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過敏性紫癜作為臨床中常見的一種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在病理上以廣泛的小血管炎癥為主要特點,常可累計多種組織或器官損傷,如皮膚紫癜、腎炎、關節腫痛及消化道出血等。該病較常見于學齡兒童,尤以男性患兒為主,好發于3-14歲,以冬春季節多見。有研究表明[1-2],患兒腎臟受累程度與該疾病的預后存在密切關系。近年來,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發展為重癥的患兒數亦在不斷增加[3-4],目前,現代醫學對于小兒過敏性紫癜的治療多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且取得了一定臨床療效,但仍有部分病情較為復雜患兒的治療效果仍不盡人意[5-7]。筆者選取 2018 年07月至 2020 年04月在安徽省中醫院兒科門診及病房就診的80例過敏性紫癜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耳穴埋豆聯合紫仙丹湯對小兒過敏性紫癜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07月至2020年04月在安徽省中醫院兒科門診及病房就診的過敏性紫癜患兒80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其中治療組患者男 23例,女17例,年齡范圍4~13歲,平均(5.5±2.3)歲;對照組患兒男24例,女16例,年齡范圍4~14歲,平均(6.0±2.3)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納入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小兒過敏性紫癲的臨床診斷應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的相關標準。②中醫辯證標準:符合《過敏性紫癜中醫診療指南》[8]中濕熱內阻證的辨證標準。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且所有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①年齡<4歲,>14歲;②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代謝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的患兒;③不愿意接受臨床觀察者。
對照組:囑患兒充分休息,伴有關節腫痛患兒則應臥床休息,避免接觸過敏原,給予維生素 C和雙嘧達莫片常規抗凝和改善血管脆性等對癥支持治療。糖皮質激素僅限用于伴有腹痛或關節腫痛患兒在充分評估風險獲益比的基礎上短期使用。抗菌藥物的使用僅限用于伴有感染性疾病的患兒。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耳穴埋豆+紫仙丹湯口服治療:①耳穴埋豆:取穴神門、交感、內分泌、皮質下、肺、心;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取膠布固定王不留行籽并進行貼壓。每次治療取單側耳穴貼壓治療3天后換對側繼續進行治療。囑患者每日按壓穴位3次,按壓程度以出現酸麻脹痛為適,每次每穴按壓時間不少于3min。②中藥紫仙丹湯基礎方:紫草 8g、丹皮 8g、仙鶴草 15g、赤芍 8g、白茅根 20g、白鮮皮10g、黃柏6g、茜草8g、藕節炭20g。腹痛、關節痛患者用徐長卿10g;濕重患者用薏苡仁10g、蒼術6g;見蛋白尿可加玉米須15g。一日一劑,開水沖服,分兩次服用。總療程為4周,然后觀察療效。
①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本研究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其中治愈指患兒癥狀完全消失,尿常規及腎功能恢復正常 ;顯效指患兒腎功能及尿常規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有效指患兒臨床癥狀、尿常規及腎功能情況較治療前改善;無效指患兒未達到上述三項標準之一或疾病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皮疹、腹痛及關節腫痛癥狀或體征消失時間。③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后CD3+、CD3+CD4+水平。
所有數據選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患兒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例數等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患兒皮疹消退時間、腹痛及關節腫痛完全緩解時間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治療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2.5%,高于對照組患兒的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組患兒皮疹消退時間及關節腫痛、腹痛癥狀完全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體征消失時間(d)
治療組患兒治療后 CD3+、CD3+CD4+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CD3+ CD3+CD4+治療組 40 59.44±3.21a 37.21±3.35a對照組 40 57.39±2.76 33.83±3.31 t 3.063 4.539 P值 0.003 <0.05
有研究表明,隨著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我國小兒過敏性紫癜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且患兒主要以學齡期兒童為主,其發病時間具有明顯的季節特點,優于春冬季節為高發季節,發病特點常以急性起病為主[10]。目前,西醫治療尚無特效藥物,臨床主要以免疫抑制等對癥支持治療為主,但患兒常表現為病程遷延反復,長期以往可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既往研究表明[11],與正常兒童相比,過敏性紫癜患兒的CD3+、CD3+CD4+水平顯著降低,這提示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可能在過敏性紫癜的發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改善患兒淋巴細胞功能紊亂成為近幾年過敏性紫癜治療的新靶點,也為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醫認為,紫癜之為病,常分批出現,反復發作,纏綿難愈,說明其中必挾濕邪,因濕邪粘膩纏綿,攻之不破,為難去之邪也。若濕熱合邪,膠結為病,必更難去,故臨床當以清熱、祛濕并用,宣暢三焦氣機,分化濕熱。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是血液運行不循常道,離經之血外溢肌膚而成,出血與瘀血阻絡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故活血化瘀法當貫穿本病治療的始終,要寓養血活血于止血之中,使止血不留瘀。綜上所述,過敏性紫癜的中醫證型以濕熱內阻和瘀血阻絡型為主。濕熱內阻型臨床表現為在皮膚紫癜的基礎上可見納呆惡心,腹痛,腎損害,便血,舌質紅或暗、苔黃膩、脈滑數或澀。紫仙丹湯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桂金貴副主任醫師從事30余年臨床積累的經驗方,功效為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對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療效顯著,尚無不良反應記載。方中以紫草為君,具有清熱涼血、活血通經之效,可使血熱寧、出血止,血脈暢、瘀血消;仙鶴草、赤芍、丹皮、茜草,取其涼血止血,兼化瘀血通絡之功,共為臣藥;佐以黃柏清熱燥濕,白鮮皮祛風除濕止癢,并用白茅根、藕節炭以增涼血止血之力。諸藥調和,則可使血熱得寧、瘀血得消,血循經而行。濕邪偏甚可加蒼術、薏苡仁燥濕;腹痛不適可加醋延胡索理氣止痛;關節腫痛可加徐長卿祛濕止痛;水腫、蛋白尿可加玉米須利濕通淋。
耳穴埋豆是一項中醫護理操作技術,采用中藥白芥子、王不留行或菜籽等,按耳穴位置埋在壓痛點處,加以固定,可通過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通過經絡傳導,可以調理氣血,以達到止血、鎮痛、消炎、解痙,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軟組織痙攣的目的。耳穴埋豆法具有適應證廣、簡便、經濟、顯效、安全、依從性好的特點,至今尚無明顯不良反應報道。
綜上所述,在配合常規西醫治療手段基礎上,耳穴埋豆聯合紫仙丹湯對小兒過敏性紫癜的治療效果確切,可顯著地縮短患兒皮疹消退時間及關節腫痛和腹痛完全緩解的時間,并可對患兒的淋巴細胞免疫功能起明顯的改善作用,在臨床中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