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軼群
宜興紫砂,興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流傳至今,已成為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壺中有乾坤,多少靈動之美,讓賞壺之人沉醉……
北宋梅堯臣《宛陵集》里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一句,詩詞的文雅、茶的清洌、紫砂藝術的奇趣,在小小的一把壺里融為一體,隱約中流露東方神韻,紫砂壺,也已然成為東方式生活美學的載體。
這便是古樸自然的慢生活。
不似現代都市的喧囂,茶室自有它的寧靜。春光和煦,微風習習,茶香淡淡……放慢腳步,生活變得極致細膩。
這是紫砂大師吳海龍向往的生活狀態。自然、從容,靜心做匠人,精心做藝術,也是他的人生信條。集文人情懷與匠心巧技于一體,吳海龍手里的那團紫砂泥,也幻化出了一幅 “仙風道骨”,伴隨著茶香,吐露自然之趣、生活之真。
吳海龍紫砂作品的靈感均來源于大自然,同時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制藝工整,精細入微,生動別致,獨樹一幟。他努力讓自己“慢下來”,在靜中凝思,返璞歸真,將天然雅趣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鮮花瓜果,經過吳海龍藝術的提煉,都在紫砂作品中呈現出一幅自如的姿色,將藝術美感與自然妙趣融為一體,韻味無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一方《嫦娥奔月壺》,描繪出了月亮上那棵砍不斷的桂花樹,引來了嫦娥,召喚著玉兔,還讓人間四處飄香!
桂花與明月,似乎有著古老而神秘的關聯,是中國文人獨有的秋日情懷。落花之時,隨著一陣秋風拂過樹梢,點點飄香的桂花,紛紛揚揚地飄落,宛如秋日的冷雨,卻又滴滴清香,宛如置身仙境。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人人耳熟能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桂花樹又成了代表月亮的“神樹”,所謂“月中有丹桂,自古以來發天香”。自然生長的桂花樹形象,與神話傳說、人文情懷巧妙相融,共同造就了《嫦娥奔月壺》。此壺構思和諧巧妙,雅而不俗,片片花朵的形象生動自然,虬勁的枝干滿蓄動勁,一動一靜,剛柔相濟,透露出創作者非凡的美學造詣,以及對人文、自然了然于胸的深厚積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紫砂是吳海龍的家傳技藝,已經傳承了五代人,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紫砂制作,傳承了百年的吳門家風。
吳海龍在繼承前輩制壺技藝的基礎上,厚積薄發,將家傳陶藝與傳統藝術互相滲透,同時融入當代審美元素,形成了其獨特的制壺風格,寓意于壺,還魂于砂,外形既古雅時尚,又樸實自然。嚴謹而不泥古,典雅也趣于天然。
吳海龍是一位嚴謹的藝術家,他對技藝的追求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以選料為例,紫砂壺所用原材料有非常深的講究,“泥”的優劣決定著紫砂壺的品位高低,好壺必是好泥成就,唯有好泥才會制作出雙透氣孔結構的紫砂壺,這種壺吸水率高,透氣性強,并且“色不艷、質不膩”。吳海龍選泥,必選沉腐十年以上的老泥,他經常親自走訪礦區產地,嚴把礦料在加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這也是吳氏陶藝百年傳承的習慣,原料是技藝的源頭,也是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吳海龍制壺,堅持傳承吳家傳統工藝,同時融入創新技法,達到了精湛的地步,自成一體。但吳海龍卻說:“技藝是紫砂創作的基本功,固然十分重要,文化內涵和藝術韻意,才是紫砂壺的靈魂所在。”
中華文化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有機體,茶、禪、歷史、思想總能在相互影響中形成一種巧妙的關聯。吳海龍深諳這一點,他愛茶,更愛壺,中國茶文化追求淡泊和平、超世脫俗的品質,他將茶的精神融入紫砂壺的創作中,天人合一,自然天成,在他的手中,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與紫砂文化融合,交相輝映,為紫砂壺賦予中華文化之魂,造就了其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精神魅力。
他擅長精細入微的“仿生”設計,于是有了工筆畫般的《哈密瓜壺》,取材自然、刻畫逼真;他也擅長抽象式的概括,用凝練的形象打造極簡之美,于是有了《四方傳爐壺》《天機壺》的素雅,設計精妙,意境高超。
絞泥作品也是吳海龍經常涉足的領域,紫砂絞泥通常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紫砂泥,經人工揉捏、按壓、層疊、鑲嵌等多種手法絞和而成,之后拍打泥片,切割、鑲接,形成不規則卻十分自然和諧的紋飾圖案。這一技法難度高,工序繁多,對匠人的技藝是極大的考驗。
吳海龍的《四方絞泥壺》《貍龍壺》等作品,將絞泥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壺面上虛虛實實的圖像,以小見大,亦真亦幻,營造出自然天成的意境,這亦是他對自然之美的致敬,精細的刻畫,來自一顆平靜、超然的心。
他的紫砂壺作品既做到了傳承古典,又創造出許多新意:“光貨”外形精致、輪廓講究、自然淳樸、簡潔高雅;“花貨”則師法自然、手法豐富,發揚傳統的吳氏紫砂審美風格;“筋紋器”造型紋理清晰、疏密得體、深淺自如;“提梁壺”的特征則是風格高古、虛實分明、造型靈動,似有流水之聲、宛若美人浣紗。
吳海龍說,好的紫砂壺,有“精氣神”三大方面的判斷標準。“精”是指壺身整體工藝、造型、裝飾的精美程度;“氣”指的是壺的氣質內涵;“神”指的是壺的神態情趣。在藝術創作中,他以“精氣神”衡量并要求自己,不斷進取,精益求精。
而今,吳海龍已近“知天命”之年,對于一位在紫砂創作領域積淀數十年的工藝大師來說,對藝術的態度、胸懷和境界也是成就其作品高度的重要因素。簡單質樸、返璞歸真是吳海龍的人生態度,他向往“慢生活”,也用自己的作品詮釋著波瀾不驚的天然雅趣。透過他的一件件紫砂佳作,我們不難感受到他的高雅和情懷。
禪意不看紅塵事,一捧紫砂釋天機。
這是吳海龍的座右銘,也是他幾十年紫砂生涯的真實寫照。他的紫砂作品多次榮獲海內外國際性及國家級金獎,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藝術館、國家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等紛紛收藏,并且早已走出國門,享譽世界。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事只懷一顆心,這是我的人生理念,紫砂藝術讓我沉醉,我必須踏實鉆研,把它做好,方才不負此生。” 吳海龍如是說。
吳海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六屆),紫砂壺型設計大師,中國國禮特供藝術家,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宜興吳門,百年傳承。吳氏陶藝第五代傳人。1972年,隨父研究創作紫砂陶藝。1997年,創辦吳氏陶藝吳海龍紫砂藝術院。
2012 年,作品《小竹扁壺》在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手工制陶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2016 年,《絞泥石扁壺》《四方傳爐壺》被中南海藝術館收藏 ,《彩蝶壺》被人民大會堂收藏;2017 年,在宜興博物館舉辦的民間傳統工藝美術博覽會中,作品《一帶一路》榮獲金獎;2019 年,作品《哈密瓜壺》榮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首屆“百鶴杯”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百鶴獎。2020 年 2 月,吳海龍被中國管理科學院企業研究所聘為工藝美術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