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黃艷萍
(中山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東 中山)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操作簡單且創傷小,加之成功率高,因此被臨床廣泛應用于新生兒的救治工作中;但調查發現,置管過程中極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置管失敗,并且若導管尖端位置不理想,極易導致導管異位、靜脈炎、導管血流相關性感染等并發癥發生[1]。醫療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HFMEA)模式屬于臨床新型分析方法,具備前瞻性、可靠性,對醫療風險事件進行預測評估并采取應對措施,從源頭上降低醫療風險事件發生風險[2]。為進一步體會在新生兒PICC導管管理中應用醫療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管理的價值,特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內新生兒PICC導管患者120例展開研究,具體分析見下文:
遵從管理措施差異原則分組,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內的新生兒PICC導管患者120例分為對照組(60例):男嬰32例,女嬰28例,胎齡195-247d,平均(222.36±15.48)d;出生時間:1-12d,平均(6.5±2.36)d;出生體重 920-3460g,平 均(1102.56±182.45)g。 觀 察 組(60例):男 嬰 31例,女嬰 29例,胎齡 195-248d,平均(222.48±15.35)d;出生時間:2-12d,平均(7.01±2.58)d;出生體重 950-3530g,平均(1103.15±181.85)g。用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
對照組:常規PICC 護理管理:嚴格按照我院規章制度開展工作,安排資格進行穿刺,給予常規護理,導管敷膜7天更換1次,避免污染、脫落。
觀察組:通過醫療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模式篩查置管期間的高危風險,后開展針對性的改進措施:(1)組建多學科團隊:成立多學科管理小組,邀請專業領域權威專家開展知識培訓,以“降低PICC置管新生兒并發癥”主題分析步驟,后分析新生兒PICC置管后易感因素,查找發生原因后制定解決策略。(2)繪制PICC置管及維護操作流程圖及子流程圖:在項目實施前的準備階段,要求團隊成員通過“頭腦風暴”討論具體方式,以PICC導管置管及維護角度出發,歸納感染因素歸并制定具體的操作流程圖及子流程圖[3]。(3)組織項目團隊成員列出潛在的失效模式,確定潛在失效模式的嚴重性和可能性,使用決策樹確定失效模式的臨界狀態。(4)分析和控制失效原因,改善流程;對此階段的實施結果肯定,后改進不足之處,制定下一階段計劃。
1.3.1 觀察兩組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1.3.2 觀察兩組患者PICC導管并發癥(穿刺點滲血、靜脈炎、導管末端異位)發生率;
1.3.3 觀察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RPN值情況;其中RPN=事件發生的頻率(Occ)×嚴重程度(Sev)×檢測等級(Det);RPN 數值范圍:1-1 000,1 表示“絕對最好”,1000 表示“絕對最差”,分值>125 分表示“需要立刻改進”;RPN數值大小與失效模式嚴重程度成正比[4]。
SPSS 22.0版本軟件進行此研究,采用方差同質性檢驗方法,P<0.05,顯著差異。
觀察組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較對照組高(91.6%、75.0%),P<0.05。見表 1。

表1 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觀察組PICC導管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3.3%、15.0%),P<0.05。見表 2。

表2 PICC導管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RPN值各指標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 3。

表3 非計劃性拔管RPN值
在我國,新生兒PICC技術開展已20余年,將調查證實,PICC技術具備操作簡單、創傷小、成功率高等優勢,加之可以長保留時間,所以可輸入各種刺激性藥物及靜脈營養液,使患兒的生命得到及時救治[5]。新生兒年齡小、體質量低,而外周靜脈血管細小而隱匿,因此實際穿刺難度較大;即使穿刺成功,也很難長時間保留,而反復穿刺不僅給患兒造成痛苦,也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及難度。
PICC雖有眾多優點,但新生兒血管不清晰,加之早產兒身體結構脆弱、內環境不穩定,因此極易出現穿刺不成功、導管尖端位置不理想[6]。若后期置管維護不當,極易出現靜脈炎、導管堵塞、導管尖端異位等PICC常見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不僅會對導管正常使用產生影響,甚至會導致導管使用時間縮短,個別情況較嚴重者,還會對患兒生命安全構成威脅;而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減少置管、維護中的不良因素,規避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置管安全性[7]。
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最早于2003年被美國健康保健鑒定聯合委員會提出,屬于醫療風險管理的一種,具體是指通過集體研究討論并開展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醫療風險事件、不良事件發生率。經研究證實,該模式屬于一種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在用藥安全、輸血、輸液、化療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價值,在PICC置管的預防中效果顯著,因此已被臨床廣泛用于新生兒PICC導管風險護理中[8]。
此研究結果示:經管理后觀察組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1.6%,較對照組75.0%高,P<0.05。經管理后,觀察組患者疼痛、局部血腫等PICC導管并發癥發生率僅為3.3%,對照組高達15.0%,P<0.05。證實了應用醫療失效模式對PICC置管風險進行評估,后繪制流程步驟,開展失效模式分析并制定并執行改善措施,可有效降低PICC導管置管風險,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避免糾紛,從而提高患者和家屬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