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一個夏天的早上,校長辦公室門外的一聲“報告”打破了寧靜。校長拉開門,一個高中男孩恭敬而嚴肅地站在門外,見到校長莊嚴而激動地說:“校長,請給我開一封介紹信,如果可以的話,我愿將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換取俄羅斯博物館的一個中國印跡……”
校長有點懵:這是怎么回事?這個男孩說的是什么?實在摸不著頭腦。校長讓自己鎮定了一下,說:“你有什么事?
想說什么?用筆寫下來,可以嗎?”
男孩虔誠地顫抖著接過校長遞過來的筆,坐在桌旁。
幾分鐘后,雙手遞給校長一篇《我的理想》,上面寫道—如果可以的話,我愿將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換取俄羅斯博物館的一個中國印跡,如果可以的話,另三分之一拿去慰藉苦痛者的心,剩下的三分之一,我來思索,是否可以回來做一些我還沒有做的,是否將365天平分……現在,是否有航班一直等著我,我只需您一封信,信封由您設計,信封內只裝一顆熾熱的中國心……
在高中,我的所作所為代表著學校,在他鄉,我必將代表中國。現在,我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是您的一封信……
現在我決定了,將我生命的另三分之一放在那苦難的地方,我會把我所有的書籍給那些沒有書的孩子……
其余的三分之一,我在這里……
你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從我生下來那天,就注定會這樣,因為我決定要完成我曾立下的誓言。我已經決定,圍著坐標原點旋轉……
校長不看則已,一看真的懵得“旋轉”了:這個學生怎么了?他究竟要干什么?校長當即聯系了家長。
男孩的父母聞訊,更是“旋轉”得發暈。他們平時與孩子溝通少,只知道孩子是個內向老實的人,由爺爺奶奶照顧,一向踏實念書,成績也不錯。父母聯想到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孩子突然和爺爺奶奶說,自己要到大西北,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當時弄得全家人一頭霧水。
家長趕到了,他們更聽不懂孩子的意思,感到孩子說話顛三倒四。校長和家長初步溝通,擔心跑到了一塊: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癥?別真的哪一天跑丟,趕快到醫院看病吧。
于是,男孩被帶回家并小心看護。
第二天,家長帶男孩去看醫生。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的、嚴重的精神障礙,包括個人的感知覺、情感和行為的異常。
1思維障礙。思維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其特點是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病人的言談或書寫,雖然語句文法正確,
但語句之間,或上下文之間缺乏內在意義上的聯系,因而缺乏中心。交談時可表現為對問題的回答不切題,使人感到
不易理解,嚴重時言語支離破碎,甚至個別詞語之間也缺乏聯系。
2情感障礙。最早涉及的是較細膩的情感,如對親人欠體貼等。逐步發展為對周圍事物的情感反應變得遲鈍,對生活
和學習的興趣減少。隨著疾病的進展,病人的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對讓人非常痛苦的事情也表現得驚人的平淡。最后
可喪失與周圍環境的情感聯系。
3意志障礙。病人的活動減少,缺乏主動性,行為變得孤僻、被動、退縮。如不主動與人往來,無故曠課或曠工等。嚴重
時對生活的基本要求亦缺乏,如長期不洗澡、不理發;終日無所事事,呆坐或臥床。部分病人的行為與環境不協調,
如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等等。
4幻覺和妄想。幻覺是在沒有客觀刺激下出現的虛幻的知覺體驗。妄想是一種病態信念,不符合事實,自己卻堅信不
移,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與社會背景來解釋,也不能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說服。妄想的內容與切身利益及個
人需要密切相關,比如被迫害妄想,總以為有人要加害自己等等。
5自知力缺乏。自知力是指病人對自身的異常或病理狀態的認識能力,即能否覺察和認識到自己疾病的能力。由于缺乏自知力,病人往往不認為自己有病,不愿意主動求治。在與醫生的交流中,男孩思維清晰,語言準確,情緒正常,舉止得當,眼神里流露的是真誠、智慧和善良,而沒有任何精神障礙的表現。而且,男孩是非常主動配合就診的,希望醫生能理解并幫助他。
醫生判斷男孩精神上沒有什么問題。可家長還是很擔心,他們弄不懂孩子的心思。
男孩伸出手掌鄭重地按在自己的胸口:“是他們誤會了,是他們不懂我的心,我真的沒有病,我就是一顆愛國心。”隨后,男孩解釋說,隨著自己長大,愛國的心越來越強烈。前幾天,語文課上學的一篇課文寫到文物流失國外,激發了自己的愛國熱情。周末晚上又看了一個愛國題材的電視劇,久久不眠。第二天早上依然激情澎湃,很早來到學校,沒有見到老師,就直接去找校長了。以前說去西北,也是看了電視,感到西北人民太苦了,就想去幫助他們,睡前就情不自禁地和爺爺奶奶說起。“可是,他們不懂我的心,就擔心我腦子出了問題,擔心我有了精神病……”
男孩的坦誠訴說,已經對他那些看來似乎令人莫名其妙的言行,做出了并不費解的說明。男孩想去西北,去俄羅斯,以至于這天早上去找校長開介紹信,是年輕人一顆愛國心的表現,而不是病理性的妄想。
男孩還說,課文談到敦煌文物流失國外的屈辱,其中有兩節特別激動人心。至于俄羅斯博物館有中國文物,是老師講課談到的。當時他在課堂上就很動情,很投入,周末又看了愛國題材的電視劇,就激情燃燒了。醫生請男孩用平實的語言“翻譯”信中的意思。男孩說,自己想去換回流失國外的文物,又想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又想到自己現在學業未成,所以有了生命的三個“三分之一”的說法。至于結尾的“圍著坐標原點旋轉”,是說自己的決心堅定不移。
最后,男孩說,經過幾天的思考,他懂得了有愛國理想,還要腳踏實地。應該學會擺正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報效祖國,現在最重要的是在校園里,踏踏實實地完成好自己的學習任務。
其實,不用“翻譯”,只要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細心體察,男孩信中的意思也是可以理解的。這與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維障礙導致的沒有中心的混亂的語言文字全然不同。男孩回到了校園,一切正常,學業又有了發展。大家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來了。
青少年應該怎樣善待自己的理想?成人應該怎樣讀懂青少年的心靈?身為師長應該怎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相信故事會留給我們深深的思考。
險些蒙冤“精神分裂癥”男孩的種種言行,其實都是青少年心理年齡特征的表現。比如,愛國熱情高、理想主義情節重、考慮事情不夠理性、說話做事容易沖動情緒化、容易脫離實際,這都是青少年的群體心理特征。再如,男孩語言文字的散文化,感情色彩濃烈,語言行為有較多戲劇特征,這是青少年個性心理特征的表現。如此不同于成人的表現,就容易被成人認為是出現了精神問題。
我們既要防止把精神障礙錯當成心理問題、延誤治療時機,也要注意防止把心理問題錯當成精神障礙、蒙冤“精神病”。
我們常常抱怨說孩子不懂師長的心,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我們不懂孩子的心。作為師長,不一定具備豐
富的心理知識,但是,我們如果有了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一樣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即便某些孩子確實
出現精神問題,也可以及時發現端倪,及時尋求專業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