仍需時日。總體來看,在各項政策的推動下,預計經濟將在二季度開始復蘇,三季度恢復正常,并在四季度小幅沖高。預計全年GDP將達103.2萬億元人民幣,增速達2.69%。與居民生活必需品聯系緊密的農林牧漁,以及信息服務等虛擬經濟將率先恢復,以2019年各季度產值為基準,乘以經驗系數和慣性系數(經驗系數為2016~2019年各行業增速的均值;慣性系數以一季度相對增速為基準,四季度完全恢復正常為標準,計算中間值作為二三季度的慣性系數),分行業測算見表1。
總體來看,在疫情沖擊下,2020年我國GDP增速仍將保持在2%~3%的區間。雖然兩會已經明確今年不設置GDP增速目標,但這決不意味著GDP增長不再重要。保持適度的GDP增速,對實現“六保”和“六穩”,特別是對通過新增就業崗位實現穩就業工作,以及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全面打贏“十三五”收官之戰,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興業銀行信用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