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王 鵬
(青島市中心血站總務科,山東青島 266071)
冷沉淀制備是血站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目前國內主要的制備方法為4 ℃冰箱融化離心法和水浴融化虹吸法,但都存在各自的不足[1]。新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儀在虹吸原理的基礎上研制而成,它彌補了傳統制備方法的不足,實現了全程的自動化控制,同時大大提高了冷沉淀制備的質量。
新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儀由4 部分構成(圖1),分別包括:控制系統、水循環降溫制冷系統、稱重檢測系統及引流截流裝置。控制系統:控制系統包括基于Windows 操作系統的觸屏軟件控制部份和電氣控制箱。水循環降溫制冷系統:包括水循環部分和降溫制冷部分。稱重檢測系統:下稱重盒的底端設有稱重傳感器,可以適時檢測重量的變化情況,采集重量的實時數據。引流截流裝置:蠕動泵位于下稱重盒與水浴箱之間,蠕動泵具有引流和截斷虹吸功能。引流截流裝置中的夾緊滑塊可以左右滑動,向左滑動夾緊管路,向左滑動松開管路;蠕動轉子按順時針方向轉動將融化的血漿抽吸到空袋中。
新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儀提供1~6 ℃的水浴融化環境,應用兩步稱重原理,實時監控血漿融化過程中重量的變化,控制蠕動虹吸機構的運行,實現冷沉淀制備過程的自動化控制。

圖1 新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儀
目前大部分血站還在使用傳統的冷沉淀制備方法:4 ℃冰箱融化離心法和水浴融化虹吸法[3]。離心法在制備過程中無法保證凝血因子的保存數量,而且很多環節無法控制。目前,冷沉淀制備的主流方法為水浴融化虹吸法,采用虹吸原理,新鮮冰凍血漿融化時,上清血漿隨時被虹吸轉移袋內,冷沉淀留在原袋中。由于該制備方法主要利用兩袋血袋高低的液壓差進行制備,整個制備過程速度慢,冷沉淀中有效成分的活性出現損失和流失,影響制品的合格率。新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儀與傳統水浴箱制備方式相比具有以下技術優勢。
(1)外觀及結構通過頂尖工業設計,即可靠耐用,又提高了國產設備的外觀品質。定時開機,自動上水預冷,預冷時間30~60 min。
(2)雙體式大容量水浴箱,有效容積65 L,多點噴孔式水循環設計,為制備冷沉淀凝血因子提供一個穩定的低溫水浴工作環境,以減少制備過程中外界環境溫度對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影響。保證血漿的融化形態,提高了熱交換效率高,加快融化速度;可以實現批量制備、單袋循環制備及不同規格血漿(100 ml、150 ml、200 ml)同批制備,大大提升血站制備操作的靈活性、便利性,并可以節省大量時間。
(3)具有制備信息掃描錄入上傳功能,滿足用戶信息化需求。
(4)冷沉淀制備自動化操作,制備過程無人值守,降低人員工作強度,節省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規范制備操作。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2]中對冷沉淀的質量控制項目要求見表1,新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儀制備數據見表2。通過表1 與表2 的對比可以看出,該設備大幅提升冷沉淀的質量與合格率。
設備的保養都要遵循三級保養規范:日常保養:使用科室指定專人對所使用的設備進行設備運行前后的檢查,清理設備各個部位及周邊環節,檢查相關潤滑的部分。設備運行中認真觀察設備運行情況,及時排除小故障,認真填寫《設備使用記錄》。一級保養:有計劃的定期進行,主要是操作人員會同設備管理人員對設備進行檢查,清洗規定部位,疏通管路,緊固設備相關部位。二級保養:由設備管理人員會同設備生產商工程師實施,主要是對設備進行部分解體檢查修理,更換磨損件,對電氣系統進行檢查修理。其中針對該設備還需要額外注意的保養事項:進排水管路有無漏水、進排水電磁閥開閉是否順暢、稱重傳感器校準、溫度校準、蠕動泵運行是否順暢、水箱及蠕動泵表面是否清潔等。

表1 《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中對冷沉淀的質量控制項目要求

表2 新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儀制備數據
新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儀制取冷沉淀節省人工,規范操作,對制備過程實時監控,滿足血站信息化需求,制備過程伴隨血漿融化實現同步虹吸,保證冷沉淀中纖維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始終聚集在冰核周邊,大幅提高制備冷沉淀質量及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