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東平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請允許我與大家分享一個真實有趣的故事:
解決問題中排隊的情境圖,語文老師、品德老師、美術老師和數學老師看后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語文老師說:“記一次愉快的春游。”
品德老師說:“有序排隊體現了良好的社會秩序。”
美術老師說:“男女生表情與動作形態、色彩搭配各不相同。”
數學老師說:“一共有15人,第10和第15之間有4人。”
從不同學科老師對同一幅圖的描述中,我們感受到語文老師對習作表達的關注,品德老師對社會道德的關注,美術老師對藝術審美的關注,而數學老師從色彩、性別、狀態中抽象出數量與順序:共15人、第10和第15個之間有4人,這是數學高度抽象性的體現。
用具有數學味和數學特色的方式去解讀情境,帶領學生在經歷和體驗中學習數學。這,就是理想中的數學課堂。
回顧移植課,感受數學味
近期觀摩了一節移植課《解決問題》移植課,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第六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中新編排的解決問題,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單元所學知識并培養其解決生活中簡單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
回顧《解決問題》的移植課堂,執教老師采取的幾種方式和策略清晰地回放于我的腦海。首先,為了幫助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和分析問題,執教者設計學生現場“排隊”游戲,通過直觀演示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之間”的概念;同時結合直觀形象演示后的感受和理解,用畫圓圈圖的形式記錄剛才的排隊和所知道的“之間”含義(●○○○○●),深度透析了關鍵詞“之間”的含義。接著,解決“淘氣和笑笑之間有幾人”這一問題時,結合學生掌握的數數知識和經驗,放手讓學生用多種方法(數數、畫圖、列式計算等重要手段和有效策略)去嘗試解答“淘氣和笑笑之間有幾人”的空間,最后通過數數、畫圖得出了正確的列式解答的算式。這一系列操作,體現了由“具體實物---圖形符號---數學表述”這一從形象具體到抽象概括的學習過程,是對數學本質的體現。這是一堂充實有趣并富有數學味、能體現數學本質的課。
碰壁一二三,云開見月來
反思執教低年段數學的自己,我一直存在這樣的困惑:一年級數學教學,怎樣從豐富多彩的主題圖中提煉出體現數學本質的教學方式?
數學家們提出:數學研究的是抽象概念,運用的是抽象方法,數學的發展體現為抽象程度的逐漸深入。因此,數學的抽象性與低年級學生認知的形象思維特征相矛盾,讓我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遭遇不少困阻。
碰壁一之創設情境
前輩經驗告訴我,要善于創設情境,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我這樣做,可是碰壁了。《位置與順序》“前后”知識的教學時,我改動教材創設了含有前后信息的貓捉老鼠的情景,孩子們卻炸開了鍋般,不受控制的講故事去了。最終,我醒悟不能為了情境而創設情境,主題情境既要貼切主要知識又要適合課堂實際,作為執教者必須把握好使用情境的“度”,才能保證它發揮最好的效果。
碰壁二之游戲與操作
師傅課堂告訴我,要穿插游戲,增強趣味性促進理解與吸收,我這樣做,仍然碰壁了。學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乘車》教學中,我模仿指導老師的課讓孩子們玩乘車游戲,可場面混亂不得不中止游戲。我懊惱,為什么師傅的課堂游戲成功開展,我的課堂游戲卻混亂不堪呢?原來,引導方式出了問題。課堂上游戲和操作活動要有明確的指向和要求,讓學生掌握具體可依的操作要領,才能保證游戲或操作活動的有序有效實施。
碰壁三之多媒體教學
信息時代告訴我,要多運用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教學,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習興趣,我這樣做,還是碰壁了。我嘗試著在ppt動畫中插入音效,可是大多數時候收到的只是讓孩子專注兩三分鐘時間的效果,我再一次在嘗試中面臨阻礙。于是,領悟到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為了呈現關鍵的教學內容,體現核心思想的圖文等,或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形象的展現出來;運用多媒體不在于多媒體課件中設計添加了什么動畫音效,而在于是你在什么環節什么時機呈現了什么內容,你的動畫設計為了什么教學內容而服務。
碰壁后我才知道,一年級數學課堂重要的不是我有沒有用這些方法,而是我是否把握好了使用每種方法的度和時機;重要的不只是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形式,而是要有機結合各種教學策略從形象具體的事物中一步步抽象出數學知識。
屢敗要屢戰,踐行促成長
磕磕碰碰,遭遇了困阻,也有了收獲。
回想執教一年級的三年,《動物樂園》一課每一學年關于處理情境圖并結合其蘊含的數學知識進行教學的課堂設計我都有所調整。
第一個一年級的課堂,觀察主題情境圖收集數學信息---即每種事物的數量,學生說我用數字簡單記錄;緊接著觀察對比事物的數量說發現,通過“誰和誰一樣多、誰比誰多、誰比誰少”得到記錄這些信息的數學符號>、<和=。課后反思時發現,教材中呈現的不同物體“一一對應”比較的部分完全被自己無視,忽略了由實物到建立表象的重要過程。
第二個一年級的課堂,觀察主題圖收集并記錄數量信息后,我用準備好的卡片(如猴子頭像、白兔頭像、小鳥圖像等)在黑板上呈現學生們發現的數量對比的多少關系,雖然有了“一一對應”的過程,但仍然感到貼頭像卡片似乎還是停留在具體實物階段,與主題圖提供的實物情境屬于同一層次,缺少了數學課堂應有的圖形與抽象。
第三個一年級的課堂,再次面對這堂課,經過考慮我將上一次的卡片呈現環節調整為用簡單的數學圖形(比如圓形、三角形、豎線等)分別表示猴子、兔子、小鳥等。結合收集并記錄出的各種物體的數量對比時,直接在黑板上畫相應的圖形進行表象的建立,最后在抽象出數學符號記錄數量多少關系的算式。結課后走下講臺,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才覺得自己終于用具有數學味體現數學特色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了情境圖蘊含的數學知識,也是數形結合的體現,更是符號意識的培養與發展。
如果把數學這門學科看作海洋,那么教材就是一葉扁舟;如果學生是小舟上的乘客,那么我們就是劃槳的船夫。能干的船夫劃好槳,優秀的教師上好課。數學課情境千變萬化始終不離數學本質,透過多變的情境找準數學本質,體現對學生數學核心數養的滲透與培養,數學課才是真正有滋有味也回歸了本質。
我們常常會有困難,常常會有失敗,但勤勉的去學習好的經驗和方法會一次次給我們幫助。每一次學習與借鑒,即使失敗也是勇敢者的嘗試。嘗試的多了,思考的多了,調整的多了,失敗就少了,自然就進步了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