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永祥

谷洲(右)察看核桃長勢
“我看你是瘋了,生意做得好好的,當什么村干部?”闖蕩多年穩定下來,每年可以賺十幾萬元,好日子剛開頭,谷洲竟然要去當村干部,對于他的決定,全家人都不同意?!按甯刹康墓べY能有多少錢?怎么不知道為將來打算呢?”任憑家人如何勸說,谷洲只是憨笑,實在聽不下去了,他才從牙齒縫里冒幾句話:“人這輩子,總得有點想頭吧,不能老談錢,我已經想好了,你們就別勸了?!?/p>
谷洲在淮安市淮安區欽工鎮宋集村長大,干過殺豬、送信、小家電、文具百貨店等不少行當。他看到村子窮得沒底,村民窮得沒了上進心,總是守著這么個窮村子,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翻身,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他覺得,家鄉肥沃的土地有金有玉,就等著有人去擺弄擺弄它呢。
2012 年9 月,谷洲被任命為宋集村黨總支副書記、治調主任,兼任第二村民小組組長。
二組人不多,52 戶,200 多人,但卻矛盾重重。為了把村情摸摸透,他找組里有威信的人談,找有矛盾的當事人談。慢慢地,他摸清了矛盾的焦點——組里的60 畝蠶桑田。
這是集體所有的蠶桑田,村民要求把這些田分了,谷洲不同意。他見過的世面多,思路清晰,談話有板有眼,又因為出于公心,一家一戶做工作后,組里的大多數人都同意了他的想法——流轉土地。谷洲的想法很簡單,一家一戶種兩季,春季小麥,夏季水稻,每年的收成掐著指頭也能估算出來,扣去農藥、化肥、種子等成本,剩不下多少錢,必須把土地流轉出去,引進大戶種植。這樣做一是可以實現機械化,二是有好的項目隨時可以引進來,同時還可以為集體積累資產。等谷洲家家戶戶走訪下來后,60 畝土地流轉就栽上了蘋果苗。
2014 年4 月,谷洲任宋集村黨總支書記。上任后,他將土地承包租金從原來的每畝400元增加到每畝790 元。接著,他著手美化村莊,先是爭取資金對全村的土地進行平整,對村莊內部道路進行鋪設,接著鋪設污水管網,安裝路燈。不久,村里的環境煥然一新。
2016 年,宋集村被確定為省定經濟薄弱村,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166戶、511人。這一年,他引進了100 畝薄殼山核桃樹;年底,省里給了一筆扶貧資金,他又種了200 畝薄殼山核桃樹。2017年,谷洲成立了金玉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他確信,這塊土地一定能讓村民們脫貧致富。
樹苗栽下去了,新的煩惱就來了。薄殼山核桃的大苗當年能掛果,但侍弄小苗起碼要5年。過去的實踐證明,在林下種麥子不行,大型機械進去,毀壞了不少樹苗,但不種東西,地空五年損失更大。
站在田邊,谷洲細算了一筆賬:300畝土地流轉費用一年是27 萬元,再加上除草、施肥的成本,這300 畝田怎么也不能荒著。有人提議春天可以種包菜,包菜3月初種,6月初收。鎮上正好有個脫水蔬菜廠收包菜。谷洲帶隊考察后和工廠簽好收購協議,暫時解決了燃眉之急。不過,沒多久他又開始犯愁秋天地里種什么。有人說種大椒,有人說種青菜,有人說種蘿卜。谷洲一邊聽,一邊搖頭。還是老辦法,不是定向種植,將來銷售又是一大難題。經過走訪,他摸到了一個重要信息:鎮上有家腌菜加工廠,需求量最大的是大頭菜。于是,谷洲決定種大頭菜。
林下種植的問題解決了,效益充分展現,而那些山核桃樹苗也在村民們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
幾年后,樹苗們長大了,地里不再適合套種包菜和大頭菜了。谷洲又想到了林下養殖,第一年,他買了2000 只公雞、200 只鵝,后來,又買了2000只母雞,散養在樹林里。
谷洲心想,即使養殖不賺錢,也不會虧本。林下要除草,大型機械不好進去,人工除草,人員成本很高;現在,林下養殖,那些雜草、蟲卵都被雞、鵝吃得干干凈凈。
2018 年,宋集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22萬元,第二年就翻了一番。合作社用工,重點吸納本村建檔立卡戶,帶動他們增收致富。社員土地入股保底每畝900 元,年底還能進行二次分紅,同時,入社農戶還能在合作社打工掙錢。2018年村民人均純收入1.5萬元,2019年達到1.8 萬元,預計今年可以突破2 萬元。所有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于2019 年全部脫貧。這一年,合作社又流轉土地700 余畝,總面積達到了1600畝。
村子摘帽了,村民脫貧了,但谷洲眼里的宋集村還遠遠沒有達到他理想中的樣子。他敏銳地看到,宋集村離城區近,休閑觀光、特色采摘、農家菜品嘗等特色服務項目,存在潛在的需求。
薄殼山核桃是個好東西,但采摘活動中不能現場吃。去年,谷洲組織社員種了30多畝桃樹,50 多畝蘋果樹。桃子是映霜紅,在秋暮冬初時成熟;蘋果是煙臺紅富士,農歷九月才進入采摘期。錯峰品種讓當地的采摘項目具有了競爭力。
谷洲計劃今年再流轉1000 畝土地,使合作經營面積達2500 畝,同時考慮建幾十畝可以采摘的瓜果蔬菜大棚,再建一些土灶。他還想著,可以在果樹林間搭一些小木屋,村里有現成泵站,可以挖一些水渠,讓干凈的水在田里循環流動,要用“水果采摘+農家樂”的多元化經營模式讓城里人享受到美麗鄉村的樂趣。
在谷洲的眼里,這片土地在汗水的澆灌下,正孕育出一季又一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