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顧問是具有專業科學知識并熟悉咨詢業務的專家,主要為決策者處理社會、經濟、軍事、科技、外交等事務提供獨立咨詢。在文學藝術領域,科學咨詢并不常見,因此,影視行業也少有科學顧問這一崗位,甚至提起來尤為陌生。然而,對于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科普影視創作而言,科學顧問這個崗位卻是不可或缺的,對保障節目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筆者從事科普影視工作近20年的實踐和經驗,嘗試論述科學顧問對科普影視創作的重要作用。
一、科學性是科普影視作品的首要衡量標準
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普界先賢就把衡量科普作品的質量標準歸納為“思想性、科學性、通俗性、藝術性”,簡稱“四性”[1]。幾十年過去了,盡管科普創作的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給各行各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是要評價一部科普作品的優劣,無論是圖書、影視還是電子軟硬件產品,“四性”的標準至今都沒有過時。
其中,科普作品的思想性集中體現在作品的主題內容之中,通過主題所表達的思想給讀者積極健康的教育。同時,科普作品具有思想性還應符合《出版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例如,該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了10項“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內容,而第二十六條則對面向少年兒童的出版物做了進一步的強化[2]。而科普作品通俗性和藝術性主要是對表達形式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強調作品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四性”中最需要嚴格把控的是“科學性”。如果在一部科普作品中摻雜了錯誤的科學理念,哪怕只有一小部分是違背科學原理或科學精神的,那么這部科普作品的總體質量就應該被判定為不合格,若不將問題徹底解決就不宜與觀眾見面。也就是說,對于科普作品來說,科學性具有“一票否決”的決定性作用。要判定作品科學性最大的困難在于,科普作品所涉及的科學知識、技術技能千差萬別,即便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的任何頂級科學家,也只是在他所擅長或他所從事的領域里具有相對的權威性。
那么,科普作品的科學性靠什么來把控呢?尤其是對于科普影視作品來說,其科學性該怎樣認定呢?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強化科學顧問的作用,充分發揮科學顧問的審查把關職能。而且,正如前文所述,科學技術的門類繁多,因此只能根據每一部科普影視作品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單獨聘請科學顧問。
二、科學顧問崗位的必要性
為什么科普影視作品一定要聘請科學顧問呢?這是由科普影視的生產特點決定的。
(一)創作環節多,工序復雜
幾乎絕大多數科普影視作品都是集體勞動的成果,它需要通過撰稿、編導、攝像、特技、解說和后期編輯等團隊成員的密切配合才能生成,僅靠一兩個人完成的科普影視作品很少。而在這些團隊成員中,不大可能要求所有崗位的人員都是影片所涉及的具體科技領域的內行,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造成影視作品在科學上的不嚴謹甚至差錯。
相比之下,文字類的科普讀物卻大多數由作者個人或具有相同學科背景的作者群來完成。這些作者往往本身就是專家,至少也是這個領域的內行人。比如一本講解心血管病預防知識的圖書的作者或主編,可能本身就是一位在業內頗有建樹的資深醫生;介紹大棚種植技術的作者,可能他自己就是一位在農業科學院研究溫室栽培的專家。他們所撰寫的科普讀物,只要不脫離自己的專業范圍,一般說來,就不大可能出現重大的科學性差錯。當然,某些涉及學科范圍比較廣泛或者超出作者本專業的文字類科普作品,有時也需要聘請一些學科專家來審讀把關,但這與科普影視作品中的科學顧問在參與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比較大的差異。
(二)缺少科學背景過硬的撰稿與編導
一部科普片從策劃到問世,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其中比較關鍵的兩個崗位是影片的撰稿和編導。而現實情況卻是,很少有學科專家熟悉影視創作規律并掌握影視方面的專業語言,因此多數科普影視作品的原稿(文學本或分鏡頭本)都不是出自學科專家之手。此外,很少有影視編導具有科普影片內容所涉及的相應專業領域的學科背景,也很少有編導在幾年甚至幾十年間只專注于拍攝某一科技領域的節目。因此在腳本及成品中出現某些科學性的疏漏甚至差錯就不可避免了。
以下謹舉幾個審片記錄中順手拈來的例子。例如,在一部關于食用方便面是否健康的作品中,提到方便面中“加了抗氧化劑等多種食品添加劑”,這一說法并不準確。據業內人士解釋,由于方便面中所含水分極少,非常有利于長期保存,生產廠若再額外使用食品添加劑來保鮮,實屬多此一舉。再如,一部介紹我國自主研制的絞吸式挖泥船的作品中,也出現了許多科學性問題,例如說“天鯤號千里之外的排泥口成功排出碎巖”就相當荒誕。而有關資料表明,天鯤號的最大排泥距離達到創紀錄的15千米,而且世界上還沒有一艘挖泥船能夠把泥沙直接排送到“千里之外”。筆者認為,在科學的嚴謹和文學的浪漫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科普影視從業者除了確保科學性正確之外沒有第二個選項。還有一個例子也很能說明問題。在另一部以通信技術發展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中,說“小魯班來到了一盞孔明燈前,他用火鐮點燃里面的蠟燭,孔明燈飛起”也是錯誤的。盡管古代的孔明燈燃料找不到確切文獻記載,然而也應為一種自重小而點燃后發熱量大的燃料,且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用現代的蠟燭是無法使孔明燈升上天空的。蠟燭的用途主要是照明,因此其自重較大而點燃后產生的熱量太低,不足以烤熱孔明燈里面的空氣。現在制作孔明燈,推薦的燃料往往是固體酒精,原因就在于它的自重較小而在燃燒時能夠迅速產生大量的熱。其實類似這樣帶有實驗性質的作品,作者和編導都應該親手實踐一下,而絕不能靠“想當然”。
據筆者統計,在中國科技館組織社會單位生產的科普影視作品中,設立有科學顧問崗位的還不到10%。為了保證作品的科學性,中國科技館組織專家團隊進行審查,最大限度地杜絕了科學性差錯。然而,事后補救遠不如未雨綢繆,應特別強調科普影視作品創作團隊中科學顧問崗位的重要性。為此,一部科普影視作品在立項之初,在考察編導人選時應納入科學顧問崗位。
三、科學顧問的遴選標準
(一)具有扎實的專業科學背景
科學顧問首先應該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對這部影視作品所涉及的主要學科或主要技術門類有比較準確的理解,能夠指出畫面或語言文字中的錯誤與不當內容,并提出解決方案。一般來說,什么學科都了解一些,但哪個學科也不夠精通的“雜家”,多半并不適合擔任科普影視作品的科學顧問。科學顧問不一定只限于我國在這個領域最出名的幾位專家,但一定要是在這部影視作品所涉及的科學或技術領域具有真才實學的科技工作者。
(二)對科學傳播的特點有基本了解
科學顧問最好對科普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和受眾有一定程度了解。譬如,他應該清楚,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講到什么程度就夠了,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可以借助于數理化教科書中的哪些基本概念來進行講解等等。這里要順便說明一點,科普影視作品的受眾一般到高中文化程度,除非是要制作某些特殊的、面向某個行業(譬如面向輸變電行業的工人和初級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定向發行的科普影片。原因在于,無論是多么高層次的科技專家,他在自己專業以外的領域,理解能力也與一般讀者沒有太大的差別。譬如要給醫院的醫護人員普及安全用電的知識,要給中學教師講解相控陣雷達和電磁炮的原理,要和IT業的精英們談談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時,就不能只考慮其學歷,而把這些他們陌生的領域講得過于艱深晦澀。
(三)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雖然說科普影視作品的科學顧問多是臨時邀聘的崗位,但是,不能因為是“業余”工作就敷衍了事,而更應該在“業余”中見真功夫。實際工作中,還常有大牌科學家掛名科學顧問而不能真正起到顧問作用的,但作品中的科學性錯誤會導致更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從科普影視制作方到科學顧問本人,都應該以高度的社會責任心來做好此項工作。
四、如何發揮科學顧問的作用
科普影視節目中的科學顧問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崗位,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有的編導以為,只有拍攝自己不懂的學科領域時才需要聘請科學顧問,而對于一般科學常識,尤其是受眾的文化程度很低,譬如主要面向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普及節目,就無需科學顧問了。這種看法其實是十分錯誤的。
不必感到詫異,與專業作品相比,其實科普作品對科學性的要求更為嚴格。如果某人發表了一篇專業論文,但在某個學術概念上的陳述有誤,這種情況一般不會造成什么嚴重后果。原因是專業論文的讀者都是本專業的業內人士,同行對這些問題已大抵有了是非正誤的判斷。而對于科普作品(并不限于影視作品)則不然,因為它的對象是外行人,他們是抱著求知的態度來接受這部作品的。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對于作品中的某些科學性差錯并不具有鑒別能力。
借用一個科普圖書上出現過的真實例子。某兒童科普讀物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蚯蚓切成兩段會怎么樣?答案有三:一是蚯蚓會死掉;二是會變成兩條蚯蚓;三是一段會死掉,另一段會活下來。其實正確答案是:蚯蚓是環節動物,靠近頭部有一節比其他環節都長一些,叫作胸節,當蚯蚓被斬成兩段時,只有帶有胸節的這段會活下來,而另一段會死掉。但是,我們在這本兒童科普讀物上看到的卻是另外兩個答案之一,屬于明確的科學性錯誤,這正是由于缺少科學性把關環節所導致的問題。因此,科學顧問不是擺設,不是招牌,而是要實實在在地發揮作用的。在理想的情況下,他們應該參與科普影視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應該在選題策劃階段就介入創作;至少在腳本完成之后,應該由科學顧問來審查腳本;在節目拍攝和制作過程中遇到科學上的疑問,他們應該能夠向攝制組提供解答;在節目編輯完成之后,他們應該審讀全片畫面,并在審查全部解說詞后進行修改。
五、結語
科普影視節目中的科學顧問崗位是不可或缺的,為此,應該從制度建設方面著手予以加強。一方面,要嚴格科普影視節目選題申報審查關。要將是否設置科學顧問作為一票否決的條件,并對科學顧問人選進行資質條件的審查;另一方面,要從推動科普影視節目演職員表的設置來體現科學顧問崗位的重要性。
總之,要從立項、制作、傳播等多個環節入手,做好科普影視節目科學性的審查,對于科學性不合格的作品要嚴加“封鎖”,嚴防任何科學性存疑的科普音像作品流入社會。
□ 作者簡介
張寧,中國科技館科普影視中心審片組主管。從事科普影視編導、制片、審片工作,創作科普影視節目幾十部,其中《肥皂泡保溫》《給樹剝剝皮》獲得第六屆科教影視科蕾獎三等獎。
參考文獻
[1]龐家駒.科技書籍編輯學教程[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257-259.
[2]出版管理條例[Z/OL].(2019-03-25)[2020-05-20]. 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5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