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波,何冰,孫菲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其凝練出的“仁、愛、精、誠”的職業精神[1],為高等職業護理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提供了豐富營養和重要資源。基于第二課堂上的傳統文化教育,其形式更加開放與自由,通過將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有形的內容和理念與無形的熏染和陶冶聯系起來,可為高職護生醫德水平和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途徑[2]。目前多數學者對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和重要意義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報道[3-5],但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分析研究較少,基于第二課堂的結合研究則更少。鑒于此,本研究將高職護理專業學生這一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形式對學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對其效果進行分析與研究,為此我們進行了如下探索。
在自愿參加基礎上以隨機抽樣法,從我校2018級高職護生中共抽取106人作為受試對象。用隨機數字表將以上受試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50人和對照組56人。對比兩組受試對象在年齡、性別、入學成績、是否獨生子女等方面,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受試對象均知情同意,并填寫知情同意書。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問卷:本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包含護生的班級、性別、年齡、是否為學生干部、入學時成績、家庭成員收入等內容。
②Nkonghon 教授編寫的人文關懷能力評價量表(CAI)[6]:該量表當前被廣泛應用于護理專業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評估。該量表共37 個條目,由3 個維度構成,即理解、耐心和鼓勵,其中理解14 個分項(即對自己和他人及周圍環境的了解程度),耐心13 個分項(即耐心和堅韌),鼓勵10 個分項(即處理未知情況的能力),用來評價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實際表現。采取7 分制計分,分值越高,說明人文關懷能力越強。
1.2.2 干預方法
兩組受試對象均在試驗前進行人文關懷能力的首次測試,本項目組組員對量表進行得分標準和指導語的統一規定,采用答卷的方式進行回答,量表由專門的老師當場發放當場收回,測試后項目組成員準確核計各項目測試的得分。
對照組采取傳統授課和教學方法,不進行此次傳統文化培訓課程的干預;試驗組除了采取傳統授課和教學外,還要開設傳統文化培訓課程,時間持續整一個學期,利用每周兩次的第二課堂活動時間,每次一個小時。在培訓課程的最后對兩組受試對象進行人文關懷能力評價量表的再次測驗。
試驗組傳統文化培訓課程如下:①傳統人文知識講授:科學設置傳統文化學習體系,緊貼孔孟之道“仁愛”理念設立十個科目,如《孔孟之道-仁者愛人》、《國醫大愛-普濟眾生》、《見賢思齊-修身養氣》、《國士無雙-先憂后樂》、《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愛蓮愛菊-窮達堅守》、《百草親嘗-本草懷仁》等,通過將古典醫學名著和醫者大家的故事結合施行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修養的陶冶[5],使護生真正領會人文護理內涵,踐行醫學初心,勇擔時代使命。②傳統人文關懷實踐:傳統文化培訓的本身不單單是基本理論的講授,更注重的是落實在護生們的實踐行為。我國有著眾多傳統節日紀念活動,組織護生進行中國節日體驗和志愿活動,例如在重陽節走進社區和敬老院,在弘揚優秀傳統美德和營造社會和諧氛圍的同時,鍛煉護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護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深切感悟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友愛、溫儉恭讓等精髓,真正使人文關懷落到實處。③傳統人文環境陶冶: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圍繞四書五經、四大名著等經典著作進行深入研讀及探討,以定期舉行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和誦讀比賽的形式,充分激發護生在學習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多讀書、讀好書,內化人文涵養,感受傳統文化豐厚人文底蘊[7];充分利用好山東青州古城當地的優質資源,定期組織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等活動,不定期帶學生走出去參觀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近距離感受當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傳統文化熏染中普及人文素養和理念。
應用SPSS 17.0進行數據的錄入及整理分析,整理輸入資料時,實行2人雙份輸入,以確保準確無誤。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性分析,試驗組與對照組培訓前后的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采用的是配對t檢驗,兩組間的對比使用的是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P<0.05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試驗組與對照組在培訓前,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值及各維度分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試驗組在培訓后,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值及各維度分值均大于對照組,差異上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試驗組在培訓后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大于培訓前,差異上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受試對象培訓前后人文關懷能力分值比較 ( ,分)

表1 兩組受試對象培訓前后人文關懷能力分值比較 ( ,分)
項目 培訓前 t值 P值 培訓后 t值 P值對照組 試驗組 對照組 試驗組理解維度 68.12±6.73 69.02±7.58 -1.04 0.27 69.05±5.45 74.45±7.27 2.35 <0.01耐心維度 56.78±8.93 56.64±8.62 0.21 0.76 56.37±6.02 61.64±7.62 4.53 <0.01鼓勵維度 58.10±10.32 58.33±11.24 1.18 0.24 59.66±8.15 62.33±9.05 2.51 <0.05總分 182.37±7.34 183.26±10.03 -0.23 0.81 183.53±9.26 197.16±10.12 4.80 <0.01
表2 試驗組培訓前后人文關懷能力分值比較 ( ,分)

表2 試驗組培訓前后人文關懷能力分值比較 ( ,分)
項目 培訓前 培訓后 t值 P值理解維度 69.02±7.58 74.45±7.27 -3.62 <0.01耐心維度 56.64±8.62 61.64±7.62 -2.80 <0.01鼓勵維度 58.10±10.32 62.33±9.05 -2.24 <0.05總分 183.26±10.03 197.16±10.12 -4.06 <0.0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文化精髓至今仍然歷久而彌新。傳統文化教育將人文關懷理念通過理論講授、自身體驗和周圍環境熏染,轉化為個人的品格修養和內涵[8]。鑒于此,本項目組成員針對高等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學生這一群體,利用第二課堂的形式對其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培訓和干預, 結果由表1,表2可以看出:干預后,試驗組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值及各維度分值均是大于對照組(P<0.05),且干預后,試驗組的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值及各維度分值均是大于干預前(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9-10]。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教育能有效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本研究培訓課程從傳統人文知識講授、傳統人文關懷實踐、傳統人文環境陶冶三方面設計了提高人文關懷能力的措施:首先,通過科學設置傳統文化授課體系,教學中主動滲透人文關懷理念,將自己的關愛之心、同情心、仁慈之心等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激發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其次,通過開展人文關懷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關于人文關懷理論知識、理念,很好的運用于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具備足夠的關愛情感和社會責任,從而提升其人文關懷能力。最后,傳統人文環境的陶冶與氣氛的營造,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其人文素養和能力。
總之,傳統文化教育教育可以切實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護生是臨床一線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人員,所以,提升其人文關懷能力的教育及培養,已受到越來越多醫護教育專家的關注和重視。
本課題項目在樣本數量上存在偏少的問題,且培訓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雖然取得的短期研究結果較理想,但長期干預效果如何,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經常化,人文關懷理念普及化,還需做作進一步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