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遺出良品,是必然的,因為農業文化遺產地滿足了生產優良農產品的三個基本條件,即良好的品種、良好的技術和良好的環境。
良品傳農遺,也是必然的,因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優良農產品除了具備一般農產品所具有的食材、食物、原材料等顯性功能外,還有兩個重要功能,那就是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品種資源、耕作技術和鄉村文化的傳承和農業文化遺產品牌的傳播。
先看優良農產品的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功能。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已經成為時下的流行語,也成為了文化遺產保護者們的共識,“活起來”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傳承下去,而不是簡單地保護起來。
但不同的文化遺產其現存狀態不同,自然就需要不同的“活起來”的方法。那些被珍藏在博物館中的文化遺產,多屬于可移動性文物,可以通過展覽展示以及文創產品開發等手段“活起來”;那些因為時過境遷而失去其原有功能但依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同樣可以通過展覽展示、文創產品開發和文化公園建設等方式“活起來”;那些同樣因為時代變化逐步淡出人們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可以通過傳習活動、文創產品開發等方式“活起來”并傳下去,不至于僅留存在文字或音像里。
但有些遺產則不然,雖然因為科技進步、生活水平提高等造成了一些影響,但依然保持著原有的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其原有的功能,甚至就沒有了保護的價值和意義。這一類遺產中,農業文化遺產可能最為典型。因為農業文化遺產與一般意義上的物質性或非物質性文化遺產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其最本初功能、也是其最基本功能的生產性活動依然延續著。可以說,農業文化遺產本身就是“活態性”遺產,對于這一類遺產,關鍵不是重新“活起來”而是繼續“活下去”。
這是一類新的遺產類型,需要探索新的保護范式。博物館、影像志、傳承人、修舊如舊等措施可能難以奏效,發揮生態、文化、景觀資源優勢開發多種旅游產品實現農業功能拓展雖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著因過度景區化、弱化農業生產而造成遺產“開發性破壞”的風險。
要保護、傳承好農業文化遺產,關鍵是要保護、傳承好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的本土物種、傳統技術、鄉村文化、田園景觀,也就是整體保護。而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優良農產品正是這些要素的綜合體現,富集了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最重要生物基因、技術基因和文化基因,堪稱“有文化內涵的生態農產品”。可以這樣說,傳承農業文化遺產就是要持續生產出“有文化內涵的生態農產品”。
這是對于生產者而言的,他們也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對于消費者,優良農產品起到的則是農業文化遺產品牌的傳播功能。
人們對于食物消費的理解,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吃得飽(數量需求)、吃得好(口味需求)、吃得健康(營養需求)、吃得有文化(精神需求)。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僅開始關注農產品與食品的綠色與有機認證等產品安全特征,還開始關注道地食材、原產地、地理標志等生產地域特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農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恰是上述特征的綜合。
每個農業文化遺產都有突出的農產品,有萬年貢米、哈尼梯田紅米、從江香禾、新晃侗藏紅米、桓仁京租稻、天津小站稻、瓊中山蘭稻、寧安響水稻、海淀京西稻、房山御塘貢米、子臘貢米、五官屯貢米、廣南八寶米等;有敖漢小米、化石戈小米、美姑苦蕎等;有普洱古茶、福州茉莉花、橫縣茉莉花、西湖龍井、恩施玉露、蘇州碧螺春、黃山太平猴魁、安溪鐵觀音、福鼎白茶、羊樓洞磚茶、朝安鳳凰單叢、蒙頂山茶、安化黑茶、保靖黃金茶等;有會稽山香榧、夏津椹果、寬城板栗、興隆山楂、延邊蘋果梨、鞍山南果梨、佳縣紅棗、靈武長棗、稷山板棗、樂陵金絲小棗、漾濞核桃、黃巖蜜桔、南豐蜜桔、蒼溪雪梨、陽山水蜜桃、羊山荔枝、增城荔枝、恭城月柿、崔莊冬棗、仙居楊梅、新疆哈密瓜、橫峰葛根、藍田大杏、宣化牛奶葡萄、柳河山葡萄等;有青田田魚、湖州桑基塘魚、休寧流水魚、開化泉水魚、泰和烏雞、鹽池灘羊、檳榔江水牛、阿魯科爾沁羊肉等;有慶元香菇、中寧枸杞、永順油茶、廣昌白蓮、章丘大蔥、銅陵白姜、石柱黃連、寬甸柱參、興化垛田龍香芋、江油辛夷花、陶嶺三味辣椒、鳳縣大紅袍辣椒、永登苦水玫瑰等。
其實,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在紅河哈尼梯田,除了紅米外,還有紫米、鴨蛋;在青田,除了田魚,還有稻魚米、楊梅。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品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當你想到、走進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時候,吸引你的應當不僅有美麗的景色、良好的生態、濃郁的文化,還有足以讓你大快朵頤的美食。當你烹制產于農業文化遺產地的食材、品嘗來自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美食時,已經不再是為了充饑、口味、營養,還有足以讓你回味的歷經千百年的厚重歷史。
實踐已經表明,通過“良品”傳承、傳播“農遺”是一條最有效的途徑。不能說生產出“良品”就一定意味著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保護的成功,但不能生產出“良品”的農業文化遺產地肯定意味著保護的失敗。
產自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有文化內涵的生態農產品”,貫通了古今、連接了內外,前者的作用是傳承,后者的作用是傳播。這,大概就是“良品傳農遺”的真諦。
作者簡介
閔慶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兼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科學咨詢小組(SAG)共同主席,東亞地區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會(ERAHS)執行主席,農業農村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