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娜 康曉強
網絡走入千家萬戶,擴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新空間。2016年誕生于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張王村的“村情通”,由一個村的探索逐步覆蓋到全縣262個行政村,每戶至少有1人關注,打通了公共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實現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村的延伸。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龍游縣在“村情通”上開發掃碼通行、每日上報、智能招聘等功能應用,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村情通”的誕生和運行,以派駐的干部為核心力量,以全科網格“一長(網格長)三員(專職網格員、兼職網格員、網格指導員)”為骨干力量,以各類群團組織、社會組織、村民為基礎力量,治理關口大大前移,治理資源得到最佳配置,為鄉村治理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針對外來人員健康狀態獲取難的問題,龍游縣在“村情通”平臺開發并上線了專門針對外來人員的“每日上報”小程序,對健康碼的申領、上報和應用進行智慧化、精準化管理。群眾以戶為單位每天一報,形成“村民自主申報—黨員提醒協報—網格員兜底”機制,當遇紅碼、黃碼時,平臺第一時間上報縣防疫指揮部。龍游縣東華街道張王村借助“每日上報”功能織密織牢防疫情輸入的群防群控網,上線當天全村172 戶農戶100%完成報備工作,發現外來人員5戶8人,健康碼全部為綠碼。

“村情通”的語音預約功能 圖:中國藍新聞
以往,在鄉村治理過程中,進村入戶、解決問題,往往靠黨員干部的“單核”驅動,村民參與不進來,也不一定有意愿、有精力參與,因此往往是干部說破了嘴皮、磨破了鞋底,結果還吃力不討好,該解決的問題拖而未決。如今,依托“村情通”,發動村民利用“隨手拍”實時曝光臟亂差、矛盾隱患等問題,通過在線“紅黑榜”實時監督庭院衛生、垃圾分類等,大大拓寬了群眾反映意見和監督的渠道。
針對疫情線索信息獲取難的問題,龍游縣在“村情通”上開設“疫情舉報”專欄,廣泛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和監督,如發現有返鄉人員及時上報,協助村社排查,織密全民參與的疫情防控網。同時,對所有舉報和投訴進行大數據分析研判,同步上報縣指揮部,為疫情精準防控提供支撐。
“村民李某某家每天聚眾打牌,對疫情防控工作帶來隱患。”2020年2月9日,龍游縣模環鄉湖塘殿村“村民信箱”收到一封反映疫情期間村民聚集的信件。模環鄉高度重視,及時組織派出所民警和鄉村兩級干部上門進行調查,并對李某某進行教育,幫助其認清疫情期間人員集聚的嚴重危害性。同時,對全村重要場所進行不間斷全面巡查,并加大對疫情期間人員集聚危害性的宣傳,發現聚集情況及時處理。
“這‘村情通’不用不知道,一用真的是太方便了!”龍游縣大街鄉新槽村的林勝權一講起“村情通”的好處就滔滔不絕。2019年初,他幫兒子、兒媳辦準生證。“兒子常年在金華市工作,兒媳也在城里,要他們抽時間回鄉除非逢年過節。”回憶當時的情形,林勝權說,“正在我發愁的時候,村里的‘村情通’管理員告訴我可以用‘村情通’辦理準生證。”村里網格員把“村情通”的二維碼發給了他的兒子,再告知了辦理流程。沒過多久,林勝權就收到了一條來自兒子的短信:“爸,我們孩子的準生證辦下來了,這‘村情通’真是太神奇了!”
在過去,“辦事難”是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有的鄉村離城區集鎮路途遙遠,辦戶口、開商店、批宅基地證等都要長途跋涉到鄉鎮或縣城辦理,群眾一次辦不成,來回跑是常事。如石佛鄉大力山村,地處縣城最北端,海拔900 多米,共20 個自然村,到鄉政府所在地約45分鐘,到縣城則要一個半小時左右。大力山村民進城辦事一般由村黨支部書記代辦,一件事情跑多趟是常有之事,群眾辦事極不方便。
20多年間,大力山村黨支部書記卓彥慶先后騎壞了4輛摩托車,總行程將近50萬公里,被村民稱為“跑腿書記”。如今,“村情通”創新“網點+網格”代辦模式,村村建設網上代辦服務點,依托網格指導員、專職網格員等服務隊伍幫助網格內的群眾“在線辦事、指尖辦事”。目前,全縣326項行政審批服務類事項綁定了快遞業務,實現了辦事快遞送達“村村覆蓋”。戶籍辦證、生育登記等農村群眾常辦的事實現了“指尖辦事”,解決了農村尤其是山區群眾辦事門難找、跑路遠、環節多、手續繁等突出問題。
針對疫情期間企業招工難、群眾求職難等問題,龍游縣與人工智能招聘互聯網企業e 成科技合作,在“村情通”平臺上線“智慧招聘”功能應用,啟動了春季人力資源交流會。求職者通過手機進入“村情通”,即可實現瀏覽招聘職位、極速入職申請、投遞視頻簡歷、“AI+視頻”面試和查看投遞記錄的全流程操作。企業在移動招聘工作臺,可以查看求職者的信息與自我介紹短視頻,并對求職者進行篩選,點擊“安排面試”,即可發起遠程視頻面試,求職者會收到短信提醒和二維碼,求職者只要在約定時間進入線上面試大廳,即可實現與面試官面對面。對通過面試的求職者,用人單位可線上發送錄用通知。
“村情通”將黨組織建在了互聯網上,為互聯網時代黨聯系群眾提供了新的空間和載體。
2020年2月7日早上,龍游縣湖鎮鎮星火村“村情通”村民信箱收到一封求助信件。一村民因疫情管控跟妻子一直住在丈母娘家,不能像以前那樣每周回家一次,該村民父母是聾啞人,不能接打電話,父親患有高血壓且坐著輪椅,母親有糖尿病,該村民請求村領導上門幫忙照看。看到來信后,星火村黨支部書記李劍峰立即前往該村民家看望,發現其父親在燒早飯,母親躺在床上。于是,星火村每天安排網格員王建琴上門看望,并通過寫字溝通詢問他們的生活需求。村民紛紛感嘆:“還是共產黨員好,患難之際顯真情!”
2020年3月7日,龍游縣詹家鎮夏金村黨支部書記董紅專特別錄制了《不誤農時,如何做好春耕備耕》的專題授課視頻,該視頻時長約2個小時,主要宣傳當前糧食生產形勢、春糧播種、病蟲防治、水肥管理等農業生產知識。詹家鎮將該視頻及時上傳至“村情通”平臺,方便廣大村民通過手機、電腦隨時隨地收看和交流,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學習實用技術,提升職業技能。
通過“村情通”的實時公開運行,黨員與群眾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通過在“村情通”上設置“黨員先鋒”板塊,內設“最新實事”“黨員學習”“黨建指數”等欄目,實現了對全體黨員的“一榜統管”。黨員通過參加活動并上傳活動圖片,獲得相應的活動積分。村民可參與互動,自主選擇是否對某位黨員辦實事情況“點贊”。每位黨員所獲群眾的“點贊”積分,在“黨建指數”欄內形成排行榜。全村黨員的積分排行情況村民都能看到,黨員干好干壞、干多干少,在這里一目了然,有效促進了黨員創先爭優。
運用“村情通”進行鄉村治理,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滿意為標準,以結果為導向,倒逼基層黨組織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據了解,龍游縣為通過機制倒逼黨建責任落實、落地,將各鄉鎮應用“村情通”情況列入季度黨建報表,通過“書記抓、抓書記”建立考核反饋體系,定期通過后臺查看“村情通”的運行質量,把抓“村情通”工作情況作為領導干部、聯村干部個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
“村情通”這個智能化治理服務平臺,使群眾從“跑斷腿”到“最多跑一次”甚至“跑也不出村”,有效促進了教育、就業、農民增收等基本民生的改善,使人民有了明顯的獲得感;改善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使“全科網格”向“全民網格”轉型,切實提升了群眾的安全感,是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鮮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