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鵬
(博愛中醫院,河南 焦作)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病率大于50%,其發病機制與血糖等代謝紊亂、神經生長因子的缺乏、氧化應激反應、周圍血管的缺血缺氧有關。DPN主要表現為四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和潰瘍,最終隨病情加重而失去治療機會,患者最終可能面臨截肢[1]。可見,該并發癥給患者帶來的負擔是極其沉重的。盡管如此,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控制血糖、補充神經生長因子、抵抗氧化應激反應、改善微循環的方式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其效果一般。近年來,我院將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作為補充用藥聯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基礎治療獲得不錯療效,故對其療效做進一步探究。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64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空白組和觀察組,進行不同的干預措施,對兩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P>0.05,兩組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兩組資料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納入標準:(1)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指南》診斷的DPN患者。(2)患者意識清晰,無精神障礙。(3)患者無藥物禁忌,生命體征平穩。(4)患者年齡在45-80之間,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非糖尿病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2)不能正常交流,依從性差的患者。(3)合并其他系統原發疾病者。(4)治療期間私自服用其他藥物者。
糖尿病基礎治療:所有患者均給予糖尿病患者的基礎治療包括飲食控制、合理運動、健康教育、血糖監測、藥物控制血糖。將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空腹不高于7.8mmol/L,餐后不高于11.1mmol/L。
周圍神經病變的干預:空白組給予常規治療即彌可保(甲鈷胺片)0.5mg/次,每日3次;凱時(前列地爾注射液)5微克,每日1次,入壺靜脈滴注;奧力寶(硫辛酸注射液)300mg 1次/日,以250mL生理鹽水稀釋后緩慢靜脈滴注;唐林(依帕司他片)50mg/次 每日3次。觀察組除給予上述治療外給予多稀酸乙酯軟膠囊(浙江安寶)2粒/次,每日3次。兩組治療時長為4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多倫多評分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檢測。
根據患者的臨床變現如有無足部疼痛、無力、麻木、共濟失調、針刺感,上肢是否有相似癥狀,膝反射、踝反射是否消失等進行評分。總分小于5分為無神經病變,總分為6~8分為輕度神經病變;9~11分為中度,大于12分為重度。
采用肌電圖/誘發電位儀檢測治療前后腓總神經的傳導速度并記錄,傳到的速度越快說明神經功能越好。
優: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后相差大于6m/s;良好: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神經傳導速度變化大于2m/s;一般: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緩解不明顯,神經傳導速度變化不大。
采用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多倫多評分及腓總神經傳導速度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對于治療效果采用卡方檢驗比較組間差異。
在治療過程中由于失訪及療效不佳等問題,兩組病例均有所剔除,空白組剔除兩例,觀察組失訪1例。兩組治療前各項數據間無顯著差異P>0.05,資料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多倫多評分和神經傳導速度差異顯著P<0.05。兩組療效有統計學意義差異顯著,觀察組療效明顯高于空白組。詳見下表 2,3,4。

表2 治療前后多倫多評分比較

表3 治療前后腓總神經評分比較

表4 兩組有效率比較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也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2]。該病的發展過程為由軸突末端向近端進展,位于肢體遠端的腳和手先受到影響,逐漸向近端進展[3]。該病的發病機制至今未完全清楚,可以確定的是與代謝失調導致蛋白質改變,線粒體缺陷和氧化和炎癥應激,內皮和血管功能障礙,離子通道異常和神經營養支持減少有關[4]。目前該病的治療主要從控制血糖,促進神經修復,抗氧化應激,改善微循環以及糾正代謝紊亂著手。盡管如此,我們給予空白組該病常用的治療藥物治療,從治療后各項數據來看。治療的有效率僅有73%。因此新藥亟待開發。
近年來,不少研究將新藥的方向指向了ω-3多不飽和脂肪酸。人體本身不能合成不飽和脂肪酸,僅能從外界攝取。ω-3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成分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已有研究證明該脂肪酸能通過保護腦神經功能改善腦組織的神經退行性病變,通過降低冠狀粥樣動脈的發病率而保護心血管系統,通過調血脂降血壓改善代謝紊亂綜合癥等諸多作用[5,6]。而近期一些研究又將ω-3多不飽和脂肪酸與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相聯系,認為該脂肪酸的合理攝入能對周圍神經病變起到保護和逆轉的作用,而且可以減輕相應癥狀,這使我們把焦點聚集在其具體機制上。Heng et al則指出適當補充二十二碳六烯酸將會降低背根神經節的興奮性從而抑制痛覺過敏,減輕周圍神經病變疼痛癥狀[7]。Wagner等人則通過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其鎮痛機制為:二十二碳六烯酸通過細胞色素P450酶代謝成環氧二十二碳五烯酸,代謝物對慢性疼痛的鎮痛作用比阿片類藥物更有效[8]。這充分說明該脂肪酸對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一定作用。此外,Gerbi等人報道稱補充該脂肪酸可以延緩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和神經結構的改變,而且認為其代謝產物消退素D1與神經保護素具有保護神經功能促進神經生長的作用[9]。其主要機制可以概括為兩方面:即改變現有膜脂環境和抗炎作用。不飽和酸的膜修飾作用可以影響細胞的諸多功能。有研究表明膜磷脂中摻入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改變膜筏和小窩的物理化學性質,從而改變膜功能,包括信號轉導、蛋白質和膜轉運以及離子通道動力學[10]。此外已被發現ω-3多不飽和脂肪酸也是已知可調節基因表達的核受體和轉錄因子的天然配體[10]。這再次證實ω-3多不飽和脂肪酸通過細胞膜改善機體各種代謝紊亂是可靠的。也有研究說增加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攝入可以促進產溶菌素、抗炎介質的產生,從而可以減輕炎癥反應[11]。抗炎作用同樣可以延緩周圍神經病變的進程,為組織修復創造良好條件。本院創新性選用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多稀酸乙酯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結果可見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確實能扭轉周圍神經病變進程,療效佳。
綜上所述,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多稀酸乙酯聯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常規用藥能顯著改善已受損周圍神經的傳導速度并且能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值得進一步探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