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家英宏

“楊老師,您現在一切都好嗎?還記得我嗎?我是劉小娟啊。”“小娟,老師記得你啊,你現在怎么樣了?”“挺好的,楊老師,我心里一直很感激您當年對我的幫助……”多年后,張莉依然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初中時的一個周末,她陪母親在鄉鎮集市上碰到母親當年的一個學生,因其家庭貧困,母親便常常資助對方,直到小學畢業。
張莉的母親是一名鄉鎮小學老師,資助過許多貧困家庭的學生,她跟張莉常說的話是:“家里條件不好的學生,能幫就盡力幫,說不準會因此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母親的話在她心里播撒下公益的種子。
上大學時,張莉學習成績優異,屢次獲得獎學金。拿到獎學金后,張莉想的是如何幫助一些貧困地區的孩子。當她通過電視看到廣西一些地區的孩子因交不起學雜費而輟學時,便拿出獎學金資助上不起學的孩子。但因個人力量有限,張莉的獎學金僅夠資助一兩個孩子上學,對于那些未能幫到的孩子,她總是心懷遺憾。
大學畢業后,張莉進入上海一家外貿公司工作。通過努力,她從普通職員成長為公司高管,收入有了大幅提升。做公益的種子開始在她心里發芽,她資助的貧困學生越來越多。
幾年后,張莉覺得自己應該追尋更大的人生價值,她想開辦一家屬于自己的服裝貿易公司。2016 年,在蘇州市吳中區婦聯的牽線扶持下,張莉來到了美麗的太湖畔創立了閏博爾服飾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羊毛衫。
創業之初,張莉從零起步,為了拿到海外訂單,她每年至少要往返海外八趟,“那個時候,我一個人帶著四個大箱子往返意大利、法國等地,一年下來要飛十幾萬公里,就是通過這樣的業務拓展,才有了今天的閏博爾服飾公司。”張莉溫柔的聲音中,帶著對事業追求的堅毅。
公司發展起來后,張莉仍想著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更多貧困孩子的命運,“我完全可以捐贈衣服給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穿,但由于尺碼所限,孩子們穿上捐贈的衣服,不是松松垮垮,就是太緊,這反而讓他們沒了尊嚴。”
于是,張莉依然是將捐助款打給需要幫助的孩子家長。但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莉從受捐的學校了解到,有些孩子家長拿到受助款后,沒有用在孩子身上,而是另作他用了。為了能夠真正幫到貧困孩子,此后,她將捐助款直接打給了學校負責對接的老師,避免了家長私用孩子的受助款。
2018年冬天,張莉和愛人去了一趟四川,專門看望了她資助的學生。在涼山州的貧困山區,張莉看到許多孩子因天寒地凍手背上起了凍瘡。心疼之余,她開始思考,如何在資助這些孩子上學的基礎上,讓他們的內心更多一絲暖意?
回到公司后,張莉迅速組織員工生產了一批帽子、手套,寄給涼山州山區的孩子。過了一段時間,她收到一封涼山州山區的來信,一個孩子在信中寫道:“張阿姨,謝謝您,我們對自己手背上起凍瘡已經習以為常。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人關注到我們的手背,您是給我們帶來溫暖的人……”張莉讀著來信,不禁淚流滿面,她從內心疼惜這些孩子。
幫扶別人的同時,張莉也不忘給員工送溫暖。每年母親節,她會給每位員工的母親送去慰問紅包;每逢兒童節,她會親自挑選禮物,送給員工子女。如果有員工子女在學校被評為“三好學生”,張莉會安排公司給孩子送去800元獎學金;如果有員工子女考上985、211 重點大學,公司會發放更多的獎勵。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蘇州市吳中區婦聯的幫助下,閏博爾服飾公司積極轉型,專注于國內服裝市場,避免了海外疫情帶來的沖擊。
風浪過后,張莉依然沒有停止做公益的腳步,她說:“企業家有能力幫助困難群體,可以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堅信,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照亮的一定是自己前行的道路。”說話間,張莉望向窗外,遠處是一片綠油油的菜地,雨后太湖畔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清新的味道,太湖上空隱約現出一道靚麗的彩虹。?
Q&A
Q:你覺得公益事業對奔小康會起到哪些助推作用?
A:“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其實,我們在做公益的過程中傳播的就是知禮節、知榮辱的觀念,同時也會激發受助人群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向往自然就會有改變生活的動力和能量。
Q:你做公益的理念是什么?到目前已幫助過多少個孩子?
A:“成就更好的自己,遇見更好的世界”是我做企業的理念,也是我做公益的追求。當初公司成立后,我就讓財務人員單列了一個名為“彩虹”基金的賬戶,開展起“溫暖”幫扶項目,專門用來資助上不起學的貧困孩子,至今,“溫暖”項目已經幫助30多個貧困孩子完成了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