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冬艷

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位于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金橋開發區,凌霄花爬滿了建筑的外墻,從總經理李笑蘇的辦公室望出去,是江南的氤氳水氣。李笑蘇坐在落地燈旁的沙發上,燈光透過絲羅做的燈罩,灑下一抹桔黃色的溫暖。江南雨季是蘇李笑蘇最喜歡的時節。她說一邊聽著雨聲,一邊翻看羅的傳統紋樣,有一種詩意的浪漫。
李笑蘇18歲高中畢業后,分配到蘇州吳縣絲織二廠,從一線擋車工做起,一干就是8年。憑借踏實肯干,她一步步做到擋車操作工、車間工藝員、中層管理人員。李笑蘇的整個青春都在從事與絲綢相關的工作,沒想到在38歲時,工廠改制,她下崗了。
“我在絲綢行業工作了幾十年了,心里總有一份眷戀,覺得應該再為這個行業做點什么。”談起創業的初衷,李笑蘇坦言:很簡單,就是干一行,愛一行,不應離開絲綢行業,而是擇一業而終其一生。當時,一位在江蘇省絲綢進出口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訴李笑蘇,中日絲綢貿易往來頻繁。羅作為絲綢產品的一種,以桑蠶絲為原料,質地輕薄、絲縷纖細,穿著舒適、涼爽。它的工藝復雜、半手工、量產化低、有技術含量,雖然利潤不如其他絲綢產品,但門檻高,做得好將是很有競爭力的出口產品。
在家人的支持下,1996年,李笑蘇創辦了一家蘇羅生產工廠——吳縣錦達絲綢工藝廠,工廠生產的花羅、素羅等產品100%出口日本。有了一定的積累后,2000年,吳縣錦達絲綢工藝廠遷至金橋開發區,并升級為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
從一根絲進入工廠,到一匹羅走出廠門,要經過二十幾道工序。在李笑蘇眼中,羅是帶有文化符號的絲綢產品,幾千年傳承到現在,既是技藝,也是記憶。“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東漢詩人曹植在《美女篇》里就提到了輕薄、飄逸的羅衣。“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唐代詩人杜荀鶴描寫的則是羅在蘇州的生活化景象。通過收集、研究傳統羅的紋樣,李笑蘇發現羅在歷史上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越研究,她就越沉浸其中。
在李笑蘇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一匹特殊的面料,那是她去日本考察市場時帶回來的,長13.5米,折合人民幣3000 元,正好可以做一件成人和服。“其實這匹面料就是我們公司生產的羅。日本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用羅做傳統服飾,我買回來是想鼓勵自己。羅是如此的美好,我們要好好待它,要對它有信心。”
2014 年,李笑蘇開始把更多精力轉向國內市場。蘇州絲綢行業協會到錦達絲綢調研,調研員問李笑蘇:“錦達有自己的品牌嗎?有注冊商標嗎?有檔案管理嗎?”面對詢問,李笑蘇不斷搖頭。她意識到,錦達絲綢管理太過粗放,應該朝系統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為了讓企業上一個更高的平臺,李笑蘇對接蘇州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并在此基礎上著重應用產學研的成果。
2015年,中國四季絲綢面料創新大賽在杭州舉辦,比賽要求參賽作品要環保、傳統、有科技含量。這引起了李笑蘇的興趣:“杭州有素羅,我想證明蘇州有花羅。”跟蘇州大學的老師溝通后,李笑蘇定下了珍珠粉印花的概念。珍珠粉是天然材料,通過純手工刮印技法印花,不用經水洗、高溫就能定型,既環保又有科技含量。
大賽評選揭曉,李笑蘇選送的絲綢面料“絲羅·木槿繁花”榮獲大賽春夏組金獎,另一款絲綢面料“絲羅·春風柳絮”獲該組創新獎。這次獲獎堅定了李笑蘇對國內市場的信心。
為使中國的羅織物與羅文化不被埋沒于歷史的塵埃中,近年來,李笑蘇投身于恢復、發展、傳承羅的事業當中。錦達絲綢受中國絲綢檔案館委托進行羅織物樣本檔案搶救恢復工作,先后成功復制“本白色二龍戲珠暗花實地紗(清)”和“藏青色二龍戲珠暗花芝麻紗(清)”;受中國社會科學院紡織考古研究所委托,復制江西南昌寧靖王夫人吳氏墓的壓金云霞翟紋霞帔面料;受蘇州絲綢博物館委托,成功復制民國“文華紗”……2018年錦達絲綢被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錦達絲綢的出口量減少一半。李笑蘇把這段時光當作修煉內功的機會,不斷開發適應國內市場的新產品。李笑蘇一直在思考,怎么讓年輕人喜歡上羅。在她看來,羅不應該曲高和寡,它應該應用到生活化的場景中,比如做成屏風、羅燈、羅包、羅扇等。李笑蘇與蘇州大學合作,用傳統圖案“喜相逢”設計出一款絲巾,并獲得2020 年度CV 可持續紡織創意設計大賽材料設計獎。“喜相逢的紋樣是頗具情感內涵的,它既傳統又時尚。人與人、人與物的每一次相逢都應該是歡喜的,我覺得這個題材寓意很好,可以使用的場合也很多。”
Q&A
Q:你覺得應該怎樣推廣羅文化?
A:過去生活中有很多跟羅相關的詩句、成語,比如“輕羅小扇撲流螢”“包羅萬象”。推廣羅文化,就要讓它生活化。北京的文創中有宮燈,我就用羅做出了一盞羅燈,其實是都是通過不同文化元素的嫁接開發產品,讓它更具煙火氣。羅是含蓄、內斂的。這幾年,我們一邊開發設計新的產品、花樣,一邊改進傳統的織造技藝,試制了蝴蝶羅、萱花纏枝羅、蠶香羅等一大批羅產品,增強了傳統羅織造技藝的表現力,讓它有更多的應用。
Q:作為手藝人,請分享一下你眼里的小康生活。
A:小康生活,早已不僅僅滿足于簡簡單單的溫飽。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以前的衣服很單一,一件衣服要穿幾年,現在我們的服飾越來越個性化。羅是帶著文化屬性的絲綢面料,在我們手藝人看來,它滿足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小康帶給我的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