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坤,李雨陽,楊繼忠
(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白銀730900)
白銀市東南部山區土壤為典型的屈吳山垂直帶灰鈣土,也是典型的北方農業栽培區,地處河谷地帶,沖洪母質,土壤肥沃,有效積溫高,無霜期長,一季有余兩季不足[1]。胡麻、大豆作為北方地區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在白銀市廣大的灰鈣土灌區有廣泛的種植,栽培歷史悠久。隨著人們對土地產出率追求的提高,單種胡麻或大豆未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被冠以“低產作物”,在種植規模上有所擠壓。本試驗通過胡麻、大豆立體栽培模式延長土地有效利用時間,用好有效積溫和光照,提高土地當量,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2]。
試驗設在白銀市農科所試驗場,地理坐標為東經104°38′、北緯36°32′,海拔1 470 m,平均氣溫8.5℃,無霜期170多d,≥10℃的有效活動積溫3 100℃,年平均降雨量224 mm,屬干旱區。試驗地前茬作物為小麥,地力中等,有機質10.81 g/kg,堿解氮65 mg/kg,速效磷44.21 mg/kg,速效鉀78 mg/kg。地勢平坦,農作物栽培歷史悠久[3]。
供試胡麻品種為隴亞10號,大豆品種為銀豆4號。
試驗共設5個處理(見表1),3次重復,每小區種2個帶幅,行長4 m。不同處理采用統一的管理措施,耬播,大豆下籽量75 kg/hm2,胡麻下籽量67.5 kg/hm2。施農家肥30 000 kg/hm2、純氮150 kg/hm2、五氧化二磷75 kg/hm2,有機肥和磷肥全部作基肥,氮肥2/3作基肥,1/3追肥。根據田間實際情況防治病蟲害[4]。

表1 胡麻大豆立體栽培不同規格處理
胡麻、大豆成熟后,每小區分別取20株考種,并按小區收獲,脫粒后折合成相同面積的產量計算經濟效益。
2.1.1 大豆產量差異 從表2可以看出,C處理大豆產量水平最高,平均折合產量2 750 kg/hm2,經5個處理、3次重復的大豆產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5個處理的大豆小區平均產量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差異顯著性測驗結果:處理C、處理B、處理D、處理E間差異均達5%的顯著水平;C處理與其他4個處理小區大豆平均產量間差異極顯著[5]。
2.1.2 胡麻產量差異 從表2可以看出,A處理胡麻產量水平最高,平均折合產量2 520 kg/hm2,經5個處理、3次重復的混合產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5個處理的胡麻小區平均產量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差異顯著性測驗結果:處理C與其他4個處理小區胡麻平均產量間差異極顯著;處理A和處理D小區胡麻產量間差異不顯著,與其他3個處理間差異極顯著(5%)[6]。
2.1.3 混合產量差異 從表2可以看出,混合產量處理C最高,平均折合產量5 140 kg/hm2,經5個處理、3次重復的混合產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5個處理的小區平均混合產量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差異顯著性測驗結果:處理C與其他4個處理小區混合產量間差異極顯著;處理A和處理D小區混合產量間差異不顯著,與其他3個處理間差異極顯著(5%水平)。

表2 不同處理的大豆、胡麻和混合產量差異及顯著性測驗(LSD法)
因套田作物產量隨帶幅變化呈二次拋物線關系,通過數學模擬,可得出胡麻產量與帶幅寬度的曲線模型:
式中,y為胡麻產量;x為帶幅寬度。
大豆產量與帶幅寬度的曲線模型:
式中,y為大豆產量;x為帶幅寬度。
胡麻大豆混作產量與帶幅寬度的曲線模型:
式中,y為胡麻、大豆混合產量;x為帶幅寬度。
3個方程擬合良好,對產量隨帶幅變化的實際情況能做出正確的反應,進一步分析就可得到準確的適宜帶幅和最大產量(見圖1)。
對回歸方程分別求一階導數,并令其等于零,則得:x=110.423、107.526和106.360時,即帶幅寬為110.423 cm、107.526 cm和106.360 cm時,套田胡麻產量、大豆產量和混合產量有最大值。由此可見,在白銀市灰鈣土灌區,胡麻立體栽培大豆總帶幅為106.360 cm左右時,套田作物的混合產量有最大值,為5 010 kg/hm2。5個處理中處理C的總帶幅110 cm與模擬方程值106.360 cm最接近,說明處理C為胡麻立體栽培大豆的最佳模式。
2.3.1 胡麻性狀差異 株高處理B最高,平均75.8 cm,其他處理株高略低,平均為75.4~75.5 cm,差異不顯著。主莖分枝數處理B最多,平均5.58個。處理B果層厚度最厚,平均為11.2cm。胡麻種植行數多的處理C和處理D果層厚度最薄,平均10.8cm(見表3)。
2.3.2 大豆性狀差異 株高處理A最高,平均70.1 cm,其他處理株高略低,平均64~66.1 cm,差異不顯著。節數處理B最多,平均18.8個,處理C居第二,平均18.4個。處理A有效分枝最多,平均2.3個,其他處理平均1.5~1.9個。處理A和處理C單株莢數、單株粒重、百粒重等普遍較高,大豆生長優勢明顯(見表3)。

表3 不同處理胡麻生物學性狀
胡麻大豆立體栽培混合產量處于最高水平的帶幅帶型結構:總帶幅為110 cm,帶型結構為4行胡麻60 cm//2行大豆50 cm。在本試驗中,該帶幅帶型結構的處理C平均折合產量5 140 kg/hm2,較其他處理增產5.3%~17.0%。
在上述立體栽培結構中,大豆產量是單種的80%左右,因胡麻影響比單種減產20個百分點;胡麻占地面積比例為50%,而胡麻產量是單種的70%以上,邊行優勢提高胡麻單產20個百分點;混合產量均高于胡麻或大豆單種產量。
試驗結果表明:胡麻大豆立體栽培由于2種作物的株型差異明顯,胡麻株型緊湊,大豆分枝中等,使胡麻帶邊行通風透光暢通,農田群體構形呈多向雙層立體結構,從而增大了作物群體的受光面積,不但能吸收直射光,還能吸收散射光,從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時,單位面積上的光合葉面積增加和光合作用時間延長,使套田的能量產投比高于單種田。胡麻、大豆帶狀輪作,用養結合,培肥土壤,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