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耿霞,孟雁梅
(晉城市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山西 晉城)
目前,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習慣的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腦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日益增高,其中急性腦血管疾病比例較大,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增加腦血管后遺癥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如肢體運動障礙、語言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甚至誘發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因素[1]。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介入和開放手術治療等[2],有研究表明[3],在腦血管治療期間對患者的護理中采取具有針對性康復的指導理念,臨床效果方面取得了滿意的臨床護理效果。本文旨在觀察并分析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中增添系統化康復的指導理念,探究其對臨床護理效果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將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診治的10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設定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53例,施用系統化康復為指導理念的護理措施,其中男29例,女 24例,年齡 65歲 ~86歲,平均(74.78±8.82)歲,對照組53例,施用常規護理措施,其中男25例,女28例,年齡66歲~89歲,平均(73.91±8.59)歲。本研究納入指標: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者,發病時間少于3天,病情平穩,意識清醒,其伴隨肢體功能障礙。排出標準:診斷患有惡性腫瘤,存在意識障礙、病情危重,其他重要臟器存在功能障礙。本研究中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及家屬均簽字同意。
兩組患者在治療方案上均采取內科藥物治療,如抗血小板、保護腦組織、改善腦血管循環等對癥措施。對照組施用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施用以系統化康復的指導理念的護理措施,具體如下:(1)由專門的護理人員成立以系統化康復的指導理念的針對性護理小組,詢問患者及家屬病情并進行評估,成員接受相關的系統化康復方面內容的培訓,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擬定較為詳盡且具有針對性護理措施;(2)健康宣教,定期組織患者及家屬進行腦血管疾病相關的科普,針對不同情況可采用集中宣教或個體化教育等方式,讓其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如疾病的進展、目前的治療措施、疾病的預后轉歸等方面,糾正其對疾病認識的誤區;(3)肢體功能康復訓練,由康復專業培訓合格的醫護或康復科醫師進行治療期間的肢體運動功能的訓練,健側肢體可進行主動運動功能訓練,而患側肢體在早期可于床上進行輕度活動(翻身坐起、上肢和下肢關節的被動活動等),中期可以進行站立、坐姿平衡等方面的訓練,后期適當步行方面的訓練。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可進行相應的針對性訓練,如對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可指導其進行吞咽運動的調整,改變食譜,避免患者出現嗆咳,對于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可指導其做口腔操,對于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可囑其家屬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聽輕音樂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同時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4)日常生活能力測定,定期對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行評分,指導患者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唱歌、散步等,戒斷煙酒等不良嗜好;(5)心理安慰,多跟患者及家屬聊天,注意交流態度語氣要溫和,安撫患者抑郁、焦慮不安的負性情緒,適當進行鼓勵,誘使他們建立積極的治療信心,這有助于拉近與患者距離感,減小護患之間的隔閡,提高患者和家屬對治療的依從性。
分別拿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肢體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狀態積分量表(FMA)進行評分[4],分值越高說明肢體功能恢復越好,而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評分采用問卷方式進行統計。
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記錄的所有數據結果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納t檢驗,計數資料采納卡方檢驗,設定當P<0.05時,兩組之間表現出統計學差異。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FMA評分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而實驗組在治療后1個月患者肢體功能FMA評分較對照組具備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功能改善比較
兩組腦血管病患者在接受不同護理措施后,在兩種護理方式的滿意度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對比
近年來,由于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在人群中的發病率不斷增高,這些疾病誘使血栓形成,梗阻腦血管時可出現急性腦梗死,內科主要通過靜脈溶栓或介入的方式治療腦血栓,以往治療目的主要側重于挽救生命,對患者肢體功能、語言功能等方面重視不足,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往往遺留腦血管病后遺癥,如肢體運動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甚至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5]。
為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預后,國內研究表明[6],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添加針對性康復的治療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接受系統化康復理念為指導的護理后,肢體功能FMA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研究認為[7-8],系統化康復的護理具有整體性的特點,貫穿于治療的始末,更加強調整體性,可以幫助患者腦血管建立側支循環,有助于腦組織功能的代償和恢復,同時能夠延緩腦梗死的進展和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定期舉行健康宣教,可以對患者家屬培訓相關的康復知識,及時發現患者出現的問題,在患者結束住院治療后也能在家庭中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9]。與患者多進行溝通,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有助于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改善其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因素[10]。我們在本研究中的體會:建立專門以系統化康復為指導理念的針對性護理小組需要護理人員接受相關知識和能力的培訓,本研究缺乏大量樣本的數據分析,需要后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在臨床診治的同時采用系統化康復理念的護理方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降低腦血管病的嚴重肢體后遺癥的發生幾率,提升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