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 馬艷麗
【摘 要】在新媒介背景下,必須正確看待當代大學生群體特點,對青年亞文化現象作出理性判斷,積極利用新媒介平臺,在影視類課程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這樣才能提高影視類課程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網絡青年亞文化? ?影視類課程? ?媒介素養? ?思想引領
文化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意識形態,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影視作為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窗口,同樣也受到了青年亞文化的影響。大學生是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互聯網的忠實用戶,他們在日常閑暇時間所接觸的新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的形成。影視專業學生不僅受到新媒介空間亞文化的影響,反過來,他們也積極參與到網絡文化的生產與創造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亞文化類型。
一、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基本特征
隨著新媒介賦權的擴大,青年亞文化群體在各種新媒介中進行創新實踐活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可以看出,青年在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擔任重要的角色與使命。
要研究網絡青年亞文化對影視類課程有何影響,先要明確何謂網絡青年亞文化。筆者認為,“青年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利用虛擬身份,通過網絡語言、行為制造一系列網絡事件,并通過網絡媒介中的虛擬符號的制造和傳播,表達青年群體的話語和理想,從而構建出屬于青年群體特有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這就是網絡青年亞文化。由于青年群體更加自如地使用各種新生媒介,所以虛擬的互聯網成為網絡青年亞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它的開放性、大眾性讓青年亞文化個體找到其他個體達成身份的認同。
網絡青年亞文化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常見的有“雨女無瓜”“好嗨喲”等網絡語言和網絡表情包。比如,2017年主旋律正劇《人民的名義》播出后,“達康書記”表情包紅遍網絡,青年群體通過富有創意的方式尋找共鳴,拉近了原本嚴肅的反腐正劇與青年群體之間的距離,這種現象也說明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包容與理解。
在網絡文化豐富表達的環境下,網絡青年個體通過新媒介獲得表達話語的空間,使用充滿個性的語言與符號打破壁壘尋找到產生共鳴的青年群體。
由此,高校要提高對學生價值導向的引領效果,就必須了解青年亞文化的表現特征,打造開放的影視文化素養課程,通過鑒賞主旋律影視文化產品讓青年群體接受主流價值觀的正面引導,達到網絡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的雙向互動。
二、網絡青年亞文化背景下加強影視類課程建設的對策
1.將主旋律視聽作品融入到影視類課程常規教學中
高校影視類課程可以大體上分為理論類與技術類兩大課程分支,而技術類課程又離不開理論也就是藝術感知的支撐。理論類課程在影視語言的基礎之上又衍生出類似影視藝術鑒賞、影視批評、經典電影賞析等藝術素養課程,因此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借助大量的視聽作品,其中主旋律視聽作品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積極的影響。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化給青年植入了主流意識形態,網絡青年亞文化并不否認主流意識形態和主導性文化的價值體系,相反,網絡青年亞文化在通過網絡緩解青年群體精神壓力的同時,想要在現有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尋找歸屬感和安全感。
在影視類課程中增加主旋律視聽作品的比重,通過最直觀的視聽手段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精神認同感。例如在講授影視評論、電影精品解讀等課程時,對主旋律電影《戰狼》系列、《我和我的祖國》等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電影進行觀摩,之后對其主題、人物、敘事結構等視聽手法進行解讀,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優秀的電影劇作、拍攝技巧,也可以領悟到深沉的家國情懷。目前大學生中的90后、00后被習慣性地認為對國家的大事小情漠不關心,但是就網絡視聽產品的點擊量來看,《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成為爆款,衍生的文創產品在學生中成為“網紅”,已經預示著青年一代正成為傳統文化的消費主體。
2.將主流意識形態嵌入到實踐創作中
將主流意識形態嵌入到視聽作品中,豐富學生創作視聽作品的題材內涵,彌補作品主題思想空洞的缺陷。比如在撰寫電視與網絡節目策劃方案時,把傳播傳統文化作為節目的宗旨與內容定位,用年輕化的節目包裝形式講述中國故事,可以同時收獲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高校影視類課程如果一味地以講授理論基礎為主,學生的學習興趣將難以調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適當增加創作實訓的比重。將與主旋律相關的題材、體裁帶入到規定的實訓創作中,以項目驅動實訓法來提升學生的創作欲望,在創作主旋律視聽作品中提升愛國熱情。
比如在《短片創作》這一課程實踐中,把全班學生按照崗位進行分工,從劇本的立意設定到人物設定,以主旋律價值觀為導向。
在實訓過程中注意對拍攝環節和制作過程加以引導,最終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每組成員經歷了從選題、撰寫劇本、中期拍攝、后期剪輯再到最后短片導出及展示整個過程。
三、結語
新媒介不斷促進青年亞文化的多元化變遷,也使得青年群體不斷利用新媒介技術更新已有的亞文化形式并持續創造出更新鮮、更具活力的新媒介亞文化形態。大學的教學環節應從大學生的特點出發,了解大學生的文化興趣與需求,教師應該以包容的心態正確看待青年亞文化中各種新興娛樂符號與多元文化,縮小與學生之間的文化隔閡,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導向,以社交媒體為載體,建立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歸屬感,增強學生對自己學業的自信與文化自強。
(作者單位:長春光華學院電影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雪.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
[2]張宇,沈楊.包容與認同:主流意識形態嵌入視域下的網絡青年亞文化[J].青海社會科學,2019(04)178.
[3]孫黎.身份、組織、生產:網絡青年亞文化群體新媒介賦權實踐的三重層面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9(06):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