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夢迪



近年來,在高考生物試卷中圖表題必不可少,面對圖表題,學生需要正確閱讀圖表,對圖表進行分析,從中接收信息,得出適當的結論。在生物教科書中,有許多不同形式的圖表能夠清晰生動地說明生物知識,如生命活動示意圖,其功能遠遠優于文本描述。在教學中,教師應合理使用圖表,運用信息吸收、延伸、限時解題、自我反饋等策略,幫助學生識別和閱讀圖表,從中提取信息,學會用圖表來描述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圖表信息問題的能力。
信息吸收策略
面對生物圖表信息題時,學生通常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如何盡快理解問題,也不知道哪些信息是有意義的,但考試不會給學生太充裕的思考時間,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快速讀圖,準確從圖表中獲得有用的信息非常重要。在高中進行生物學教學時經常提到同化作用,即身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從食物中吸收營養,轉化為身體物質并存儲能量的過程。
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關注學生的信息同化吸收能力,可以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圖表類信息題幫助學生提取和理解有關問題的信息,尤其是隱藏在圖中的信息,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到信息并將其轉換為文字敘述形式,最后將問題中的信息轉換為可以理解的形式。例如,在講解“細胞呼吸與光合作用”相關問題時,在講解問題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進行引導:大家學習了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新知識后都有什么感想?大家知道高考關于這部分知識的考查重點是什么?學生疑惑不解,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開展圖表識讀訓練。
如圖1所示,是細胞呼吸過程,其中1-3代表發生相應生理過程的位置,甲和乙代表相應物質。以下陳述正確的是( )。
A.1、2包含不同種類的酶
B.1、2均有雙層生物膜
C.甲、乙分別代表丙酮酸、[H]
D.2、3均可以產生大量ATP
教師可以繼續要求學生認真審題,結合題目給出的細胞呼吸過程圖示分析題意,根據圖中給出的股息過程中的物質轉化,嘗試推測其中甲、乙分別是哪種物質以及哪些位置對應①②③?最后用自己的話表述呼吸過程中的物質轉化過程。
學生在教師的導讀問題并仔細查題目給出的示意圖,陳述圖形中包換的信息。
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細胞呼吸有多少種形式?這個題目考查是哪一類細胞呼吸?細胞呼吸的發生場所、包括哪幾個環節,每一個環節對應哪些反映和物質?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結合圖形回顧所學知識,思考問題,解答問題。
通常問題的關鍵不是說生物圖表信息題過于復雜,而是學生對自己不自信,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如何求解出答案,有意無意地將圖表忽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減少思想負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重視圖表的運用。
拓展延伸教學策略
學生可以成功地從圖表中提取信息是解答問題的良好開端。在平時的圖表信息題訓練中僅僅依靠問題中給出的信息往往不足以解決問題。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拓展延伸,快速調動學生的思維,結合所學知識找出與題相關的信息,在提取的基礎上組織信息,理解并消化生物圖表信息題中包含的信息,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展示相關信息。
例如,根據圖2中②③④⑤為正在合成中的四條多肽鏈。請回答問題。
(1)下圖表示的遺傳學的 ,此過程需要 。
(2)下圖的①是,其合成過程主要發生在 。
(3)下圖的②③④⑤中的最終產生的蛋白質通常為
(“相同”或“不相同”)。
當學生看到真核細胞中蛋白質部分合成過程的示意圖時,自然會想到蛋白質合成,從而聯系到學過的蛋白質合成過程,進而解答問題。
又如,在分析基因圖譜時,引導學生將真核、原核關聯起來進行比較分析,找到連著的異同。在實驗探究細胞呼吸過程時,指導學生回憶教材中的實驗裝置圖以及使用的菌種、菌種特性、實驗過程中所用的種類及特點,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結合實驗裝置圖探究細胞呼吸的具體方式?發生在哪里?具體過程如何?每個階段的具體反應是什么?等等問題。當遇到生物圖表信息題時,每個環節發生的反映有哪些?面對圖表信息類生物問題,需要學生擴展問題中提供的信息,激活腦海中的知識網絡,檢索大量相關信息,并快速進行知識遷移。
限時解題教學策略
在訓練學生的信息吸收和擴展能力時,教師會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但是考試中思考時間并不充裕,如果在一個問題上耗費了太多時間,勢必會影響其他題目的解答。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解題速度,要求學生在有限時間解決問題,這意味著在關于生物圖表有關常見問題的解答中,學生要明白解題時間取決于題目的分數,在有限時間內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考試時間觀念。考試題不僅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基礎知識,還可以考查學生在限定時間內的解題速度和準確率,以鍛煉學生的考試心理素質、臨場應變能力以及判斷力。限時解題策略和自我反饋策略的實施可以針對高考的一種特定類型的生物考題,也可以針對一個或多個知識模塊。
例如,如圖3所示,研究人員使用采樣方法研究了某個地區北點梅的種群數量變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生存競爭程度低于1975年。
B.1971年從種子發芽到苗期的死亡率高于從苗到成熟植物期的死亡率。
C.在計算種群密度時,應刪除收集的數據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確定平均值。
D.由于環境條件的限制,該種群在5年中呈“ S”型增長。
這個題目讓學生在10分鐘內完成。在設計練習題時,教師應該為每個題目提供建議的回答時間,清晰的時間提醒可以幫助學生合理安排答題時間,盡快完成讀圖,思考和解答過程,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自我反饋教學策略
自我反饋教學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發現、提出、解決問題并進行總結反思,在此過程中學生可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資料、自測等多種方式發現自身的學習薄弱點并及時進行糾正。有效的自我反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減少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于和圖表有關生物問題,教師可以在完成新課程后運用自我反饋教學策略。例如,在給學生講解了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的相關內容后,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繪制細胞器結構模型圖,并記住每個細胞器的具體結構組成和功能特征等。在講解了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后繪制減數分裂過程、染色體、DNA量變化圖等等,結合圖來記憶和理解知識,掌握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具體過程以及異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識。
限時解題之后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饋。教師給出答案,學生自己檢查練習結果,找出解題錯誤,進行思考和糾正,制訂下一個學習計劃。可以在查看練習結果時自行寫下解題分析過程。讓學生想象自己是教師,思考如何讓別人徹底理解解題過程,這種換位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
強化表述教學策略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使用板書來展示關鍵概念和專有名稱,并讓學生自己書寫,發現他們現有的問題并引起注意。教師必須遵循寫作標準來規范學生的寫作。讓學生閱讀圖表并幫助他們理解專有名詞,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為他們提供自我表達的平臺,以拓寬思路,減少由于表述不正確,不完整,答非所問導致的丟分。
例如,“根據系譜圖,性狀是(填寫“隱形”或“顯性”)。大多數學生的錯誤不是不會判斷,而是答案沒有標準化書寫,如只寫為“隱”。在答題時應該寫出生物學的具體而準確的表達。如遺傳系譜圖中代表遺傳家族樹中個體的的符號“ I第2代”和“ II第2代”,不可以寫成“一代2號”“2代2號”。又如,在生態系統中寫食物網,首先需要了解箭頭含義,理解箭頭僅指能量流向的的方向,沿著食物鏈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不能用水平線或相反方向書寫,其次要精確表述,做到一目了然,一般原則是箭頭不要交叉。
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和分析圖表,收集和過濾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以及做出高效解題的能力,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生物學教科書中的插圖或圖表,以發展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分析一些特殊類型的圖表信息題,總結解決各種圖表問題的主要解題思想,識別和區分圖表問題陷阱,幫助學生掌握問題和圖表的轉換,并允許學生靈活地使用圖表解決問題,以培養和提高綜合素養。
■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