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9月23日文章,原題:莫里森在給澳大利亞掘墓筆者對一部好萊塢電影中的某個場景記憶猶新,每次想起都不寒而栗——戰爭勝利方士兵強迫戰敗方士兵挖墳墓,之后他被活埋在自己挖的坑里。這可怕的一幕,堪比如今筆者在亞太地緣戰略中看到的情況。但有個關鍵區別:電影中被活埋的是敵人;而當前現實中,挖墓是應朋友和盟友的要求。
在當代場景中,掘墓人是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要活埋的正是他自己的國家。而讓他挖墓的是特朗普。不管莫里森是否知道澳大利亞要被埋進坑里,反正這樣的結局不可避免。
中澳關系處于歷史低谷。中國對澳實施經濟制裁——這是澳對華一系列挑釁的結果。北京確信,這些挑釁是堪培拉在美國指使下進行的。
澳大利亞主動采取一個又一個針對中國的舉措,這些舉措都不會帶來任何直接好處。澳這樣做并非自愿,而是因為抵不住美國的壓力。每當堪培拉試圖抵抗時,華盛頓就會迫使其低頭。
那中國為什么選擇對澳大利亞進行報復?原因不一而足。
其一,中國認為澳大利亞是美國的代理人。因此,北京想為其他尋求加入美國領導的反華同盟的國家樹立一個典型。傳遞給它們的信息是:是否參加反華同盟是它們自己的選擇,但若選擇加入,就應該愿意付出代價。
其二,澳大利亞是發達經濟體中對中國經濟依賴度最高的國家。出口占澳國民產出的24%,其中約39%流向中國。中國制裁對澳的影響可能立竿見影,這種影響也會有效傳導到其他想加入美國反華同盟的國家那里。
其三,中國希望阻止澳成為美國打造的亞洲版北約計劃的一部分。北京想警告英國和加拿大考慮與美聯合對付中國的代價,還想讓韓國、越南、日本等注意加入反華同盟可能帶來的后果。中國對開槍并不感興趣,相反,中國發射的是能造成嚴重傷害的經濟大炮。
其四,即使雙邊關系降至最低點,中國也不會像澳大利亞那樣受到影響。北京并不認為堪培拉是全球或亞太地緣政治中有分量的地區國家。澳既非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非世行、世貿等全球機構中的規則制定者。
無論中美貿易和科技戰結果如何,澳最終都將一無所獲。而且極有可能,澳會失去中國的市場,其教育行業失去中國學生,其酒店業失去中國游客。
不妨來看看假設情況。假設中美全面開戰。若中國失敗,經濟崩潰,直接輸家之一就是澳大利亞,因為它將失去來自中國的收入。若中國打敗美國,北京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制定或調整國際貿易規則和全球治理。澳大利亞還將是輸家,因為它沒做任何能讓北京獎勵它的事。
最后,若中美達成貿易協議,澳將受到嚴重影響。因為中國將從美國而非澳大利亞進口牛肉、大麥、乳制品、葡萄酒、羊毛和其他農產品。美國還是煤炭、天然氣和鐵礦石的凈出口國,中國同樣可從美國而非澳進口這些東西。北京還可以讓美國大學在華開設分校,為更多中國學生赴美而非赴澳留學創造環境。大量中國游客可從澳大利亞分流到美國……這些措施肯定有助于美國平衡對華貿易逆差。
總之,(澳)最終下場會比筆者在開篇提到的電影場景還要凄慘。▲
(作者比姆·布特爾,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