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敏,佘曉卉,高鷺云
(湖北省松滋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湖北 松滋)
伴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廣大家長對于兒童保健的關注度愈來愈高,對兒童保健工作早期教育、營養補充、智力發育訓練、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研究證實小兒生長發育水平同先天生物學因素和后天環境因素均有直接關聯,在小兒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采取科學有效的綜合發展指導,可促進小兒生理、心理及智力發育水平的提升[2]。本文在此基礎上,探討兒童保健中開展早期綜合發展指導對小兒發育的影響作用,總結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兒童保健門診健康體檢小兒9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投擲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47例,男26例,女21例,月齡4個月-27個月,平均月齡(8.71±0.63)個月;研究組47例,男25例,女22例,月齡5個月-29個月,平均月齡(8.82±0.66)個月。兩組小兒基礎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所有入選小兒均為正常健康體檢兒童,年齡0-3歲,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先天性疾病幼兒、智力或身體障礙幼兒、家族遺傳病史幼兒。
參照組實施常規兒童保健指導,門診體檢時均進行身高、頭圍、體重測量,后向家屬發放兒童保健手冊,口頭指導家屬正確喂養方式和常見疾病預防要點。研究組加強早期綜合發展指導干預:(1)建立信息檔案:建立小兒健康管理檔案,登記門診體檢情況,記錄家庭住址、聯系人等相關信息,便于后續追蹤性指導。(2)健康教育:詢問了解家屬日常喂養方式及小兒營養補充情況等相關信息,指導其掌握正確的喂養方法和科學的營養補充方案,糾正其在母乳喂養及奶粉喂養方面的錯誤認知。邀請家屬參加院內定期開展的科學育兒專題講座,并組建微信、QQ群聊邀請家長加入,定期推送兒童保健的相關知識,醫護人員亦可通過群聊工具定期了解小兒生長發育情況,告知其日常疑慮問題可于群內提問,并有專人進行問題匯總后給予解答。(3)營養支持指導:告知家屬對6個月月齡以下的嬰幼兒盡量采取母乳喂養方式,對6個月以上的小兒應適量進行維生素A、維生素C及鐵劑的補充;依照季節變化開展適量的室外活動,如采用曬太陽方式可促進鈣質的吸收。(4)運動訓練指導:依照小兒月齡進行認知行為、動作、語言能力的訓練,指導其正確掌握小兒體操、視聽刺激、肢體撫觸等訓練方法,示范如何引導小兒開展穿上翻身、爬行等主動訓練。告知其規律性的親子活動對小兒觀察能力、智力開發的促進作用,引導其建立小兒肢體功能及智力發育訓練的積極主動性。
隨訪12個月,測量并記錄兩組小兒12月齡時的身高、頭圍及體重數據;參照格塞爾發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iel,Gesell)評定兩組小兒發育情況,量表共包含對大動作能區、精細動作能區、適應行為能區、語言能區、個人-社交行為能區5個大區的功能評定,分值同小兒發育狀況呈正相關[3]。記錄兩組小兒營養性疾病發生情況,主要包括貧血、腹瀉、呼吸道感染、佝僂病等。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χ2/校正 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小兒12月齡時頭圍對比,無較大差異(P>0.05);身高、體重等指標情況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12月齡時的身高、頭圍、體重情況對比( )

表1 兩組小兒12月齡時的身高、頭圍、體重情況對比( )
組別 身高(cm) 頭圍(cm) 體重(kg)參照組(n=47) 78.36±4.15 46.13±2.64 9.84±0.53研究組(n=47) 90.06±3.78 46.21±2.72 11.65±0.47 t 14.289 0.145 17.517 P 0.000 0.443 0.000
隨訪12個月結果顯示,兩組小兒Gesell量表大動作能區、精細動作能區、適應行為能區、語言能區、個人-社交行為能區5個大區的功能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小兒Gesell量表評分對比( ,分)

表2 兩組小兒Gesell量表評分對比( ,分)
組別 大動作能區 精細動作能區 適應行為能區 語言能區 個人-社交行為能區參照組(n=47) 92.05±2.48 90.33±2.12 91.54±1.18 91.86±1.94 91.67±1.34研究組(n=47) 97.53±1.34 94.65±2.27 96.87±1.26 96.37±2.08 95.26±1.42 t 13.328 9.535 21.167 10.871 12.60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參照組貧血、腹瀉、呼吸道感染、佝僂病等營養性疾病發生率為27.66%(13/47),研究組營養性疾病發生率為10.64%(5/47),差異明顯(P<0.05),見表 3。

表3 兩組營養性疾病發生率對比[n,(%)]
0-3歲是小兒腦部功能和機體功能生長發育速度最快的時期,該階段幼兒身體功能發育程度尚未完善且免疫系統功能較低,易遭受外部環境干擾[4]。但幼兒在該階段的可塑性亦較高,通過良好的生長環境干預,對幼兒后天生長發育極為重要[5]。研究顯示,通過科學有效的早期綜合發展指導,可有效減少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營養不良和發育遲滯情況,促進健康發育水平的提升[6]。
早期綜合發展指導理念在兒童保健中的應用,便于針對兒童術身心發展特點為其創造全面、健康的生長發育環境,提升其體格和智力發展水平[7]。且報道稱在早期綜合發展指導在兒童保健中的應用,可通過醫學、教育相結合方式為家屬科學育兒提供更廣闊的知識獲取途徑,有效彌補兒童門診體檢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8]。此次對于早期綜合發展指導理念的應用,從建立信息檔案、健康教育指導、營養支持指導、運動訓練指導等方面入手,在建立完整的小兒健康信息檔案基礎上進行健康行為教育,指導家屬掌握了科學合理的小兒喂養方法、營養補充方案、體能及智力訓練方法,提升了家屬進行小兒居家保健的自主能力和積極性。結果顯示干預后12個月,研究組小兒身高、體重等數據指標高于參照組,且Gesell量表各能區評分高于參照組,表明該組小兒的機體功能、語言功能及整體機能發展水平更高。營養性疾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疾病類型,同時也是兒童保健工作的防治重點內容[9]。通過此次營養支持干預,向家屬強調了不同時期營養物質補充的重要性,結果顯示研究組小兒營養性疾病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提示科學有效營養支持指導可提升小兒機體免疫功能,利于小兒的健康生長發育。
綜上,兒童保健中開展早期綜合發展指導對促進小兒生長發育有積極作用,可提升小兒機體健康發育水平并降低營養性疾病發病率,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