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年72歲,于2017年發現血小板減少,今年又重新檢查,結果顯示血小板減少、骨髓纖維化。請問骨髓纖維化是什么病?醫生給我開了沙利度胺片,我吃了后有眩暈感,減少劑量后仍然如此,因此想知道有無其他可用藥物。
洛陽 何先生
何先生:
骨髓纖維化是指骨髓造血組織被纖維組織替代,影響造血功能,同時伴有脾、肝等器官髓外造血。本病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也可見于嬰兒。骨髓纖維化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病因尚未明確,部分學者認為與造血干細胞受到異常刺激有關;繼發性骨髓纖維化可由多種因素導致,常見的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感染、腫瘤等。
絕大多數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為慢性,起病緩慢,起初可無任何癥狀,后逐漸出現貧血表現、髓外造血表現及高代謝表現(如低熱、多汗、體重減輕等);9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脾大,主要表現為腹脹、胃納減退等;50%~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大,可引起門脈高壓癥;部分患者存在骨骼疼痛表現,晚期可出現嚴重貧血及出血癥狀。少數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為急性,也稱惡性骨髓纖維化,起病急驟,病程短促,死亡率較高,主要表現為骨關節酸痛,進行性貧血、出血,骨質硬化等。而繼發性骨髓纖維化除了有造血障礙、髓外造血及骨髓纖維化表現,還會伴有原發病的表現。
整體而言,骨髓纖維化初期癥狀多不明顯,可通過體檢發現。當出現不明原因貧血、腹部不適、低熱、消瘦、多汗及骨骼疼痛時應及時前往醫院(血液科)就診。目前尚缺乏治療骨髓纖維化的有效措施,治療應根據骨髓纖維組織的病變程度及臨床表現予以相應的處理,治療目的是減輕癥狀,阻止疾病進展,主要包括糾正貧血,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及緩解脾大所引起的壓迫癥狀。如貧血可用康力龍口服或丙酸睪丸酮肌注;白細胞計數高伴脾腫大顯著者可行小劑量化療;巨脾引起嚴重壓迫癥狀或脾梗塞,脾原性血小板減少癥明顯,頑固性溶血及門脈高壓癥者可考慮切脾等。需引起注意的是,骨髓纖維化的治療方案多影響血細胞數量,應定期門診復查血常規。
沙利度胺具有免疫調節、抗炎、抗腫瘤、抗血管生成等作用,可用于多種血液系統疾病。它用于治療骨髓纖維化時可單藥使用,也可與其他藥物聯用,臨床療效尚需觀察,具體如何應用應遵醫囑。沙利度胺對胎兒有嚴重的致畸性,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口鼻黏膜干燥、倦怠、嗜睡、眩暈、皮疹、便秘、惡心、腹痛、面部浮腫,還可能引起多發性神經炎、過敏反應等。
骨髓纖維化患者日常應規律起居,補充營養,增強體質,調節情緒。尤其是貧血、身體虛弱的患者更應注意加強營養,高蛋白、高維生素及補腎養血的食物對患者恢復有益,如核桃、紅棗、花生等。貧血患者起身時易出現一過性腦部供血不足,應做好防護,防止摔倒。脾臟較大者應避免劇烈活動,防止受到撞擊,避免咳嗽、便秘、產氣過多導致腹壓增高。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由于病因尚未明確,較難采取措施預防。對于長期接觸放射線及苯、鉛等化學毒物的工作人員,應做好防護措施,并定期檢查血常規。而具有慢粒、骨髓炎、骨結核等原發病的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
我今年80歲,一直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抗凝,并無不適癥狀。但我從別人那里了解到阿司匹林有胃腸道反應,需同時服奧美拉唑。請問,我是否需要服用奧美拉唑?
重慶 徐先生
徐先生:
阿司匹林是解熱鎮痛藥,可用于緩解輕度或中度疼痛,如對于牙痛、頭痛、神經痛、肌肉酸痛及痛經效果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發熱疾病的退熱,治療風濕痛等。近年來發現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臨床上用于預防短暫腦缺血發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臟瓣膜和靜脈瘺或其他手術后血栓的形成。
胃腸道反應是阿司匹林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較常見的癥狀有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等。這是因為,阿司匹林是可脂溶性有機酸,可直接滲透胃黏膜造成損傷,或間接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產生最終導致胃黏膜損傷。以下高危人群在使用阿司匹林時更易發生消化道不良反應:既往有消化道疾病病史(消化道潰瘍或潰瘍并發癥史)、年齡>65歲、使用大劑量阿司匹林、同時服用皮質類固醇、同時服用其他抗凝藥或非甾體類消炎藥(如布洛芬)、反流性食管疾病、存在其他嚴重疾病、幽門螺桿菌(Hp)感染、煙酒史等。
因此,應用阿司匹林時最好飯后服用或與抗酸藥同服,潰瘍病患者應慎用或不用。而奧美拉唑等“拉唑”類藥物是常見的抑酸藥物,屬于質子泵抑制劑。它除了可以治療潰瘍性疾病等,還常常用來預防阿司匹林所致的胃腸出血。但臨床應用阿司匹林時是否需要加服“拉唑”類藥物應由醫生決定,不可擅自服用。
且您使用的是阿司匹林腸溶片,它外面包裹了一層耐酸的包膜,在胃內很難分解,可以在到達腸道后再起效,這樣就減少了對胃的直接刺激。與普通阿司匹林片要求在飯后半小時服用不同,阿司匹林腸溶片應該在飯前或空腹服用。如在飯中或飯后服,腸溶阿司匹林會與食物中堿性物質混合,延長胃內停留時間,釋放阿司匹林并增加胃腸道不良反應的風險。空腹服用可縮短胃內停留時間,順利到達吸收部位小腸,有利于藥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當然,如果腸溶技術不過關,可能餐后服用更穩妥。這樣即便藥片在胃內崩解,靠食物的稀釋也可降低其對胃黏膜的刺激作用。總之,阿司匹林的服用應遵醫囑。
之前網上爆出美國有人確診感染一種名為“食腦蟲”的寄生蟲,聽說死亡率高達97%,這是真的嗎?
浙江 陸先生
陸先生:
“食腦蟲”就是阿米巴原蟲,準確來說,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以下簡稱耐格里變形蟲)。“食腦蟲”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它并不是真的會啃食人腦。
耐格里變形蟲喜愛潮濕和熱,常見于25℃以上的溫水環境,在約42℃時繁殖力最旺盛。自然界中存在于江河、池塘、水坑等水體中,甚至在溫泉和潮濕的泥土中也可能找到它們的蹤跡。當遇到人時,它們會先進入人的鼻腔,再穿過鼻黏膜,沿著嗅神經鉆入人腦,到達含有腦脊液的亞蛛網膜空間后進行增生,并由此擴散而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形成出血性壞死和膿腫等組織病理學特征。原蟲可引起脈絡膜神經炎和急性室管膜炎。炎癥會引發大腦半球及小腦出現嚴重水腫;小腦扁桃體突出與充血;嗅球嗅泡明顯壞死、出血有中等數量的膿性滲出液;眼眶前部皮質也出現壞死、出血、膿腫;第三、四、六腦神經癱瘓等癥狀,最終導致人類死亡,而并非直接把人腦“吃掉”。
此病潛伏期較短,一般僅3~5天,最多7~15天。開始會出現味覺和嗅覺異常,是病原體侵入的反應。感染的早期癥狀包括頭痛發燒、惡心嘔吐、頸部僵直;晚期癥狀有眩暈、喪失平衡感、癲癇發作以及出現幻覺。患者往往死于大腦感染腫脹、顱內壓驟升而引起的大腦機能停止。一旦出現癥狀,感染者往往只有3~7天的生命,感染死亡率可達95%以上。
那么該如何避免耐格里變形蟲進入腦中呢?首先要明確,耐格里變形蟲進入腦中的唯一機會就是通過鼻腔,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并不會被感染。其次,這種病感染的幾率極低,無需過度恐慌。最后,才是必要的防護措施:不要在溫暖、未經消毒處理的河水、湖水、池塘水和溫泉水中游泳、洗澡、洗臉。如必須,游泳或參與其他水上體育活動時要保持頭部在水面之上或帶上鼻夾,并注意避免擾動湖泊或池塘的沉積層,因為里面可能生存著大量的阿米巴原蟲。一旦在游泳后出現頭痛、嘔吐、嗅覺異常、發熱等可疑癥狀要立即就醫。此外,有少數病例沒有游泳史,只有與塵埃接觸史,說明通過呼吸吸入包囊形態的耐格里變形蟲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但此種情況在統計學上概率太低,可以忽略不計。
每年公司體檢都有直腸指檢項目,我感覺十分害羞,所以不想做這個項目。請問直腸指檢主要檢查什么?可以不查嗎?
湖南 崔女士
崔女士:
直腸指檢又稱“肛診”,是用食指由肛門伸入直腸的檢查方法。此種檢查法簡便易行,但診斷質量容易受到患者的不配合(疼痛)、肥胖,醫生的手指長度、經驗等影響。
直腸指檢包括檢查肛周皮膚,和手指進入肛門內進行遠端直腸和肛管的觸診。準確的直腸指檢,大致可以確定距肛緣7~10cm的直腸有無病變和病變的性質;可發現肛門外部的肛周皮膚病、痔瘡、骶尾部藏毛竇、肛裂等;肛門內部可發現:①直腸中下段的息肉、腫瘤,特別是直腸黏膜下的腫瘤,也常在指檢中發現。②直腸前方,女性可發現子宮、附件、宮頸的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男性可發現前列腺的腫瘤。③直腸后方可觸及骶骨前的腫瘤及尾骨病變。④還可發現肛瘺、痔瘡、肛乳頭肥大等常見的肛腸疾病,能初步判斷肛門的功能。⑤檢查結束時可觀察指套上是否染有血跡或黏液,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進一步腸鏡等檢查。
因此,當患有肛門或肛周疼痛、腹痛、直腸出血、肛門直腸腫塊、肛周瘙癢、尿(便)失禁、排尿不暢、便秘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時都需要進行直腸指檢。盡管直腸指檢是一項比較尷尬,又有點不舒服的檢查,但仍建議每年體檢時不要忘記直腸指診。希望大家在面對疾病時不要因害羞、難以啟齒等原因而諱疾忌醫。注意關注自身身體狀況,有不妥之處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醫,信任醫務人員,及時溝通,否則錯過最佳診療時間得不償失,悔不當初。
我姥姥之前肚子痛,一開始以為是吃壞了肚子,結果越來越痛。我們趕忙把她送到醫院,經檢查發現是腹膜炎,還做了手術。醫生說還好及時去了醫院,不然可能有生命危險。明明看起來跟普通的肚子痛一樣,居然有生命危險,這腹膜炎是怎么回事?
湖南 李女士
李女士:
腹膜是位在人體腹腔中的一層黏膜,包覆在大部分腹腔中的器官外,主要負責減輕內臟間彼此的摩擦,也能在內臟受到撞擊時提供緩沖。腹膜炎就是腹膜出現發炎的情況,可通過抽血、刺針抽吸及影像學檢查確診。
腹膜炎可以分為自發性以及繼發性的。自發性腹膜炎指非傷口破裂引起的腹膜炎,主要有兩個成因:其一是肝硬化或其他肝臟疾病患者,會出現腹水累積的情況,不斷積聚的腹水波及腹膜而發炎;另外就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腹膜透析時,因管路消毒不慎將病菌帶至腹膜。自發性腹膜炎較為少見,約僅占整體腹膜炎的1%。
繼發性腹膜炎是從他處的發炎感染而來,多是由消化系統相關的疾病產生傷口破裂而感染到腹膜,常見的有腹部外傷、腸穿孔、盲腸炎(闌尾炎)、胃潰瘍、胰臟炎(胰腺炎)、大腸憩室炎、腹部手術。少數非消化系統的疾病,如骨盆腔炎,也能造成腹膜炎。
腹痛是腹膜炎最主要的臨床表現,通常為持續性的劇烈腹痛,深呼吸、咳嗽、轉動身體時疼痛加重,因此患者多不愿改變體位,拒絕按壓。此外還有惡心、嘔吐、發熱、脈搏加快、意識障礙等癥狀。特殊類型腹膜炎如結核性腹膜炎,可出現結核的特殊癥狀如低熱、發力、盜汗等。
腹膜炎有相當高的死亡風險,需要盡快治療,避免惡化成敗血癥,造成全身性的感染。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部分情況可能使用傷口較小的內視鏡來進行手術,通過手術切除造成感染的病灶,像是闌尾、小腸、膽囊或是腫瘤,并移除腹腔內的膿瘍或是消化液等。少數腹膜炎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可透過腹腔注射,或在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液中,加入合適的抗生素藥物,協助免疫系統對抗入侵的細菌。是否施用需由專業醫師決定。值得注意的是,腹膜炎接受抗生素治療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復發。
多數腹膜炎可以預防,對常見的致病原因如闌尾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應盡早發現,及時治療。腹部手術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防止胃腸液外溢,以防污染腹腔。兒童期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抗病能力。若有進行腹膜透析治療的患者,需有良好衛生習慣,接觸導管前要養成洗手的好習慣,并清潔導管周遭皮膚,若發現透析液混濁或出現持續性腹痛,應立刻通知醫院,并將透析液帶往醫院檢查。
我是一個白癜風患者,想咨詢能否吃維生素C的問題。有人說能吃,有人說不能吃,不知該聽誰的。
貴州 梅先生
梅先生:
維生素C的主要功能包括參與體內羥化反應;參與抗氧化作用;增強免疫;促進鐵吸收等。
白癜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后天色素性皮膚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自身免疫、黑素細胞自毀、氧化應激等理論目前較為被認可。目前認為是各種原因導致黑素細胞破壞或酪氨酸缺乏或酪氨酸酶活性下降,導致黑色素產生障礙,進一步誘發白斑。就好比黑素細胞是個加工廠,酪氨酸是原料,而酪氨酸酶是包裝盒,以及加工廠外周的環境條件,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不能生產出黑色素這個合格產品。
酪氨酸是黑色素形成的基本物質,當人體缺乏時,苯丙氨酸在羥化酶的作用下可轉變為酪氨酸,在此羥化過程中必須有維生素C的參與,這充分體現了維生素C參與體內的羥化反應功能。另外,維生素C是含銅羥化酶(如酪氨酸酶等)的輔酶,若缺乏會直接影響酪氨酸的代謝。研究發現,自由基中過氧化氫過量會對黑素細胞產生細胞毒作用,使脂質過氧化,黑素細胞樹突消失;同時,過氧化氫還可抑制苯丙氨酸羥化酶活性,減少酪氨酸合成。而維生素C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有效藥物,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從而保護黑素細胞。
由此可見,維生素C不該成為白癜風治療中的禁忌。
很多人將維生素C作為白癜風中患者的禁忌,原因可能在于維生素C有美白功效,依據是維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將多巴醌還原成多巴,進而影響黑色素的合成。但有研究將188例白癜風患者分成無維生素C組、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或藥物組、維生素C藥物組,三組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維生素C在白癜風其他方面的抗氧化作用遠遠超過了美白相關的抗氧化風險,和白癜風的發展并無相關性。
有研究表明,因為許多飲食不能提供足夠數量或類型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來對抗氧化應激或調節免疫系統,所以人們越來越關注維生素C等補充劑在白癲風的輔助治療。尤其是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和NB-UVB等光療聯合應用時,可以通過不同的機制(調節免疫和抗氧化平衡)互補來協同提高療效,但也有循證研究認為其療效尚不確定。
綜上所述,白癲風患者是可以吃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甚至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維生素C藥物。但是鑒于國內根深蒂固的維生素C有美白作用的影響,誤認為吃維生素C會導致白癜風加重,所以在治療白癜風時還是應慎重處方。而在忌口問題上,有必要改變傳統觀念,囑咐患者要均衡飲食,含有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均可以吃,無需刻意和盲目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