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
法律素養是現代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養, 每個成員都應學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從事生產和生活,將自己的活動納入法制軌道。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其法律素養的提高不僅有助于樹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增強公民權利義務和當家作主的責任感, 也有利于減少防騙上當和違法犯罪。 近年來, 高校畢業生屢創新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農村大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與創業壓力。 如何提升農村大學生在就業與創業方面的法律素養,有效推進其就業與創業工作,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困難, 這既關系到廣大農村大學生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穩定,還關系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全局,任務迫切。
教育部于5 月12 日發布信息,2020 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74 萬,創歷史新高。 近10 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快速增長,2020 年的畢業生人數和增長率再創新高(見表1)。

表1 我國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情況
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 快速增長的速度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就業壓力。 由于城鄉間的教育資源分配欠均衡,大部分農村大學生可能從幼兒園或者小學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信息不暢、資源欠缺等問題明顯。 近年來,政府高度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為了切實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千方百計打造更加良好的就業環境。 但如何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農村大學生的就業法律素養, 還有待于各高校的進一步努力。
政府在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 確保就業形勢穩定的同時,也鼓勵大學生創業。 2014 年9 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講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在960 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 此后,他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場合中反復闡釋這一關鍵詞。2018 年9 月18 日,國務院下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同年12 月20 日,“雙創”更是當選2018 年度“經濟類”十大流行語。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總體平穩(見表2), 但2016 年以后的連續三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小幅下降。 農村大學生創業面臨的困難特別多,不僅創業資金嚴重不足,對創業扶持政策也知之甚少,創業方向迷茫、專業知識難以發揮、缺乏企業管理經驗等。其中,創業資金不足、欠缺創業法律素養、缺乏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是絕大部分農村大學生創業者遭遇創業失敗的重要原因。
除法學專業的學生外, 其他專業學生的法律素養普遍偏低,農村大學生的表現更為明顯。

表2 2014~2018 年間的五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情況
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校開設的法律基礎課程,課程名一般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或《法律基礎理論》。 該課程作為非法學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內容簡單、課時較少、針對性不強。 由于篇幅和課時的限制,課程只能作一些原則性的介紹, 因此農村大學生真正了解到的具體法律知識不多,遠遠不能滿足就業及創業的需要。
規則意識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都應具備的一種意識, 它指的是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 比如,遵守校規、遵守游戲規則、遵守社會公德以及遵守法律的意識。 部分農村大學生深受“小農”思想影響,規則意識差,將“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作為行為準則,無視學校規章、社會公德甚至國家法律,對自己有利的就遵守,對自己不利的就熟視無睹。
一方面,校內違規學生多,比如,違反宿舍管理規定,違反考試紀律; 部分學生在就業和創業過程中, 不講誠信,無視規則,隨意違約毀約。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大環境影響,部分農村大學生虛榮心強,喜歡攀比,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個人成敗得失的尺度, 對物質享受的過分追求誘發和刺激他們實施盜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重學歷、輕素質”是我國多年來的教育頑疾。 從小學到大學,無論學生、家長還是老師,大都以分數、名校為目標,忽視素質教育,其規則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一些農村大學生覺得只要學好專業知識, 然后找個好工作、能賺到錢就行了,沒有意識到法律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 不了解法律和法規對市場經濟和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性。
法學專業之外的部分農村大學生在校期間較少關注就業、創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對于《公司法》《勞動法》等內容知之甚少。 其后果是他們在就業與創業過程中因為法律意識淡薄、法律技能欠缺而蒙受損失,有的農村大學生在找工作時受到用人單位的不公正待遇,甚至落入不法單位設下的陷阱, 有的農村大學生創業者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觸犯了法律還渾然不覺。 實踐表明,非法學專業的農村大學生必須學習就業和創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具備基本的就業創業法律素養,這不僅可以避免自己在就業和創業路上觸犯法律, 還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有效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樹立正確觀念,重視培養。依法治國背景下,法律素養和法律觀念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 也應是高校教育的重點。 為了能順利融入社會,學校須加大法制觀念教育,使每位農村大學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任何時候都能依法辦事。
2.制訂科學計劃,強調實施。 高校在強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之外, 還應把就業法律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突出大學生的維權意識教育、契約意識教育、合同意識教育和司法救濟意識教育。 學校首先要建立一支精通就業法規和政策的師資隊伍, 注重專業水平與實效性。 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教會學生自覺遵守法律、能依法辦事, 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自律意識,又要教會學生了解救濟途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3.創新培育形式,注重實效。 高校在培育學生就業法律素養過程中既可以通過開展就業講座、個別輔導、法律援助、 跟蹤服務等進行指導, 也可以利用宣傳手冊、校內刊物、法制櫥窗、校園廣播、網絡媒介等進行宣傳,還可以借助模擬法庭、庭審旁聽、案例分析、法律知識競賽、主題班會、模擬招聘會等形式進行培育。
此外,學校還可吸引校內外法律從業人員,成立法律咨詢及援助機構,通過QQ 群、微信群、咨詢場所等途徑及時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既達到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的目的,又通過真實案例收到宣傳法律、提升學生就業法律素養的實效。
1.完善創業理念,思想上需重視法律風險。 創業是一個法律行為,一旦開始創業,就會涉及許多復雜的法律問題。 任何創業活動,在沒有創造財富之前,就已經開始創造法律關系, 引致法律后果還須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和責任。 因此,農村大學生在完善創業理念時必須加強創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習, 能夠識別出創業過程中的法律風險。 若忽視法律,則創業者就如表演空中飛人的雜技演員拒絕使用保險繩,危險隨時可能降臨,輕則導致自己在經濟活動和商業交往中利益受損,重則導致觸犯法律甚至犯罪。
2.強化創業技能,行動上能識別法律風險。 創業過程充滿荊棘,各種各樣的法律風險不勝枚舉,如勞動關系糾紛、經濟合同糾紛、產品質量問題。 法律風險往往大于市場本身帶來的風險, 農村大學生如果缺乏法律意識,欠缺法律知識和技能,就不可能識別出創業中的法律風險,由此引發的后果輕則損害商譽,影響到企業經營甚至導致創業失敗, 重則使創業者和企業陷入曠日持久的訴訟,甚至導致違法犯罪。
法律對成功創業的重要性無疑是根本性、 長遠性的。 農村大學生須在強化創業技能、學習和了解相關法律知識的基礎上, 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來強化企業組織機構、降低交易成本、維護交易公平、保障交易安全,在商業活動中堅守誠實信用、恪守法律,唯有如此,方能規避商業行為可能引發的不利法律后果, 并使得創業活動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