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君

圖1 戰國 盧氏涅金平首布

圖2 戰國 榆次尖足布

圖3 戰國 安陽三孔布
中國古代錢幣大致經歷了殷商西周春秋戰國——金屬鑄幣誕生時期;秦、漢、魏晉、晉、南北朝至隋——“兩”“銖”貨幣時期;唐、宋、元、明、清——稱“寶”貨幣時期。到清光緒年間開創機器制幣。天津博物館藏歷代錢幣2.4萬余件,數量多,種類全,且精品薈萃,是研究中國錢幣產生與發展的珍貴資料。本文將選取部分館藏錢幣精品進行介紹賞析,對天津博物館藏錢幣及我國錢幣發展史的大致脈絡進行簡要梳理。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出現了“物物交換”現象。商代中晚期已經有青銅仿制海貝這一原始金屬鑄幣。西周時期,青銅塊成為一種稱量貨幣。春秋戰國時期,為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金屬貨幣成為主體。由于諸侯政權林立及原先使用實物貨幣的不同,逐步形成區域性貨幣。
戰國 盧氏涅金平首布(圖1)
長6.9、寬4.2厘米。銅質。平首,首端銳角,平肩,方足,平襠,正反面都有廓。布身正中從首至襠有一豎線,文字分列中線兩側,正面右側有錢文“盧氏”二字,左側有錢文“涅金”二字,平行排列,反面三豎斜文。“盧氏”,在現在河南盧氏,戰國屬魏。“涅”字,有的釋為“貨”,為錢貨之意,“金”字釋為“釿”之諧音。
戰國 榆次尖足布(圖2)
長8.3、寬3.9厘米。銅質。平首,聳肩,尖足,平襠,周有廓。布首中間有兩豎紋,正面鑄錢文“榆次”二字,背面首部和兩側各有一短豎行紋。“榆次”,在今天山西省榆次。
戰國 安陽三孔布(圖3)
長5.2、寬2.6厘米。銅質,圓肩,圓足。因布首與足部各有一個小圓孔,而得名三孔布。三孔布正面鑄有錢文“安陽”,背文為“十二朱”,另背高端有記數符號“二十”。錢幣正面錢文“安陽”為記地名,為今天河北省陽原。背面“十二朱”,表示半兩,背部布首處“二十”為記數,代表冶鑄爐次或范次。三孔布是戰國晚期趙國為加強與鄰國商業交往鑄造的貨幣,在幣值上有所改革,其幣值“銖兩”與秦國或其它銖兩制的國家相對應,便于跨國、跨城邑之間的貿易。三孔布傳世極少,出土更少,是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這枚三孔布是國內幸存的幾件實物中的一枚極品。
戰國 長安圜錢(圖6)
直徑2.4厘米。銅質。圓形,方孔,無內外廓。孔右側有錢文“長”,孔下有錢文“安”。“長安”二字為篆書,旋讀,背面光素。
先秦時期還有像蟻鼻錢、金版等其他各類錢幣。
戰國 郢爰金版(圖7)
長1.8、寬1.5厘米,重12.9克。金質。近方形,餅狀,正面有方形戳記,戳印“郢爰”二字,另一說為“郢爯”,背面光素。“爯”,為稱量的意思,“郢”為地名,系楚都名。楚金版可根據需要,任意切割稱量使用。楚金版始于春秋中、晚期,一直沿用至西漢。

圖4 戰國 右明新冶方足布

圖5 戰國 梁 權錢

圖6 戰國 長安圜錢

圖7 戰國 郢爰金版

圖8 秦 珠重一兩十二圜錢

圖9 漢 第一數字圜錢
戰國 右明新冶方足布(圖4)
長4.2、寬2.6厘米。銅質。平首,束頸,聳肩,平襠,方足,足外側呈內弧曲線,近束腰,正面有廓。正面有錢文“右明”“新冶”分列兩旁,“新冶”另一說為“新貨”,背面光素。此為戰國燕地布幣。
長2.6、寬1.8厘米。銅質,扁方形,方首上有穿,權錢正面幣文“梁”二字,權錢背為素面。權錢方首上的穿可以系繩懸吊,既可像砝碼一樣稱重,又可在秤桿上使用,一身兼有砝碼和秤砣的兩種職能,是戰國時期極為少見的貨幣形制。“梁”是戰國時期魏國都城所在地。“梁”權應是戰國時魏惠王九年遷都大梁,錢幣督造機構驗布的專用砝碼。這種權錢對研究戰國時期貨幣的稱量制度及使用方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把戰國秦的貨幣制度推廣到全國,鑄行半兩錢。方孔圓錢成為我國統一的主要流通貨幣,奠定了古代中國貨幣基本形式“圓形方孔”的造型。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始鑄五銖錢,五銖錢制逐步建立,一直沿用至唐初。新朝,王莽以托古改制為名,自居攝二年至天鳳元年(8~14)進行了4次幣制改革,但最終失敗。
秦 珠重一兩十二圜錢(圖8)
直徑3.9厘米。銅質。圓形,圓孔,孔周有錢文“珠重一兩十二”,順時針旋讀,有內外廓,背面光素無文。圜錢的錢文由布幣、刀幣的記地為主,改為記重為主。
漢 第一數字圜錢(圖9)
直徑3.5厘米。銅質。圓形,方孔無廓,錢文分列方孔兩側,方孔右側為錢文“第”,方孔左側為錢文“一”,均為陽文,篆書。
新朝 契刀五百刀幣(圖10)
高7.5、直徑3厘米。刀環有“契刀”二字橫列方孔兩側,刀身直書“五百”二字。當五銖錢五百枚使用。此幣為王莽第一次貨幣改革時鑄造。制作精美,發行流通時間短,現存世量非常少,具有很高的藝術、歷史價值,非常珍貴。
新朝 中泉三十圜錢(圖11)
直徑2厘米。方孔圓錢,正背面皆有內外廓,錢文對讀“中泉三十”,背面無文。始建國二年,王莽進行了第三次幣制改革,實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寶貨制”。泉(錢)貨六品按照形制及重量,從小到大分別為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中泉三十”是“六泉”中的一種,在傳世錢幣中比較罕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銖兩錢制向年號錢制過渡的歷史時期。曹魏初期使用實物,至魏明帝時鑄行五銖錢。吳蜀錢幣相對復雜,皆有多種鑄幣。兩晉基本使用舊錢。十六國中的前涼、后趙、成漢都曾鑄幣。南北朝時期五銖錢仍是貨幣主流。北朝錢幣的錢文開始不只紀重,出現了新的發展。南北朝晚期,錢幣的藝術水平提高。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東晉·十六國 大夏真興圜錢(圖12)
直徑2.3、孔徑0.8厘米。圓形,方孔,錢文“大夏真興”真書旋讀,字體秀美,制作精整,內外廓清晰。407年赫連勃勃建夏國,419年改元真興,鑄“大夏真興”錢。“真興”時是大夏國國勢最強盛的階段。錢文“大夏”是國號,“真興”是年號,開創了錢文同鑄國號、年號的先例,寓意國運昌盛。“大夏真興”錢是研究東晉·十六國時期政治、經濟甚至絲綢之路貨幣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同時又是五銖重量錢向年號錢過渡的中間類型,在我國貨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因傳世及出土都極稀少,非常珍貴。
唐武德四年(621)始鑄開元通寶錢,標志著寶文錢制的開始。五代錢幣延續唐制,但是大錢多、鐵錢和鉛錢多,精粗相差大。十國政權更替頻繁,幣制混亂,多鑄大額錢,多鐵錢。宋代商品經濟發展,鑄造工藝成熟規范,因而此時期錢幣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并且大量鑄行。兩宋,尤其是北宋,是中國古錢發展的巔峰時期。從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號錢制度化。北宋時期中國最早的紙幣產生。遼、西夏、金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并鑄行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方孔圓錢。
唐 開元通寶銀幣(圖13)
直徑2.4厘米。圓形,方孔,正面錢文“開元通寶”四字,對讀,錢文由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書。始鑄于唐朝武德四年(621)。非年號錢。“開元”寓意開創新紀元,“通寶”即通行寶貨。開元通寶的含義是開辟新紀元的通行寶貨。一直行用到唐末,甚至更晚的五代十國時期。此為賞賜錢,并未流通,是傳世少見的唐代銀質錢幣。
五代十國 唐國通寶圜錢(圖14)
直徑4厘米。圓形,方孔,正面錢文“唐國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無文。為國號錢。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元宗李璟于顯德六年(959)始鑄。

圖10 新朝 契刀五百刀幣

圖11 新朝 中泉三十圜錢

圖12 東晉·十六國 大夏真興圜錢

圖13 唐 開元通寶銀幣

圖14 五代十國 唐國通寶圜錢

圖15 明末 西王賞功銅錢

圖16 清光緒三十二年光緒丙午年造 大清金幣
元朝以紙幣為主要貨幣,同時鑄錢,銅錢種類多,數量少。元末農民起義軍等也都鑄行過錢幣。明朝前期主要以寶鈔為流通貨幣,中期以后形成了以白銀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流通制度。
明末 西王賞功銅錢(圖15)
直徑4.8厘米,圓形,方孔,錢體較大,為當十大錢,面文楷書,正面錢文對讀“西王賞功”四字,背素面。1643年,明末農民起義軍攻陷武昌,此錢幣為大西農民政權改元大順后鑄造。除“大順通寶”之外,還鑄造了“西王賞功”錢,分金、銀、銅三品。“西王賞功”錢是為了獎勵有功者而鑄造的錢形獎章,是一枚非流通的貨幣,是研究農民起義政權、軍事、經濟方面的重要資料,存世罕見。
清在入關之前即已鑄錢。清初,吳三桂、耿精忠等反清政權亦鑄銅錢。清代各位皇帝均鑄有年號錢。咸豐年間,為籌措軍餉推行大錢制度,并大量發行紙幣。受西方貨幣文化的影響,清光緒年間吸收西方鑄幣技術,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光緒十五年(1889)開制庫平七錢三分銀元樣幣。光緒二十六年(1900)開制銅元。機制銅元作為機制銀元的輔幣出現,在流通中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方孔圓錢。銀元和銅元直到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后,退出歷史舞臺。除銀元和銅元外,清代和民國還有機制金元。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光緒丙午年造 大清金幣(圖16)
直徑3.8厘米,重37.2克。機制幣。錢幣面由圓珠紋連成內環,環內錢文直讀“大清金幣”,環外有錢文“光緒丙午年造庫平一兩”。錢背面有龍紋與云紋組成的圖案。此幣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當時設在天津的大清戶部造幣總廠所鑄。此枚金幣是試樣幣,沒有流通,傳世不多,極珍貴。此金幣為魏伯剛捐獻。魏伯剛早年在天津金融界工作,用畢生精力收集了一批近代很有價值的金銀幣,后來將其部分收藏捐贈給國家,此幣即是其中之一。
由本文可以窺見天津博物館藏錢幣具有如下特點。
1.館藏豐富。館藏涵蓋了由“物物交換”開始歷經金屬鑄幣誕生、“兩”“銖”貨幣時期、稱“寶”貨幣時期到機制幣產生和發展等各個時期錢幣。錢幣從性質和用途上又分為貨幣,即“正用品”,以及各個時期貨幣文化的衍生物,即“非正用品”。天津博物館同時也收藏有各個時期貨幣文化的衍生物。
2.精品突出。除本文選取的部分精品,還有其他眾多精品。例如館藏春秋戰國布幣極其豐富,收藏有像戰國“東周”平肩弧足空首布、戰國“東周”聳肩尖足空首布、戰國“梁半釿”平首布、戰國“渝陽”三孔布等等精品。
3.館藏能夠反映出我國錢幣發展各階段的特色,展現了我國錢幣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