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新疆特派記者 曹思琦


“克拉瑪依在維吾爾語里是黑油的意思。50年前,我們洗臉刷牙洗衣服用的是硫化氫水,爺爺因此得了皮膚病。那個時候,在克拉瑪依種一棵樹比養娃娃還難,空氣中都是臭雞蛋的味道……”在前往百里油田的路上,看到一排排采油機齊刷刷在田地里“點頭抬頭”,為這座城市乃至國家源源不斷地提
供動力,維吾爾族姑娘阿祖這樣感嘆。阿祖是“油三代”。“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她的爺爺見證了60年前克拉瑪依市的真實寫照。而如今,當《環球時報》記者走進這座城市時,很難想象眼前這個素有“荒野之旅、時尚之都”之稱的現代化國際石油城,這個擁有華為在全國布局的第一個數據中心并在打造四個千億產業集群的西北石油石化基地,曾經竟是一片戈壁灘。
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年輕的老油田”
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克拉瑪依市,總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45萬。它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被譽為“共和國石油長子”、中國石油工業的“西圣地”。
在乘車前往百里油田區的路上,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戈壁灘上,暗綠的駱駝刺星星點點地匍匐在黃沙之上。放眼望去,茫茫的戈壁灘上油井林立,看不到盡頭。橙黃色的采油機,一叩首,一抬頭,不停地重復著同一個動作,給寂靜的戈壁灘增添了生機。當地人給采油機起了一個十分生動而通俗的名字:磕頭機。不論刮風下雨、炎日飛雪,抑或白天黑夜,磕頭機從不停歇,更不知疲倦。每磕一次頭,就是對自然資源的一次攫取,也仿佛是人類在向大地叩謝。
來到工地,在油田已經工作30多年的劉衛東穿著一身大紅色制服從井架上走下來。他是新疆油田公司開發公司的黨委書記、經理,在新疆遭遇第二波疫情期間,他所在的油井生產基地沒有停工。“疫情期間,我們所有員工都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只要不進行跨區域流動,就不會給整個疫情防控造成擾動。我們在園區執行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讓工地盡量維持生產狀態。如果這些工作停下來,我們油田兩萬職工的生計就沒有著落了,這個城市就可能無法正常運轉。”劉衛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克拉瑪依因油而生,是“年輕的老油田”。它是新中國成立后勘探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2002年原油產量突破千萬噸大關,并連續18年穩產千萬噸以上,2019年原油產量達到1247萬噸,創歷史新高。劉衛東便是這“老”與“年輕”的忠實見證者。
“零下40度的寒冬,積雪沒過膝蓋,每兩個小時需要巡查一次”,劉衛東對《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油田巡井全靠人工。如今,油田管理已進入智能化階段,只需要坐在中央控制室里,看著屏幕,生產現場的各種參數一目了然。他指了指管道上密布的傳感設備:“有了這樣的自動化裝置,現在20多個人就能管三四百口井,而在以前最多只能看管四五十口井。”
對于當下的國際大環境,特別是美國對華發起的一系列科技、資源上的封鎖,劉衛東也在關注。因為對于從事掌握國家核心命脈的石油產業的人員來說,他們有很深體會。“現在我們國家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為70%,已經達到國際警戒線了。我們要打好一場石油戰略儲備仗。這就要求我們企業在保障國家安全的情況下,一方面要降本增效,一方面要提高質量。我們現在正在不斷提速,每年力求達到30%。”劉衛東稱。
“戴上花帽,我是維吾爾族人;穿上工服,我是石油工人”
從過去的茫茫戈壁到今天的綠樹成蔭,從過去的渺無人煙到今天的稠人廣眾,克拉瑪依在戈壁荒漠中創造了綠色發展的奇跡。在這里,《環球時報》記者感受到一代代石油人、新疆人、克拉瑪依人為實現“我為祖國獻石油”的目標而展現的拼搏精神。
和劉衛東同在一個公司的肉孜麥麥提·巴克,是一名有20多年工齡的老員工,他是新疆油田重油開發公司采油五區采油六班班長。“戴上花帽,我是維吾爾族人;穿上工服,我是石油工人。”《環球時報》記者在與他的交談中體會到,這名來自南疆的采油工人,雖然肩上閃耀著無數榮譽——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黨的十九大代表,但令人印象最深的還是他的勤懇與努力。
巴克剛來新疆油田公司時,國家通用語言都說得不利索,極大影響了他學習采油技能。《新華字典》翻了一遍又一遍,巴克終于在進公司三年后拿到了國家通用語言八級證書。“我從一個南疆農民的孩子成長為技能專家,我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更多人,努力學習、認真工作,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2006年,巴克創辦紅柳石油網,33歲時他成為中石油唯一一名維吾爾族技術專家。“在新疆,更多的是像我這樣愿意扎根新疆、建設美好新疆的維吾爾人。”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看到眾多年輕的面孔正在實驗室熱火朝天地研究新的設備和技術。“我們付出非常大的努力。經歷了貧窮、落后,到現在的穩定,這都是艱苦奮斗的成果,不管外界有多少雜音,我們的生活由我們自己說了算。”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油氣地質勘探技術專業學生曼則熱·伊里多斯對記者說。
記者還了解到,今年6月,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首屆畢業生中,118人選擇留在新疆基層工作。
如今的克拉瑪依,石油石化產業鏈完整,實力雄厚,以此為依托,克拉瑪依工程技術服務隊伍走出國門,全市34家科研機構、100余家地方油氣技術服務企業面向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蘇丹等12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油氣總包服務。中國(克拉瑪依)國際石油天然氣及石化技術裝備展也成為國內規格最高、中國西部乃至中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石油裝備展及交易平臺。
“沙漠美人”打造對外合作平臺
上世紀80年代,詩人艾青的一首《克拉瑪依》,讓人們記住了這座城市的另一個名稱“沙漠美人”。現在的“沙漠美人”是一座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活力城市,這突出體現在其對外開放上。
“克拉瑪依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北通道,古代沒有飛機火車,都是靠駝隊和人拉肩扛,所以以前絲綢之路走南通道和中通道比較多。但現在是高鐵、航空時代,以上海為橋頭堡的現代絲綢之路北通道是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工作的重點方向。”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閻立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這個“重點方向”是指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的新西伯利亞州、鄂木斯克州和阿爾泰邊疆區等。“這兩年,我們做了大量人文、科技、經貿、文化的交流工作。新西伯利亞市是俄羅斯第三大城市,也是離中國最近的擁有歐洲文化生活氛圍的大城市。”閻立軍說。
從克拉瑪依到新西伯利亞,陸運車程不到48小時,飛行航程約1小時40分鐘。為打通中俄貿易西通道,當地第一個舉措便是引進俄羅斯等地的農副產品,打開對俄貿易通道,逐步建成境內外商品和
能源存儲、中轉以及交易中心,并以此帶動克拉瑪依旅游、科技、貿易等產業發展。走訪期間,記者在克拉瑪依城多處看到來自俄羅斯、中亞等地進口食品的展柜。在大油泡附近的“克拉羅斯風情小屋”,記者聽到有游客感嘆“沒想到不出國門也能品嘗到俄羅斯的冰淇淋”。
新疆毗鄰中亞,而中亞地區有豐富的油田資源,但缺乏技術、人員和裝備。閻立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克拉瑪依在中亞進行油氣作業的隊伍非常多,目前也對中亞出口技術服務、石油裝備和石油物資,“我們下一步重點要引進俄羅斯的農、畜產品,在克拉瑪依進行深加工”。
隨著中俄持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這座油城正在打造中俄地方合作的新平臺。“其實俄羅斯人對新疆沒有太大印象,一說去中國,他們的概念就是去哈爾濱、沈陽。為此,我們專門以克拉瑪依為核心做了一個‘一帶一路地圖,把克拉瑪依標出來,還有附近的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等陸路口岸……我們希望在‘一帶一路的北通道建設上大展宏圖。”閻立軍說。▲
環球時報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