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信宜市中醫院,廣東 信宜)
翼狀胬肉屬于眼科中常見的疾病,中醫領域將其稱之為胬肉攀睛,其也有魚肉之稱,病癥發生大都是由于患者受到外界影響,刺激眼部,導致眼部發生慢性炎性變化[1],可對患者單眼或者雙眼產生不良影響,本研究就對翼狀胬肉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及治療安全性展開論述分析。
隨機抽取62例翼狀胬肉的患者納入實驗研究范圍,其均于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入我院接受診治,采用等量數字隨機方式進行分組,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16:15,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73歲和23歲,平均(46.18±5.36)歲,病程均在0.2-3.2個月,病程均值為(1.03±0.45)個月;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7:14,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74歲和24歲,均值為(46.26±5.41)歲,病程均在0.3-3.3個月,病程均值為(1.05±0.47)個月。一般資料數據差異不大,P>0.05。
在手術干預的前5天時間內,需要采用濃度為0.3%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進行滴眼干預,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生產廠家:參天制藥株式會社能登工廠(日本)(參天制藥(中國)有限公司分裝);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50106;產品規格:24.4mg:5mL),每日點眼3次,每次點眼1-2滴[2]。對照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術進行病癥干預,手術過程中,需要采用顯微鏡對患者眼部情況進行觀察,取患者平臥位后,采用濃度為0.4%的倍諾喜進行眼部麻醉,倍諾喜(生產企業:參天制藥株式會社;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00128;藥品規格:20mL:80mg),于患者眼部表面滴放1-4滴藥物,并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對結膜下進行浸潤麻醉,利多卡因注射液(生產企業: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4620;規格:5mL:0.1g),藥物用量以每千克體重4.5毫克藥物注射量為宜。麻醉完成后,采用弧形剪對球結膜進行剪開干預,剪開位置應在胬肉頸部適宜位置進行,以此分裂鼻側正常的球結膜和胬肉組織,剪刀的入口需要距離角膜邊緣4毫米左右的胬肉體開展,對胬肉進行剪斷干預后,切口部位選定胬肉頭前部1毫米位置,切開鞏膜表面至角膜上皮部位的增生組織,并進行切開前彈力層,對胬肉的頭部、頸部、身體部位進行剝除,最終對胬肉進行清除,以保證鞏膜及角膜面無胬肉,確保眼角膜表面光滑,鞏膜表面光滑,合理采用止血及抗感染措施進行干預[3]。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方式寄出上,采用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方式進行治療,于患者手術部位的上方和下方,取包含角膜緣干細胞的移植片,將其在植床上平貼,以確保其能夠與眼角缺損區域溫和,應用尼龍線對植床部位角膜邊緣進行縫合,并對結膜的移植片進行固定。手術后,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進行抗感染干預,每日滴眼8次,并告知患者盡可能減少用藥次數[4]。
1.3.1 療效判定
分析療效,顯效:患者上皮部位愈合,結膜部位平滑整齊,角膜部位柔滑,結膜未出現增生;有效:患者上皮部位基本愈合,結膜部位較為平滑整齊,角膜部位比較柔滑,結膜輕微增生;無效:患者上皮部位未愈合,結膜部位粗糙,角膜部位不平整,結膜出現增生[5]。
1.3.2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發生新生血管、成纖維細胞異常、結膜充血及結膜增厚的并發癥發生概率。
將兩組效果錄入SPSS 22.0軟件,計數資料表示用百分比(%),檢驗行χ2,P<0.05是統計學意義成立的依據。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 1。
實驗組發生新生血管、成纖維細胞異常、結膜充血及結膜增厚的并發癥發生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
翼狀胬肉病癥形狀與昆蟲翅膀類似,屬于眼瞼部位球結膜及角結膜上發生的贅生組織,在發生角膜侵犯之后,體積日漸增加,可對瞳孔區域完全覆蓋,對視力產生不良影響。病癥主要由于眼瞼裂部位球結膜及結膜下方組織性質變化,肥厚度增加,體積增生,逐漸以三角形形狀向角膜內部發展,在戶外勞動群體中發生幾率較高,主要由于受到風塵、日光及煙霧刺激引發。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術對患者病癥干預,有利于對胬肉組織進行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進行干預,能夠利用患者自身角膜組織之間的相容性,提升受損角膜組織愈合效率,對成纖維細胞產生抑制作用,降低結膜增生可能性[6]。
研究表明,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77%顯著高于對照組70.97%,實驗組發生新生血管、成纖維細胞異常、結膜充血及結膜增厚的并發癥發生概率3.23%顯著低于對照組29.03%,差異顯著,P<0.05,可見,翼胬肉切除術結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對患者病癥干預,有利于提升術后患者康復效率,恢復患者眼部正常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
綜上所述,翼胬肉切除術結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與安全性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