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山
【摘 要】媒體融合改革,對于改革一線的采編人員而言,內容優(yōu)于渠道,意識重于技能。要爭做“內容王”,不做“技能控”。讓專業(yè)的人員去做更“專業(yè)”的新媒體內容,分工集成,發(fā)揮每位采編人員的特長和作用,既實施“尖兵突圍”,更打好“組合拳”。同時,媒體融合改革,不能搞流量崇拜,也不能數據膜拜。本文旨在探討深化融合改革中,采編人員最應該持有的意識和定力。
【關鍵詞】融合改革? ?內容? ?技能? ?專業(yè)? ?集成? ?定力
去年以來,全國各大媒體深化轉型改革,力度更為空前,目標更為精準,設計更為完善,當然任務也更艱巨,挑戰(zhàn)也更大。
對于媒體融合改革中的媒體從業(yè)人員而言,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思維是什么?意識比技能更重要,專業(yè)化比全能化更重要。要走出“技能控”誤區(qū),真正走向“內容王”。
一、媒體融合改革要做“內容王”,不做“技能控”
媒體融合改革不能迷失于渠道,更不能迷茫于技能。依然要牢記的是,內容優(yōu)于渠道,意識重于技能。
2019年,是全國各大媒體進入媒體融合改革縱深發(fā)展的攻堅之年、提能之年、進階之年。在過去幾年媒體轉型“摸著石頭過河”的基礎上,這一年的縱深改革發(fā)展,力度更為空前,目標更為精準,設計更為完善,當然任務也更艱巨,挑戰(zhàn)也更大,既有對過往改革中得失的總結,也有路徑偏差的修正。
這一年對于媒體融合一線采編人員而言,無論是流程設計還是實際操作都被賦能更多。同樣,也被寄望更多——采編人員必須全面轉、全員轉、全力轉,全部抵達移動優(yōu)先的“主戰(zhàn)場”。
以《成都日報》錦觀新聞為例,曾經以新聞領域為條塊劃分的十余個新聞部門集體轉戰(zhàn)到錦觀新聞客戶端。在錦觀新聞客戶端,推薦、時政、思想、城事、財經、文化、體育、生活、視聽、專題共10個頻道以及錦觀號正式登場。
采編的邊界被拓寬,崗位職能被優(yōu)化,但不可避免的現象是,已有“生存焦慮”的采編人員開始了新一輪的“本領恐慌”與“崗位恐懼”。大家開始逼迫自己去學習更多的新技能和新技術,在并不擅長的陌生領域摸爬滾打。有的老記者開始去學習攝像拍攝以及后期剪輯,有的年輕記者開始學習制圖和各種軟件……這樣的現象,在媒體一線并不少見。
經過不斷的實踐與摸索發(fā)現,這樣的轉型并不適合新一輪轉型改革。媒體融合的深化改革,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媒體人都要模糊職能邊界和崗位職責,全部變身攝像師、攝影師、工程師、剪輯師、設計師、插畫師……
1.不要把采編人員中的“單打高手”都培養(yǎng)成“全能冠軍”,要做“內容王”不做“技能控”
“單打高手”變“全能冠軍”,是可以在個體上實現的,但基于大面積的采編團隊,則是不現實的,也非必須。事實上,對于主流媒體,準確專業(yè)的內容生產仍然是第一位的。全員轉型,意味著采編人員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但不代表采編人員就要放棄自己最擅長的內容,迷失在“技能控”的道路上。沒有人可以十全十能、樣樣精通,很有可能最后丟掉了內容為王的“看家本領”,變成門門都懂卻樣樣不精。
媒體在新一輪深化改革中要做“內容王”,不做“技能控”。內容依舊為王,沒有引爆關注、超強吸引力的原創(chuàng)內容,即便擁有良好的表達渠道,也難以擴大媒體自身的影響力。媒體人要利用自身的報道優(yōu)勢和深入采訪的長項,繼續(xù)精耕細作,用專業(yè)深度來體現高度和廣度,傳播更適合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內容。
2.全面不等于全能,轉型不代表割裂
從被動改革到主動改革,從流程改革到架構改革,從初步改革到深入轉型,媒體人的意識在一步步地深化、轉化以及優(yōu)化。全面不等于全能,轉型不代表割裂。對于媒體人而言,意識層面的“禁錮”,更需要突圍。
在原有的內容意識上,應該學會產品意識;在原有的部門意識上,應該學會整體意識;在原有的寫作意識上,應該學會溝通意識;在原有的原創(chuàng)意識上,應該學會版權意識。唯有這樣,才不會失去根本和擅長,才能堅守內容,實現想要達到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媒體融合改革讓專業(yè)更“專業(yè)”,讓分工更集成
媒體融合改革不是逆新聞化,更不是去專業(yè)化。需要正視的是,專業(yè)化比全能化更重要,集成化比組織化更重要。
人們常常感嘆,在新聞海量、信息無限量的互聯網世界,要讀完一篇長稿很難,要讀到一篇好稿更難。可見,好的內容依然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好的內容也不再僅由文字組成,它的表現形式更多元,可能是短視頻,可能是H5,也可能是創(chuàng)意海報和特效動畫。如今,不再是一篇稿子打天下,主創(chuàng)者分工合作的模式更加專業(yè),更加集成。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推出的產品“我愛祖國,我愛成都”愛國主題旅游巴士大型策劃活動,就實現了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分工集成,事半功倍。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謳歌偉大祖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成都日報》錦觀和成都文旅公交一同推出大型線下主題活動——愛國主題旅游巴士。整個活動持續(xù)周期較長,除了發(fā)起網上的留言互動,還增加了線下游覽活動,形式多樣,創(chuàng)意十足。
在整個活動中,各種有專業(yè)之長的采編人員齊上陣,摒棄媒體人過往的“單兵作戰(zhàn)”模式。美編組根據特長將人員分為活動和內容兩個小分隊,負責設計整個車體、活動形象標識、新媒體海報、內容視覺排版等各個鏈條上的視覺制作。文字編輯組根據整體活動,分類采寫微信、微博、客戶端、海報文案、車體外宣文案等不同板塊所需的文字內容。視頻組根據整體活動設計來進行拍攝分工。外聯組則實施對接、包裝、展示、組織等工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專業(yè)的人員組織實施,最后將所有工作結果進行集成。
1.既發(fā)揮“尖兵突圍”戰(zhàn)術,更打好“組合拳”全力突圍
在團隊中,發(fā)揮每位采編人員的特長和作用,既有“尖兵突圍”,更打好“組合拳”,實現有效的組織分工和團結協作。將每個個體的問題和技能放置在整個組織結構之內進行考量和排兵布陣,打好“組合拳”,全力突圍。
2.讓專業(yè)更“專業(yè)”,讓分工更集成
媒體融合改革不是逆新聞化,更不是去專業(yè)化。需要正視的是,專業(yè)化比全能化更重要,集成化比組織化更重要,讓專業(yè)更“專業(yè)”,讓分工更集成。在構建團隊上“去行政化”,根據報道任務采取跨部門的團隊架構,條塊結合,前后統(tǒng)籌。組建產品專班中,從采訪到產品推出,進行整體謀劃。采編人員作為一個整體運轉,從而減去溝通中的耗損,減少各自為戰(zhàn)帶來的產品硬化和分化。從源頭建立分工協作的產品專班,可以有效減少部門之間的推諉扯皮以及信息層層傳導的衰減,也不用擔心指揮分散而造成產品鏈的斷裂,讓產品最終呈現效果出現偏差。
三、媒體融合改革不能搞流量崇拜,也不能數據膜拜
面對改革縱深帶來的挑戰(zhàn)與考驗,媒體人需要保持定力。
互聯網世界里,信息傳播的速度太快,覆蓋的范圍太大,涉及的人群太廣,每一天熱點可能層出不窮。媒體人不能一味為了追求流量,迷失于數據崇拜中。
數據考核是考評的重要一環(huán),但不是立身之本。轉型不是改變政治站位,不是轉變新聞責任。權威媒體在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方向上的把握能力不能減、不能少、不能弱,要更加審慎而行,新媒體從來都不是法外之地、輿論飛地。
1.不僅要有內容的制造力,更要有內容的把控力
媒體要對新聞產品的風險進行預估、評判、控制。哪些內容有違新聞準則、有悖人倫道德,哪些內容可能引發(fā)“次生災害”,都需要提前預判和評估,及時采取阻斷措施。互聯網媒體上的互動非常直接,容易刺激大家為了獲得更好的互動數據去“鋌而走險”。這是極不可取的。主流媒體更需牢記肩上的責任,適應新的節(jié)奏和流程,及時做好內容生產,把控內容風險。
2.需要給力更需要定力,需要積極更需要積累
所謂姜還是老的辣,傳統(tǒng)媒體人積累了很多經驗,其短板在于表現渠道。正因為有了積累,才能扎根在互聯網上去推出真正有生命力、能對抗時間的好作品。這樣的采編人員可謂專家,因為長期致力于某一領域的采訪、學習、調研,所以既有廣博的知識結構,又有較為深厚的專業(yè)知識。他們總是能把握前沿動向,作出最及時的報道和權威調查,并且對大量繁雜的內容去蕪存菁,發(fā)揮工匠精神,推動內容更專業(yè)化地呈現。
(作者單位:成都日報社)
【參考文獻】
[1]董銳.從相“加”到相“融”激發(fā)媒體融合的內生活力.記者搖籃,2019年第9期.
[2]楊哲,徐立軍.媒體融合需要真改革. 中國廣播影視,2019年第16期.
[3]楊萌芽.深化改革守正創(chuàng)新: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