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杰 圖/車朋
2020年8月24日至26日,“外國專家科學講堂暨VIPKID外國專家科普公益課堂”在北京天文館成功舉辦,5位高水平的外國專家為北京的中小學生作了6場科普講座,主題涵蓋化學、物理、生物、工程等多個學科與領域。
“外國專家科學講堂”是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大示范活動,由科學技術部引進國外智力管理司、科學技術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米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北明德測評技術研究院承辦,致力于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


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英國籍化學家戴偉(David G. Evans)主講了“化學反應是什么”和“化學無處不在”。他是北京化工大學科普實驗中心主任、英國皇家化學會北京分會主席,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及中國政府友誼獎。幽默的戴偉教授用類比和比喻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解化學知識。課堂上讓人眼花繚亂的實驗演示,產生的火焰、氣泡、煙霧,孩子們嘖嘖地驚嘆、開心地歡笑、意猶未盡地想要“再來一次”!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瑞典籍納米電子學、納米光子學、熱電材料和紅外傳感器研究專家亨利·H. 阿達姆松(Henry H.Radamson)教授主講了“從晶體管的發明到納米技術的興起”。晶體管在最初被發明時,大家不知會有什么作用,隨著技術的發展,晶體管、集成電路等技術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美好。同學們在課堂上全神貫注,踴躍提問。教授鼓勵大家在今后繼續關注物理、材料等與納米科技息息相關的領域,也歡迎大家未來進入中科院跟他一起學習、工作,一起用科技的力量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瑞士籍藥物研發領域專家博江盟(Jean-Marc Bovet)博士主講了“科學,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他沒有局限于某個特定的領域,而是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系統介紹了科學研究的理念和科學家所應該具備的素養。


漢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意大利籍專家薩拉(Sara Platto)博士以題為“聞聲識海豚”的講座告訴同學們,人類和動物是平等的,要善待大自然創造的每一個生命。

意大利的建筑學專家,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生導師、仿生建筑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羅杰威(Paolo Vincenzo Genovese)教授主講了“建筑空間與技術的仿生方法:從大自然的奇跡到技術的奇跡”。仿生學背后的理念是敬畏自然,教授最后拿出了準備好的地球模型送給同學們,愛護共同家園的使命也借助著科學講堂的平臺在科學家和未來的地球主人翁之間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