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卷卷

“哪怕你是一個知識女性,對自己身體的了解程度也可能不到5%。”幸好,我遇到了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張羽寫的《只有醫生知道》系列。“一切不懷在子宮里的受精卵都是耍流氓”“子宮誠可貴,卵巢輸卵管價更高”“循序漸進:分娩就像建座羅馬城”……張羽用幽默形象同時又溫情脈脈的筆觸,帶著無數女性朋友了解了我們看似熟悉實際卻非常陌生的身體,并教會了我們如何愛護自己,掌控自己的身體和命運。
在網絡上各種養生保健信息真假難辨的時代,《只有醫生知道》系列可稱得上是非常靠譜的良心之作。因此,每當與閨密、同事和朋友聊到孕產話題,我都不遺余力地向準備懷孕的女同胞們安利這套書。
在最新出版的《只有醫生知道3》中,張羽秉承了一貫明白曉暢又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向我們講述了自己的剖腹產經歷、基層醫生老竇帶著胎盤殘留的患者一起進京治病的故事,以及醫托如何游走在患者和名醫之間搭橋漁利。讀完自然又漲知識了,知道了奶水不夠其實是個偽命題,當媽的無需時刻盯著時間喂養孩子,也不要總是拿身高體重增長表測量孩子,只要孩子表現健康、滿足就是好的;知道了找準醫院掛對科是門高級學問,原來牙痛不一定非掛口腔科,還有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前兆;知道了肩膀痛并不都是由肩周炎引起的,它的始作俑者可能是急性膽道感染;知道了乳房溢液并不都是乳腺疾病,腦垂體微腺瘤雖然病癥表現在乳房,病根卻在大腦……書中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讓人充滿閱讀快感,難怪封面上印著“如果你閱讀的是驚濤駭浪,讀完后也請放慢呼吸”。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醫療行業的水太深,張羽所展現的這些的確可稱得上是我們難得一見甚至聞所未聞的驚濤駭浪了。
我認為《只有醫生知道3》更重要的價值不在于孕產知識的呈現,而在于書中流淌著的一個有良知的婦產科醫生的慈悲、理解、包容與尊重病患的情懷。現在醫患關系緊張甚至屢屢爆發矛盾,已成為媒體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張羽在書中就提到了一個剖腹產患者因為不滿自己麻藥打偏而遷怒于醫生和護士,導致本該抱著寶寶甜蜜喂奶的初為人母的日子在怨恨和憤懣中度過。作為醫生,張羽不無擔憂地指出,緊張的醫患關系有可能會讓醫生的膽子越來越小,醫生前怕狼后怕虎,遇到復雜的手術不愿冒險,將病人推向上一級醫院,使得病人多花錢或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或者醫生在手術的過程中越來越保守,本來冒些風險能讓病人一次治愈,但擔心吃官司,醫生“適可而止”,病人因此可能要花更多的錢,遭更多的罪。緊張的醫患關系是把雙刃劍,既刺傷了醫生,又貽害患者。
來自患者的信任和包容就顯得彌足珍貴。被張羽扎得滿胳膊都是大紫包卻說“不怪你”的老大爺、做胸穿卻被張羽把肺扎得呼哧漏氣的老太太,經過急救后第一句話就是“謝謝你啊,又救了我這把老骨頭”,讓張羽感動得只會流淚。
張羽在序言里說,做醫生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確實有人因為你活了下來。我覺得,張羽寫作惠及的讀者更廣。她用發自心底的善意關懷天下女性,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悲憫、溫暖的情懷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