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明
近年來,甘肅省把糧改飼作為循環農業的主要抓手,以甘州區、廣河縣等玉米種植面積大的27個牛羊產業大縣作為重點區域,大力推廣糧改飼全株青貯技術。同時,全省不斷健全完善飼草產業“種、管、收、貯、運”一體化發展體系,成功探索出“種養一體化”“養殖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引導牧草加工企業、牛羊養殖企業和農戶積極對接,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提供關鍵技術指導 調結構促進產業化發展
據介紹,定西市安定區將飼用燕麥、玉米和高粱等一年生飼用作物種植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培育新型產業的主要方面,從2012開始,每年種植以飼用玉米為主的一年生飼用作物40多萬畝。全區“糧、經、飼、草”四元種植結構基本形成,一年生飼用作物的種植促進了馬鈴薯的輪作倒茬,既保障了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也為草產業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實現了“藏糧于地、藏糧于草、藏糧于技”。在飼草和飼用作物面積逐年擴大的基礎上,該區將草業開發作為新型產業進行培育,形成了“千家萬戶種草、種養大戶種草、合作社種草、草品加工企業種草”的格局,全區年產鮮草總量達300萬噸以上,為草業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推進產業化發展,張掖市甘州區積極引進和培育牛羊養殖、加工企業,擴大牛羊養殖數量和飼草料需求,引導帶動農民擴大青貯玉米、優質苜蓿等飼料作物種植,形成種養加聯結互動、緊密合作的利益共同體,促成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甘州區充分利用中低產田改造機遇,引進種植單產更高、效益更好的專用青貯玉米、苜蓿草和燕麥草,促進了牛羊“口糧”多樣化、營養化、合理化。通過實施糧改飼項目,有力地促進了農牧業融合,實現了種養雙贏。
平涼市莊浪縣加強技術指導,提供關鍵支撐。一是廣泛宣傳動員。采用現場指導、召開培訓會及網絡媒體等方式,大力宣傳糧改飼項目實施的意義,并幫助貧困戶分析“種草+養牛”成本及綜合效益,廣泛宣傳動員,為各項目實施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二是開展技術培訓。采取集中授課、現場查看,分批分階段地開展項目技術培訓,面對面傳授全株青貯飼料飼喂技術及玉米青貯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累計深入田間地頭、養殖場共開展培訓40期,培訓人員3600多人(次)。三是示范指導服務。抓住眼見為實、注重實效的心理特點,采取現場示范、典型引路的辦法,組織貧困戶到縣內大型養牛場(合作社)進行參觀學習,通過參觀培訓,進一步激發貧困戶種草、養牛的積極性,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加大政策扶持 激發種植養殖戶積極性
據了解,甘州區強化政策性扶持,以政策引導為切入點,積極調動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參與糧改飼、發展草牧業的積極性。2015年以來,甘州區糧改飼項目累計獲得國家財政補助資金3176萬元,充分發揮國家財政專項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放大效應,扶持104家草食畜養殖企業和飼草收儲加工企業發展壯大,企業及民間投入資金1.22億元,累計實現租賃流轉種植青貯玉米12.05萬畝、企業合作社自有土地種植青貯玉米6.14萬畝、收購加工青貯玉米12.61萬畝,通過項目帶動,甘州區飼草種植面積由項目實施前的20.52萬畝,增長到38.2萬畝,逐步構建了種養結合、糧草兼顧的新型農牧業發展新模式,引導牛羊飼養從玉米籽飼喂向全株青貯飼喂的適度轉變,推進了甘州區草畜產業一體化發展。
從2016年開始,臨夏州廣河縣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廣實施糧改飼,按照“政府推動、企業帶動、農戶聯動、市場拉動”的思路,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川區公路沿線集中連片種植,山區五大流域動員千家萬戶分散種植。推廣過程中,堅持從種開始,對種植糧改飼的貧困戶每畝獎補350元的地膜、種子、肥料,對基礎母畜養殖示范村的貧困戶多種多補,對小型糧改飼機械在享受國家農機補貼的基礎上,給貧困戶再補貼50%、非貧困戶補貼40%,激發了群眾參與糧改飼的積極性,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種植面積從最初的1萬畝增加到10萬畝,再到今年的20萬畝。
天水市張家川縣加大扶持力度,糧改飼在全縣范圍內的養殖合作社、大戶和貧困戶中實施,每種植1畝補貼200元。對于建立帶貧機制且規模較大的收貯龍頭企業、合作社,在糧改飼收貯環節為收貯龍頭企業、合作社每噸補助40元。對于企業、合作社及農戶購買飼草收貯運和加工機械的,除享受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應補盡補外,按照享受農機補貼后總價的20%一次性追加補貼。貧困戶購進基礎母牛補貼5000元/頭,母羊補貼500元/只,基礎母驢或母馬補貼5000元/頭(匹)。貧困戶飼養的母牛產犢補貼2000元/頭,母羊產羔補貼100元/只,母驢或母馬產駒補貼2000元/頭(匹)。
糧改飼效果顯著 種植養殖戶增產增收
據悉,甘州區調減玉米效果顯著,2019年玉米種植面積63.1萬畝,比2015年壓縮7.2萬畝,減少10.2%。2019年,全區人工種草面積達到22.5萬畝,有效促進農民增收。經調查,種植籽粒玉米每畝成本在850元左右,每畝籽粒產量1300斤左右,按照市場收購價每斤0.95元計算,畝均純收入380元左右。種植飼用玉米每畝成本在850元左右,每畝帶穗秸稈產量4噸,每噸按照360元計算,畝均純收入590元左右,比籽粒玉米種植多收入200元以上,比較效益十分明顯。奶牛飼喂全株青貯玉米后,生鮮乳中乳蛋白、乳脂肪兩大營養成分平均值明顯提高。肉牛肉羊飼喂全株青貯玉米后,日增重提高,飼料成本下降,畜牧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全面提升。
在政策落實過程中,甘州區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興起,“種、收、貯、用”全程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組織迅速發展壯大。養殖場流轉土地自種、種養一體化經營比例超過30%,種養緊密結合的新型農牧業加快發展。
廣河縣通過多種獎補激勵措施、持續扶持發展,形成了家家養牛羊、戶戶糧改飼的產業發展局面,以基礎母牛為主的牛羊產業成為貧困群眾脫貧的主導產業和基礎性產業,全縣規模養殖場達到288家、規模養殖戶1.3萬多戶,牛存欄達12.1萬頭、羊存欄達130.5萬只,搞養殖的農戶3.3萬多戶,占農戶總數的68%,貧困戶中搞養殖的占到81%,養殖業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25%左右。
莊浪縣種養殖場(戶)增產增收明顯。規模種植戶通過種植青貯玉米,平均畝產4噸,每噸320元,每畝收入1280元,而種植籽粒玉米,平均每畝收獲玉米530公斤,以當前玉米銷售價格計算(1.8元/公斤),每畝玉米收入954元。因此,通過種植青貯玉米,每畝增收326元左右,按貧困戶糧改飼種植面積34650畝計算,合計增收1129.9萬元,經濟效益顯著。肉牛養殖場(戶),通過項目實施,日糧中增加了優質青貯玉米的供給量,生產性能都顯著提高,養殖成本大大降低,增加了養殖收入,同時提高了肉、奶產品的質量。
種養結合模式迅速普及。依托貧困戶飼草種植補貼、青貯飼草補助等項目扶持,“種草+養牛”“種養+循環”“草—畜—果(菜)”的發展模式初步形成。2019年,莊浪縣完成青貯玉米收貯30萬噸,其中全縣貧困戶飼草種植補貼面積達34650畝。同時,積極創造有利條件,支持規模養牛場采取土地流轉(租賃)的方式,擴大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建立玉米種植基地;引導部分養牛場與種植大戶簽訂青貯玉米收購訂單。通過多種方式及措施,提高了青貯玉米收貯數量,保證了青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