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顏林飛 孫小東 梁衍祥


【摘要】 目的 探討臨床應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有效性。方法 80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使用常規開放性手術治療, 觀察組使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比較兩組療效、各項手術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前術后視覺疼痛模擬評分法(VAS)及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73.12±7.64)min、(4.04±1.25)d、(8.46±1.29)d、(6.23±0.72)周, 均短于對照組的(87.56±10.23)min、(6.81±1.32)d、(14.38±2.14)d、(11.54±1.26)周;術中出血量(86.75±6.62)ml少于對照組的(135.96±11.37)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的2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觀察組VAS評分(2.13±1.21)分低于對照組的(4.75±1.09)分, HSS評分(89.47±4.35)分高于對照組的(76.75±4.8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應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有效性顯著, 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好, 且創傷小, 疼痛輕, 術后恢復塊, 骨折愈合時間短, 并發癥發生率低,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膝關節骨創傷;關節鏡微創技術;有效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4.030
膝關節骨創傷是骨科常見疾病, 多由交通事故、高空墜落、運動不當等導致, 近年來發病呈逐步上升趨勢。一旦發病, 可見明顯的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障礙等, 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 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導致終身殘疾,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由于膝關節的解剖結構特殊, 手術難度較大, 以往常規開放性手術的創傷較大, 容易破壞膝關節的軟骨及周圍組織, 且切口容易感染, 導致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有限, 影響預后[2]。近年來, 關節鏡微創技術發展迅速, 其兼具診治功能, 能在較小的創傷下進行手術操作, 視野清晰, 對正常膝關節內組織的影響小, 有助于提高膝關節恢復效果, 加快骨折愈合[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臨床應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有效性, 現具體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骨科治療的80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 女17例;年齡19~68歲, 平均年齡(39.1±10.2)歲。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年齡18~69歲, 平均年齡(39.4±1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為膝關節骨創傷, 按骨折類型分類:髕骨骨折21例、脛骨平臺骨折48例、股骨單踝骨骨折11例;按Schatzker分類:Ⅰ級30例、Ⅱ級31例、Ⅲ級12例、Ⅳ級7例。排除合并中樞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全身感染、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患者。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開放性手術, 常規在骨折側切開, 清理膝關節內壞死組織, 修復半月板及韌帶損傷, 再根據骨折部位, 將骨折復位, 使用螺釘或鎖定鋼板固定, 術后常規負壓引流、應用抗生素抗感染等。觀察組實施關節鏡微創技術, 采用關節固定套或石膏固定創傷膝關節, 根據患者情況采取全麻或腰硬聯合麻醉, 麻醉成功后患肢綁止血帶, 在膝關節前外側髕腱旁開1.5 cm處作一小切口, 留置關節鏡的鏡鞘, 注入生理鹽水反復灌洗, 置入關節鏡, 清除通道旁的血塊和滑膜, 確保鏡下視野清晰, 觀察膝關節內組織、半月板及韌帶損傷情況, 經皮靶向定位關節內塌陷、移位骨塊等, 經骨道復位膝關節內組織結構, 部分患者可視情況行同種異體或自體髂骨植骨+經皮螺釘或鋼板內固定[4]。合并股骨單髁骨折者, 將骨折復位后用拉力螺釘固定;合并Ⅰ、Ⅳ型脛骨平臺骨折者, 應用拉力螺釘復位擠壓固定, 視情況可輔助小切口, 用鋼板固定, 對于Ⅱ、Ⅲ型平臺骨折者, 在平臺下做切口, 將塌陷軟骨復位, 克氏針固定, 植骨后用拉力螺釘固定;合并脛骨髁間嵴骨折者, 在關節鏡下用交叉韌帶導向器, 建立脛骨骨道, 用鋼絲固定[5];術后常規抗生素抗感染, 進行冰敷及踝泵訓練, 密切觀察背動脈搏動情況及肢體末端血液循環狀態, 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觀察有無切口感染、創傷性關節炎疼痛、下肢靜脈血栓、灌注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采用VAS評分和HSS評分評估手術前后疼痛及膝關節功能情況。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治療后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基本消失, 行為活動不再受限, 或行為活動受限改善≥80%;有效:治療后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明顯減輕, 行為活動有所受限, 行為活動受限改善50%~79%;無效:治療后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無明顯改善, 行為活動仍明顯受限, 行為活動受限改善<50%[6]??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73.12±7.64)min、(4.04±1.25)d、(8.46±1.29)d、(6.23±0.72)周, 均短于對照組的(87.56±10.23)min、(6.81±1.32)d、(14.38±2.14)d、(11.54±1.26)周;術中出血量(86.75±6.62)ml少于對照組的(135.96±11.37)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的2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術前術后VAS評分及HSS評分比較 術前, 兩組VAS評分及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 觀察組VAS評分(2.13±1.21)分低于對照組的(4.75±1.09)分, HSS評分(89.47±4.35)分高于對照組的(76.75±4.8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最容易受傷的關節, 其部位特殊、結構復雜, 損傷后大多伴隨膝關節移位或脫位, 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可導致關節僵硬、不穩定或活動障礙、創傷性關節炎等, 嚴重影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
膝關節骨創傷大多伴有韌帶或半月板損傷、脛骨平臺塌陷等并發癥, 導致手術難度較大, 既要修復膝關節內損傷, 又要復位并固定骨折[7]。以往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是主要手術方式, 但其切口長, 需要充分暴露膝關節及骨折部位, 以便更好的探查損傷程度, 確保骨折復位的準確性, 但這對膝關節組織的創傷大, 不利于術后的早期恢復, 也增加了并發癥發生率, 總體療效有限[8]。
關節鏡技術是一種新型骨科微創手術技術, 能夠在較小的切口下利用關節鏡觀察膝關節內病變情況, 并建立工作通道, 在密閉的環境下清除關節內損傷組織, 修復韌帶及半月板損傷, 復位關節塌陷及移位的骨折塊, 視情況行骨移植或內固定。對于合并脛骨骨折、股骨骨折等,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建立通道進行骨折復位并內固定, 從而能在較小的創傷小完成治療目的[9]。因此, 關節鏡微創技術的療效更佳, 優勢明顯:①其創傷小、暴露少、視野清晰, 減輕了術后疼痛感, 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 縮短骨折愈合時間。②較小的創傷有利于術后早期進行肢體功能訓練和日常行為活動, 有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防止了關節僵硬、功能障礙等問題發生[10]。③無需暴露關節腔, 確保關節腔處于無菌環境, 應用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 有助于完全清除病理產物, 并大大降低了術后感染幾率[11]。④無需廣泛剝離骨折處的軟組織, 也較少剝離骨膜, 有助于保護骨折處的血運, 減少出血量, 促進骨折的愈合[12]。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均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的2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HSS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膝關節骨創傷應用關節鏡微創技術的療效確切, 既降低了手術創傷, 又確保了手術質量, 提高了膝關節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 臨床應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有效性確切, 創傷小, 膝關節功能恢復好, 安全性高, 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茂華. 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 雙足與保健, 2018(1):147, 149.
[2] 李彥周. 關節鏡微創技術對膝關節骨創傷的療效觀察.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8, 18(1):94-95.
[3] 王利陽. 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的應用效果觀察. 吉林醫學, 2014, 35(24):5408-5409.
[4] 張小禮, 李光濤. 觀察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中國傷殘醫學, 2018, 26(10):48-49.
[5] 許金松. 關節鏡微創技術對膝關節骨創傷患者的臨床療效.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15):100-101.
[6] 李晨. 關節鏡微創技術與常規療法治療膝關節骨創傷中的臨床療效比較. 山西醫藥雜志, 2015, 44(12):1404-1405.
[7] Zemirline A, Taleb C, Facca S,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 series of 20 cases using a 15 mm anterior approach and arthroscopy. Chir Main, 2014, 33(4):263-271.
[8] 伍慶. 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臨床分析. 系統醫學, 2018, 3(4):101-103.
[9] 喬冠儒. 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效果分析. 中外醫療, 2016(22):74-76.
[10] 彭磊, 李莉, 宋穎, 等. 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臨床效果. 河南醫學研究, 2019, 28(11):1997-1998.
[11] Mineta K, Goto T, Hamada D, et al. Efficacy of hip arth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ynovial osteochon-dromatosis: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Med Invest, 2014, 61(3-4):436-441.
[12] 于波波, 鄒璇, 呂志華. 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觀察.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5, 15(6):68-69.
[收稿日期:20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